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疯狂移民潮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越国和缅甸特区建立之后,赵连功总督就命令各省官员加大移民力度,这次移民的地点在原来的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地,与南疆特区离的很近,本来就有很多人自的向这些地方移民,现在又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而且移民的措施这么优惠,使得报名人数不断增多。
在南疆特区,本身就是地少人多,生活艰苦,无地或者少地的家庭占大多数,这是他们愿意移民的先决条件。
赵连功还让人放出话,到191o年夏天,南疆特区会撤销,夏帝国的军队和政府官员会撤到越国和缅甸特区。
很多南疆特区的人在夏帝国的管辖之下刚过了几年好日子,要是夏帝国撤走了,中华帝国的官员到来之后,是否会继续执行以前的低税收政策?是否还会有这么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否还会有免费上学和低收费的医疗?大部分的人都在犹豫是否移民。
他们刚适应了南疆特区的管理,猛然回到以前的政府模式之下,怕是很难适应了;只是高税收就不是他们能承受的,更不用说免费让孩子们上学了,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前途考虑,也要跟着南疆特区的人一起迁移。
由于这次移民的区域离的比较近,云南省和部分四川省的移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乘坐铁路或者马车直接到达边境,然后再有组织的进入缅甸特区;广西、贵州和部分四川和广东的移民会乘坐火车到达广西南宁,然后再步行到达红河平原的交趾省;海南岛的移民会根据各自意愿乘船到达交趾省、日南省或者安南省。
这些地方的民间交往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特别是云南的马帮,经常往返云南和缅甸甚至是泰国之间,对这些地方非常熟悉,经过他们的宣传,当地人对缅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政府组织移民,对多山少地的云南人来说,早就渴望那些黑黝黝的沃土了,迅的以村庄、亲戚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移民大军。
广东、广西等地的人,对红河平原一点都不陌生,民间交往一直不断,对渴望土地的人来说,移民红河平原是最理想的地方了,离家又近,又能得到肥沃的土地,比移民到未知的地方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
每年冬天都是缺粮食的季节,夏天还可以靠野菜充饥,到冬天就是连草根都不好找,所以每年冬天都是移民旺季,使得中华帝国很多过不下去的人拖家带口的到沿江和沿海各省夏帝国的移民点申请移民。
通过这几年的有序运转和宣传,整个中华帝国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穷人又多了一条活路;只要是在中华帝国过不下去了,愿意过上好日子,并能忍受背井离乡的人,都可以移民到夏帝国,不分男女、年龄、职业等,只要是华族就可以。
华族延续几千年,乡土观念很重,只要能活下去,谁都不愿意远走他乡。
开明的地主也相应的提升了佃户的待遇,要是太苛刻了,佃户也会选择移民,要是佃户都走了,就没有人给他们种地了,不过夏帝国这么多年来一直压制着粮食价格,就是地主的利润也不高,所以佃户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很多年老体弱的还没有走到夏帝国的移民点就过世了。
各地把移民情况汇报到中华帝国政务院,徐世昌总理严令各地建立施舍粥棚,保证所有的移民能安全到达夏帝国的移民点。
在南方还好说,气温高,在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就是有施舍粥棚也避免不了很多人被冻死。
好在夏帝国设的移民点有很多,除了沿海的各大城市之外,在内6的南京、安庆、九江、武汉、长沙、岳阳、济南等地以及沿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通州、德州、临清、开封、淮安等地都设了移民点,方便移民能就近到达,减少路途跋涉之苦。
在每个移民点,除了储备大量的粮食之外,还储备了很多轮流使用的棉衣,等这些移民到达南方港口之后,这些棉衣会随船返回,给下一批移民穿。
移民到达移民点之后,先是吃上1大碗由肉罐头切成丁和大米、青菜熬制的稀饭,然后管理人员会安排洗澡,洗完澡的人会换上工作人员预备的内衣、外套以及棉衣等,等他们饱食几天,身体康复之后,移民点的管理人员会联系商船,把他们运送到沿海的移民点,然后再用大船把他们运送到目的地。
在一年最冷、最缺粮食的季节,粮食价格突然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原来勉强能生存的人立即就过不下去了,被迫加入到移民大军中。
这些移民大军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和直隶,他们对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产生了向往,到了那里至少不会被冻死。
19o9年北方大旱,导致这些地方的粮食减产,现在粮食价格飞涨,再说了,这几个地方都是人口大省,土地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在天灾之下,只能选择移民,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孩子能活下去。
庞大的移民大军,让武文斌有点措手不及,来的太突然了,只是江北几省就有上百万,而且还在6续到达,估计路上人员会更多。
这几年夏帝国一直倡导这几个地方的人向新洲、乐浪、虾夷等几省移民,很多过不下去的人都移民走了。
现在粮食突然提价,又出现这么多的移民,出他的想象。
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武文斌只好从亚洲银行短期贷款,让各地移民点在当地购买相关物品,同时从北方统帅部调拨粮食等救急。
在临清移民点,侥幸从邢台走来的赵老汉,端着肉粥,感受着移民点屋子里暖和的大火炕,不禁热泪盈眶。
工作人员认为是他嫌粥稀,负责人只好出面解释:“老丈,由于大家旅途中多日吃不好,吃不饱,消化功能有些紊乱,所以移民点统一的规定,第一餐吃1碗稀粥,第二餐可以吃1碗鸡蛋面条,以后就可以吃一些米饭、馒头和炒菜了,3天之后才不限制数量,这都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为大家着想,不是移民点心疼粮食。”
赵老汉怕出现误会,忙止住眼泪,跪倒在地,并拉着孙子一起给负责人磕头,解释道:“多谢上官,我不是嫌粥稀,我是庆幸遇到您这位好上官。”
“老丈快快请起,现在已经废除跪拜了,这些都是夏帝国的功劳,我也是干活的,请老人家先吃饭。”负责人忙拉起老人并解释清楚。
短暂的小插曲之后,负责人继续去照顾越来越多的移民。
张伟接到武文斌移民数量暴增的消息后,内心非常高兴,有了这几百万的移民,就能把中南半岛和所占领的印度地盘填充差不多了,省去了自己的一大心事。
于是给武文斌回电报:不管有多少移民都要全部接收,多多益善,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移民的安全。
突然出现的庞大移民大军,引起了中华帝国各省官员的关注,消息汇总到政务院,把徐世昌吓了一大跳,只是江北和沿江几省汇总的人数就有几百万万了,他不敢大意,立即进宫向袁世凯汇报。
袁世凯看到这个数据也震惊了,前段时间他还洋洋自得,中华帝国在他的领导下飞展,还向夏帝国提出停止移民的要求,现在看来当时是有点草率了,怪不得夏帝国火。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袁世凯非常紧张的问。
“陛下,粮食价格突然大涨,这些人都是过不下去了才选择移民,我也很惊讶,帝国已经要求各地降低地租了,没想到吃不上饭的人还有这么多。”徐世昌解释道。
袁世凯想到夏帝国说过,做不好就换人,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夏帝国肯定会认为他的民生工作没有做好,还是给夏帝国解释一下,别出现误会,就对徐世昌说道:“徐总理,马上召见夏帝国驻上京大使,共同商量移民之事。”
“是,陛下!”徐世昌知道事情的轻重,立即退出后去寻武文斌。
袁世凯在新华宫见到武文斌,徐世昌、杨度等人作陪。
“武大使,这次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肯定是我们的民生工作没有做到位,给夏帝国添麻烦了。”一见面,袁世凯就把姿态放的很低,就怕夏帝国有什么误会。
“陛下,中华帝国疆域庞大,人口众多,但是西部干旱,西南多山,真正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谁都不好解决这个难题,中华帝国刚刚建国,做的已经比前朝强多了,陛下不必自责。”既然袁世凯放低了姿态,武文斌不好说别的,而且出现这么多移民,对夏帝国非常有利。
袁世凯见武文斌这么说,没有怪罪中华帝国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武文斌继续说道:“陛下,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我们的移民点也有点措手不及,不能到移民聚集区去接他们;北方地区现在是地冻天寒,希望贵国政府在移民沿途多建设一些赈济粥棚,让这些人能平安到达移民点。”
“应该的,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袁世凯把这个事情应下,并安排徐世昌一定要抓好各省赈济粥棚之事。
在大家都退出之后,杨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夏帝国每年只是用于移民的花费就有上亿两银子,还要免费给移民分土地耕种,分农具、种子、口粮、衣物等,还要帮助建设房屋,还有义务教育和半价医疗,低税收等,这是多么庞大的代价啊,怪不得人们这么愿意移民。8
从越国和缅甸特区建立之后,赵连功总督就命令各省官员加大移民力度,这次移民的地点在原来的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地,与南疆特区离的很近,本来就有很多人自的向这些地方移民,现在又由政府主导的移民,而且移民的措施这么优惠,使得报名人数不断增多。
在南疆特区,本身就是地少人多,生活艰苦,无地或者少地的家庭占大多数,这是他们愿意移民的先决条件。
赵连功还让人放出话,到191o年夏天,南疆特区会撤销,夏帝国的军队和政府官员会撤到越国和缅甸特区。
很多南疆特区的人在夏帝国的管辖之下刚过了几年好日子,要是夏帝国撤走了,中华帝国的官员到来之后,是否会继续执行以前的低税收政策?是否还会有这么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否还会有免费上学和低收费的医疗?大部分的人都在犹豫是否移民。
他们刚适应了南疆特区的管理,猛然回到以前的政府模式之下,怕是很难适应了;只是高税收就不是他们能承受的,更不用说免费让孩子们上学了,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前途考虑,也要跟着南疆特区的人一起迁移。
由于这次移民的区域离的比较近,云南省和部分四川省的移民,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乘坐铁路或者马车直接到达边境,然后再有组织的进入缅甸特区;广西、贵州和部分四川和广东的移民会乘坐火车到达广西南宁,然后再步行到达红河平原的交趾省;海南岛的移民会根据各自意愿乘船到达交趾省、日南省或者安南省。
这些地方的民间交往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特别是云南的马帮,经常往返云南和缅甸甚至是泰国之间,对这些地方非常熟悉,经过他们的宣传,当地人对缅甸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政府组织移民,对多山少地的云南人来说,早就渴望那些黑黝黝的沃土了,迅的以村庄、亲戚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移民大军。
广东、广西等地的人,对红河平原一点都不陌生,民间交往一直不断,对渴望土地的人来说,移民红河平原是最理想的地方了,离家又近,又能得到肥沃的土地,比移民到未知的地方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
每年冬天都是缺粮食的季节,夏天还可以靠野菜充饥,到冬天就是连草根都不好找,所以每年冬天都是移民旺季,使得中华帝国很多过不下去的人拖家带口的到沿江和沿海各省夏帝国的移民点申请移民。
通过这几年的有序运转和宣传,整个中华帝国的人都知道,现在的穷人又多了一条活路;只要是在中华帝国过不下去了,愿意过上好日子,并能忍受背井离乡的人,都可以移民到夏帝国,不分男女、年龄、职业等,只要是华族就可以。
华族延续几千年,乡土观念很重,只要能活下去,谁都不愿意远走他乡。
开明的地主也相应的提升了佃户的待遇,要是太苛刻了,佃户也会选择移民,要是佃户都走了,就没有人给他们种地了,不过夏帝国这么多年来一直压制着粮食价格,就是地主的利润也不高,所以佃户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很多年老体弱的还没有走到夏帝国的移民点就过世了。
各地把移民情况汇报到中华帝国政务院,徐世昌总理严令各地建立施舍粥棚,保证所有的移民能安全到达夏帝国的移民点。
在南方还好说,气温高,在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就是有施舍粥棚也避免不了很多人被冻死。
好在夏帝国设的移民点有很多,除了沿海的各大城市之外,在内6的南京、安庆、九江、武汉、长沙、岳阳、济南等地以及沿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通州、德州、临清、开封、淮安等地都设了移民点,方便移民能就近到达,减少路途跋涉之苦。
在每个移民点,除了储备大量的粮食之外,还储备了很多轮流使用的棉衣,等这些移民到达南方港口之后,这些棉衣会随船返回,给下一批移民穿。
移民到达移民点之后,先是吃上1大碗由肉罐头切成丁和大米、青菜熬制的稀饭,然后管理人员会安排洗澡,洗完澡的人会换上工作人员预备的内衣、外套以及棉衣等,等他们饱食几天,身体康复之后,移民点的管理人员会联系商船,把他们运送到沿海的移民点,然后再用大船把他们运送到目的地。
在一年最冷、最缺粮食的季节,粮食价格突然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原来勉强能生存的人立即就过不下去了,被迫加入到移民大军中。
这些移民大军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和直隶,他们对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产生了向往,到了那里至少不会被冻死。
19o9年北方大旱,导致这些地方的粮食减产,现在粮食价格飞涨,再说了,这几个地方都是人口大省,土地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在天灾之下,只能选择移民,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了孩子能活下去。
庞大的移民大军,让武文斌有点措手不及,来的太突然了,只是江北几省就有上百万,而且还在6续到达,估计路上人员会更多。
这几年夏帝国一直倡导这几个地方的人向新洲、乐浪、虾夷等几省移民,很多过不下去的人都移民走了。
现在粮食突然提价,又出现这么多的移民,出他的想象。
物资储备严重不足,武文斌只好从亚洲银行短期贷款,让各地移民点在当地购买相关物品,同时从北方统帅部调拨粮食等救急。
在临清移民点,侥幸从邢台走来的赵老汉,端着肉粥,感受着移民点屋子里暖和的大火炕,不禁热泪盈眶。
工作人员认为是他嫌粥稀,负责人只好出面解释:“老丈,由于大家旅途中多日吃不好,吃不饱,消化功能有些紊乱,所以移民点统一的规定,第一餐吃1碗稀粥,第二餐可以吃1碗鸡蛋面条,以后就可以吃一些米饭、馒头和炒菜了,3天之后才不限制数量,这都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好,为大家着想,不是移民点心疼粮食。”
赵老汉怕出现误会,忙止住眼泪,跪倒在地,并拉着孙子一起给负责人磕头,解释道:“多谢上官,我不是嫌粥稀,我是庆幸遇到您这位好上官。”
“老丈快快请起,现在已经废除跪拜了,这些都是夏帝国的功劳,我也是干活的,请老人家先吃饭。”负责人忙拉起老人并解释清楚。
短暂的小插曲之后,负责人继续去照顾越来越多的移民。
张伟接到武文斌移民数量暴增的消息后,内心非常高兴,有了这几百万的移民,就能把中南半岛和所占领的印度地盘填充差不多了,省去了自己的一大心事。
于是给武文斌回电报:不管有多少移民都要全部接收,多多益善,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移民的安全。
突然出现的庞大移民大军,引起了中华帝国各省官员的关注,消息汇总到政务院,把徐世昌吓了一大跳,只是江北和沿江几省汇总的人数就有几百万万了,他不敢大意,立即进宫向袁世凯汇报。
袁世凯看到这个数据也震惊了,前段时间他还洋洋自得,中华帝国在他的领导下飞展,还向夏帝国提出停止移民的要求,现在看来当时是有点草率了,怪不得夏帝国火。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袁世凯非常紧张的问。
“陛下,粮食价格突然大涨,这些人都是过不下去了才选择移民,我也很惊讶,帝国已经要求各地降低地租了,没想到吃不上饭的人还有这么多。”徐世昌解释道。
袁世凯想到夏帝国说过,做不好就换人,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夏帝国肯定会认为他的民生工作没有做好,还是给夏帝国解释一下,别出现误会,就对徐世昌说道:“徐总理,马上召见夏帝国驻上京大使,共同商量移民之事。”
“是,陛下!”徐世昌知道事情的轻重,立即退出后去寻武文斌。
袁世凯在新华宫见到武文斌,徐世昌、杨度等人作陪。
“武大使,这次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肯定是我们的民生工作没有做到位,给夏帝国添麻烦了。”一见面,袁世凯就把姿态放的很低,就怕夏帝国有什么误会。
“陛下,中华帝国疆域庞大,人口众多,但是西部干旱,西南多山,真正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谁都不好解决这个难题,中华帝国刚刚建国,做的已经比前朝强多了,陛下不必自责。”既然袁世凯放低了姿态,武文斌不好说别的,而且出现这么多移民,对夏帝国非常有利。
袁世凯见武文斌这么说,没有怪罪中华帝国的意思,也就放心了。
武文斌继续说道:“陛下,突然出现这么多移民,我们的移民点也有点措手不及,不能到移民聚集区去接他们;北方地区现在是地冻天寒,希望贵国政府在移民沿途多建设一些赈济粥棚,让这些人能平安到达移民点。”
“应该的,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袁世凯把这个事情应下,并安排徐世昌一定要抓好各省赈济粥棚之事。
在大家都退出之后,杨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夏帝国每年只是用于移民的花费就有上亿两银子,还要免费给移民分土地耕种,分农具、种子、口粮、衣物等,还要帮助建设房屋,还有义务教育和半价医疗,低税收等,这是多么庞大的代价啊,怪不得人们这么愿意移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