第二百零二章 大战序曲 战和两难(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月,正是素有中国四大火炉城市之称的南京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道路、建筑物、车辆,甚至行人,总之是一切的一切都在散发着令人无法忍受的热量。如果说这时南京什么生意最红火,那就非买凉茶的茶棚莫属了。
许多满头大汗的行人都是一头冲进茶棚,扔下一把铜圆,然后连喝几大碗酸甜爽口的酸梅汤或者清凉芬芳的薄荷茶,才满意地结账走人。
虽然,南京的气候及其闷热,可是在蒋介石的新官邸息庐蒋介石的办公室里,虽然门窗紧闭,却是温度适宜。侍卫们早就在屋子里的四角都摆放了盛满冰块的的大铜盆,阵阵凉气正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
不过与屋中适宜的温度不同的是,屋子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蒋介石坐在他的巨大的红木写字台后面的靠椅上,微闭着双眼,不停地扫视着坐在沙发上的人们。
在沙发上坐着的人有总参谋长、代理军政部长何应钦、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杨永泰、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宣传部长戴季陶、国民党政治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张群、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总司令部参谋厅厅长林蔚、北平行营主任何成浚,在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就是近来颇受蒋介石宠信的调查通信小组,也被称为“十人团”的首脑戴笠。
他们正在听戴季陶关于“中东路事件”,以及近来苏军在边境大量集结兵力不断越界挑衅的情况介绍。
“。。。。。。张学良近日连电中央,倾向于尽快以和平方式结束争端。7月20日电称:‘现在苏联政府调动军队。积极筹备,迫近满洲里、绥芬等处,确有以武力压迫情势,决非局部之事故,应请中央预定方策,详为指示……事机危迫,不容再迟,否则,牵动大局,关系重大’。22日电说得更加明白:‘中央所说苏联未必敢于宣战自然正确,惟某方处心积虑,惟在坐收渔利,就之百般煽惑,惟恐衅端不开,日来连得报告,昭然有据,倘不幸引起战事,牵涉甚大,诚有不可思议者,钧座洞明国际情形当不以良言为过虑,值此甫告统一之际,元气未充,百务待举,但有避免纷争之术,总以避免为宜,非为东北一隅而言,实为全国前途着想’。”
戴季陶缓了口气。无奈地说:“情况就是这样,张学良现在一心想要由中央出面,跟苏联人谈判。”
这些人里,最了解“中东路事件”前因后果的当属戴季陶、张群、杨永泰和林蔚四人,他们也深知蒋介石现在对东北和张学良的态度;其次是何成浚和戴笠。何成浚是北平行营主任,蒋介石在北平会见张学良,他虽然不在场,可是从张学良见过蒋介石后,马上就返回沈阳发动“中东路事件”来看,何成浚认为中东路事件是蒋介石同意的,至少也是蒋介石默许的。而戴笠最近颇得蒋介石赏识,他主管的情报工作虽然开展工作时间不长,可是颇有建树,关于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甚至还有新近快速蹿红的宋哲武第四路军的情报,都源源不断的递到蒋介石的手中,有关这次“中东路事件”的情报他更不敢马虎了,所以他也大致知道这件事的原委;而对“中东路事件”最不清楚的要数何应钦和宋子文。
宋子文虽身在南京,可是他主管着财政部,现在各处都需要钱,而花钱最多的又是军费。现在国民政府虽然统一全国。可是财政税收还很混乱,许多地方实力派控制的省份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都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拒不上交国库。对于这些地方实力派,不仅他拿他们现在没办法,就是蒋介石也很头痛。不过海关他是一定要把住的,那可是现在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和英国人谈判海关的事情,根本就没有闲心管什么中东路。
至于何应钦,他这两个月来一直在长沙忙于对广西的战事,他是昨天才回到南京,“中东路事件”他只是知道个大概。
不过,“中东路事件”让他感到很奇怪,他没想到张学良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武力夺回“中东路”!这一定是苏联人不知哪里招惹着这个六少爷了,让这个六少爷犯了少爷脾气,脑子一热就不计后果。
在他看来,这件事既复杂又简单,不过不管如何复杂,要解决问题只能有一条路,那就是谈判。“中东路”既然是俄国人花钱修建的,如果想要收回,理应该由政府出面和苏联谈判,双方经过协商,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和条件,再由国民政府出资赎回。
何应钦对张学良这个继承父职的六少爷很不感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靠张作霖的余荫才坐上“东北王”这个宝座的毛头小子。虽然张学良和宋哲武的年龄相仿,可宋哲武的地位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打拼出来的,而且第四路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吹嘘出来的,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而这个六少爷就不同了。在何应钦看来,张学良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富家公子,东北军在他的手里并没有发扬光大,战斗力反倒是看来在下降。
何应钦还认为,东北军绝对不是苏军的对手,他太了解东北军的战斗力了,二次北伐时他可是率领中央军一路打到河北。在他看来,虽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在国内是一流的,可是战斗力就是二流水平。如果让他在武器装备最差的西北军和装备最好的东北军里挑一个对手作战,他一定挑东北军,他自信可以轻易地战胜他们。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上可以说就是两个典型的极端。东北军虽然武器装备一流,可它的战斗力应该介于桂系和晋绥军之间。东北军和晋绥军很相似,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是很好,可是战斗力都很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何应钦认为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安稳、富庶的后方,在形势有利时,就冲出来抢夺利益;形势不利时,立刻就缩回老巢自保。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他有可靠的退路,做起事来就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一往无前的决绝精神。一支有可靠地退路的军队也同样会如此。
蒋介石靠在椅背上微闭着双眼,即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似在观察着屋中众人对“中东路事件”的反应。
何应钦跟随蒋介石多年,知道这是蒋介石的习惯,多数情况下,尽管他心里已经有了决断,可他还是愿意听听他的心腹幕僚们的意见,再把他们的看法同他自己的决定相印证,有时还会根据幕僚们的意见,对他自己的决定做些适当的修改。不过,要想最终让蒋介石改变他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何应钦并不介意这些,他这个贵州人虽然走出大山多年。也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可是他骨子里的贵州山民倔强耿直的性格一直挥之不去,他做事只讲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这一点他可开罪了不少人。这也是何应钦虽身为黄埔二号人物,可和他亲近的黄埔学生只有关征麟、杜聿明等寥寥数人,而陈诚这个黄埔教官,却后来居上,在军内拉起了“土木系”这个最大的派系的缘故。
何应钦不屑地说:“这件事张学良做得莽撞,他自认为有东北的雄厚财力支持,又有装备良好的四十万大军做后盾,脑子一热,就以为可以和苏联人来硬的,他这是打错了算盘。苏联人虽然现在忙于应付西方列强的威胁,无法把更多的军队部署在远东,可是苏联人为了防备日本人,在远东驻有三十来万军队,那也不是他张学良能对付得了的。就是现在部署到边境的六万多人,就把他吓得不轻。不过好在他现在明白过来了,他那四十多万的东北军,吓唬阎锡山还行,如果和苏军作战,东北军可差得远呢。”
见众人都没出声,何应钦叹了口气又说:“张学良不仅有装备精良的四十万大军,他还有三百多架飞机和几十辆坦克,飞机和坦克比我们中央军还多。”
“张学良最近又从法国买回来24辆FT-17新式坦克。”何成浚插话说。
何应钦接着说:“他有这么好的装备,而苏军仅仅在边境集结了六万人,还分在东西两面,这仗还没有大打,他就嚷着要谈判,真不知他那些军队都是干什么的!那些装备就是交给雪竹北平行营的那些刚收编的部队都不会差。”
何应钦撇撇嘴说:“他的那些武器要是给我们中央军,由我们中央军和苏军去打还行,给那些不成器的东北军也就是摆摆样子,壮壮门面罢了。现在想要谈判!当初做什么了?现在他张学良成了大英雄,出尽了风头,却要中央政府给他收拾烂摊子。
八月,正是素有中国四大火炉城市之称的南京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道路、建筑物、车辆,甚至行人,总之是一切的一切都在散发着令人无法忍受的热量。如果说这时南京什么生意最红火,那就非买凉茶的茶棚莫属了。
许多满头大汗的行人都是一头冲进茶棚,扔下一把铜圆,然后连喝几大碗酸甜爽口的酸梅汤或者清凉芬芳的薄荷茶,才满意地结账走人。
虽然,南京的气候及其闷热,可是在蒋介石的新官邸息庐蒋介石的办公室里,虽然门窗紧闭,却是温度适宜。侍卫们早就在屋子里的四角都摆放了盛满冰块的的大铜盆,阵阵凉气正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
不过与屋中适宜的温度不同的是,屋子里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蒋介石坐在他的巨大的红木写字台后面的靠椅上,微闭着双眼,不停地扫视着坐在沙发上的人们。
在沙发上坐着的人有总参谋长、代理军政部长何应钦、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杨永泰、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宣传部长戴季陶、国民党政治会议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张群、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总司令部参谋厅厅长林蔚、北平行营主任何成浚,在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他就是近来颇受蒋介石宠信的调查通信小组,也被称为“十人团”的首脑戴笠。
他们正在听戴季陶关于“中东路事件”,以及近来苏军在边境大量集结兵力不断越界挑衅的情况介绍。
“。。。。。。张学良近日连电中央,倾向于尽快以和平方式结束争端。7月20日电称:‘现在苏联政府调动军队。积极筹备,迫近满洲里、绥芬等处,确有以武力压迫情势,决非局部之事故,应请中央预定方策,详为指示……事机危迫,不容再迟,否则,牵动大局,关系重大’。22日电说得更加明白:‘中央所说苏联未必敢于宣战自然正确,惟某方处心积虑,惟在坐收渔利,就之百般煽惑,惟恐衅端不开,日来连得报告,昭然有据,倘不幸引起战事,牵涉甚大,诚有不可思议者,钧座洞明国际情形当不以良言为过虑,值此甫告统一之际,元气未充,百务待举,但有避免纷争之术,总以避免为宜,非为东北一隅而言,实为全国前途着想’。”
戴季陶缓了口气。无奈地说:“情况就是这样,张学良现在一心想要由中央出面,跟苏联人谈判。”
这些人里,最了解“中东路事件”前因后果的当属戴季陶、张群、杨永泰和林蔚四人,他们也深知蒋介石现在对东北和张学良的态度;其次是何成浚和戴笠。何成浚是北平行营主任,蒋介石在北平会见张学良,他虽然不在场,可是从张学良见过蒋介石后,马上就返回沈阳发动“中东路事件”来看,何成浚认为中东路事件是蒋介石同意的,至少也是蒋介石默许的。而戴笠最近颇得蒋介石赏识,他主管的情报工作虽然开展工作时间不长,可是颇有建树,关于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甚至还有新近快速蹿红的宋哲武第四路军的情报,都源源不断的递到蒋介石的手中,有关这次“中东路事件”的情报他更不敢马虎了,所以他也大致知道这件事的原委;而对“中东路事件”最不清楚的要数何应钦和宋子文。
宋子文虽身在南京,可是他主管着财政部,现在各处都需要钱,而花钱最多的又是军费。现在国民政府虽然统一全国。可是财政税收还很混乱,许多地方实力派控制的省份税收根本就收不上来,都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拒不上交国库。对于这些地方实力派,不仅他拿他们现在没办法,就是蒋介石也很头痛。不过海关他是一定要把住的,那可是现在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和英国人谈判海关的事情,根本就没有闲心管什么中东路。
至于何应钦,他这两个月来一直在长沙忙于对广西的战事,他是昨天才回到南京,“中东路事件”他只是知道个大概。
不过,“中东路事件”让他感到很奇怪,他没想到张学良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武力夺回“中东路”!这一定是苏联人不知哪里招惹着这个六少爷了,让这个六少爷犯了少爷脾气,脑子一热就不计后果。
在他看来,这件事既复杂又简单,不过不管如何复杂,要解决问题只能有一条路,那就是谈判。“中东路”既然是俄国人花钱修建的,如果想要收回,理应该由政府出面和苏联谈判,双方经过协商,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和条件,再由国民政府出资赎回。
何应钦对张学良这个继承父职的六少爷很不感冒,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靠张作霖的余荫才坐上“东北王”这个宝座的毛头小子。虽然张学良和宋哲武的年龄相仿,可宋哲武的地位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打拼出来的,而且第四路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吹嘘出来的,那可是货真价实的。而这个六少爷就不同了。在何应钦看来,张学良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富家公子,东北军在他的手里并没有发扬光大,战斗力反倒是看来在下降。
何应钦还认为,东北军绝对不是苏军的对手,他太了解东北军的战斗力了,二次北伐时他可是率领中央军一路打到河北。在他看来,虽然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在国内是一流的,可是战斗力就是二流水平。如果让他在武器装备最差的西北军和装备最好的东北军里挑一个对手作战,他一定挑东北军,他自信可以轻易地战胜他们。东北军和西北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上可以说就是两个典型的极端。东北军虽然武器装备一流,可它的战斗力应该介于桂系和晋绥军之间。东北军和晋绥军很相似,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是很好,可是战斗力都很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何应钦认为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安稳、富庶的后方,在形势有利时,就冲出来抢夺利益;形势不利时,立刻就缩回老巢自保。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他有可靠的退路,做起事来就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一往无前的决绝精神。一支有可靠地退路的军队也同样会如此。
蒋介石靠在椅背上微闭着双眼,即好像在思索着什么。又好似在观察着屋中众人对“中东路事件”的反应。
何应钦跟随蒋介石多年,知道这是蒋介石的习惯,多数情况下,尽管他心里已经有了决断,可他还是愿意听听他的心腹幕僚们的意见,再把他们的看法同他自己的决定相印证,有时还会根据幕僚们的意见,对他自己的决定做些适当的修改。不过,要想最终让蒋介石改变他自己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何应钦并不介意这些,他这个贵州人虽然走出大山多年。也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可是他骨子里的贵州山民倔强耿直的性格一直挥之不去,他做事只讲事情本身的正确与否,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这一点他可开罪了不少人。这也是何应钦虽身为黄埔二号人物,可和他亲近的黄埔学生只有关征麟、杜聿明等寥寥数人,而陈诚这个黄埔教官,却后来居上,在军内拉起了“土木系”这个最大的派系的缘故。
何应钦不屑地说:“这件事张学良做得莽撞,他自认为有东北的雄厚财力支持,又有装备良好的四十万大军做后盾,脑子一热,就以为可以和苏联人来硬的,他这是打错了算盘。苏联人虽然现在忙于应付西方列强的威胁,无法把更多的军队部署在远东,可是苏联人为了防备日本人,在远东驻有三十来万军队,那也不是他张学良能对付得了的。就是现在部署到边境的六万多人,就把他吓得不轻。不过好在他现在明白过来了,他那四十多万的东北军,吓唬阎锡山还行,如果和苏军作战,东北军可差得远呢。”
见众人都没出声,何应钦叹了口气又说:“张学良不仅有装备精良的四十万大军,他还有三百多架飞机和几十辆坦克,飞机和坦克比我们中央军还多。”
“张学良最近又从法国买回来24辆FT-17新式坦克。”何成浚插话说。
何应钦接着说:“他有这么好的装备,而苏军仅仅在边境集结了六万人,还分在东西两面,这仗还没有大打,他就嚷着要谈判,真不知他那些军队都是干什么的!那些装备就是交给雪竹北平行营的那些刚收编的部队都不会差。”
何应钦撇撇嘴说:“他的那些武器要是给我们中央军,由我们中央军和苏军去打还行,给那些不成器的东北军也就是摆摆样子,壮壮门面罢了。现在想要谈判!当初做什么了?现在他张学良成了大英雄,出尽了风头,却要中央政府给他收拾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