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议和
推荐阅读:原罪救赎、足球皇帝、全能运动员、星际之暴走技师、恶魔囚笼、网游之大盗贼、重生炼气士、怪物猎人OL之猫行天下、王者游侠、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日,大清国皇太极的特命全权代表、安平贝勒杜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陪同杜度的还有满八旗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以及正黄旗牛录额真谭泰等人。
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来,这是后金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大明的京城。
杜度此行是绝密的,首先通报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接着洪承畴密奏皇上,皇上召集内阁大臣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进行了反复的商议,最终同意后金派遣使者到京师。
杜度、杨古利和谭泰等人,在明军的严密护卫之下,从山海关入关,一路上他们都是在马车里面,根本就不会露面。
杜度等人被安排到会同馆的北馆居住。
如何安置杜度等人,在内阁也产生过一些小的争议,最终统一意见,由礼部的主客司出面负责,主客司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外国的朝贡事物,以及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宜,皇太极虽然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国,可在大明朝廷看来,皇太极依旧是大明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就算是其继承努尔哈赤的爵位,也就是左都督,至于大清国以及皇太极这个皇帝,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
将杜度等人安排在会同馆的北馆居住,其实就是将后金视作是大明的少数民族。
负责出面与杜度等人交谈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其人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深得皇上的信任,其父亲就是曾经的三边总督杨贺。
皇太极派遣杜度等人前来议和。在内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以钱士升、侯恂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议和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狠狠的打击乃至于彻底剿灭后金鞑子,若是同意议和则是丧权辱国之举措。绝对不能够接受,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代表的深谙战斗凶险的内阁大臣,则是同意议和的,认为能够让后金鞑子表示屈服,接受朝廷的分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最为关键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在这件事情上面,刚开始是没有表态的。
内阁的争执最终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单独召见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等人。
接下来温体仁的态度转变了,表示支持议和。只是大明朝廷的态度必须坚决,要明确给皇太极提出诸多的要求。
可谁都知道,议和的事情存在巨大的风险,且不说关内诸多地方遭遇到后金鞑子的肆掠,老百姓深受其害,就说后金鞑子这次所谓的议和,其实就是冲着武英郡王阿济格而来的,这一点明眼人能够看的很清楚。
再说朝廷上下。对于后金鞑子同样是深恶痛绝,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概念。
也就是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承担了议和谈判的职责,这可谓是皇上的重托。
接受了任务之后,杨嗣昌三次觐见皇上,至于说谈论了一些什么,就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当然温体仁若是想知道。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温体仁明显有些回避。根本不想知道其中的细节。
由此可见议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月二十一日,杨嗣昌与杜度的第一次谈判在会同馆进行。
杜度等人的身份和行踪都是绝密。消息决不能够透露出去,否则安全无法彻底保证,大明是泱泱大国,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不用说皇太极专门派遣的议和使者了。
这一次的议和,实事求是的说,大明朝廷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也是没有想到的,当洪承畴秘密禀报事由的时候,就连皇上都感觉到吃惊,故而第一次的谈判,杨嗣昌的目的,就是摸清楚杜度等人此行来议和的目的,至于大明朝廷的要求,第一次的谈判暂时不会提出来,双反若是在目标上面的差异太大,那就失去了议和的意义了。
第一次谈判的时间不长,仅仅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杨嗣昌面带喜色的出现在乾清宫的时候,皇上以及内阁大臣正在等候消息。
“皇上,臣与杜度交谈了,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释放后金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第二个要求是开放辽东的互市,杜度代表皇太极表态,愿意支付三百万两白银的费用,同时愿意向朝廷称臣。”
杨嗣昌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之后,就连皇上都有些不敢相信。
若真的是这样,皇太极就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或许此次的议和之后,辽东的局势能够逐渐的稳定下来,大明北边的隐患也能够彻底消除了。
杨嗣昌说完之后,张凤翼迅速表态了。
“皇上,臣以为此次议和,朝廷可以提出明确要求,皇太极俯首称臣的同时,需要接受朝廷派遣的官吏,辽东本就是大明之领土,皇太极应该去除帝号。。。”
钱士升和侯恂这个时候说不出什么话来,既然皇太极都愿意俯首称臣了,他们也无法反对议和的事情了。
温体仁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其余的内阁大臣,更是不会轻易表态。
张凤翼说完之后,皇上看向了杨嗣昌。
“杨爱卿,你是什么看法。”
杨嗣昌脸色有些凝重,刚刚张凤翼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几乎可以肯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谈判,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次的议和最终不了了之。
作为负责议和事宜的大臣,杨嗣昌当然希望议和能够有最为完美的结局,他很清楚,朝廷提出的要求若是太高了,根本不可能让皇太极接受,任何的事情都要慢慢来,不要期望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样适得其反。
“皇上,臣以为此次的议和,朝廷不能够提出太多的要求,欲速则不达,朝廷北边存在的忧患持续多年,如今已经有了缓解的局势,就应该要抓住机会,臣以为朝廷可以提出三个要求,其一是皇太极俯首称臣,接受朝廷的敕封,其二是后金鞑子让出大凌河城,其三是朝廷可派出少量的官吏,进入到广宁和义州等地。”
杨嗣昌的这三点要求,是深思熟虑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可以让朝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能够更加稳固关宁锦防线。
“臣以为其他的要求,暂时不要提出来,一旦朝廷在辽东展开了互市,朝廷可采取多种的手段,慢慢分化瓦解满人以及满八旗,待到后金鞑子的实力逐渐削弱的时候,再行提出来其他的要求,臣一直都认为,只有真正的剿灭或者瓦解了后金鞑子,才能够彻底臣服后金。”
杨嗣昌的考虑的确是深远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阁大臣都不笨,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后金鞑子还有很强的实力,皇太极不可能真正的臣服,可此次议和,朝廷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三百万两白银,包括大凌河城,要知道当年的大凌河城之战,朝廷是损失惨重的,如今能够拿回来,不费一兵一卒,当然是好事情了。
接下来的争论不多,就连钱士升和侯恂,都同意了杨嗣昌的提议。
第二次的和谈很快开始。
杨嗣昌提出的要求,杜度全部都答应了,没有丝毫的犹豫,甚至在让出大凌河城的方案上面,都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犹豫,这反而令杨嗣昌有些疑惑了,不知道皇太极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什么答应如此的爽快。
二月二十五日,杜度代表皇太极,在商谈好的文书上面签字。
二十六日,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全部进入了户部的府库。
三月初一,洪承畴命令军队占领了大凌河城。
其实大凌河城本来就没有什么后金鞑子,而且当初修建的城池,被完全毁掉,大军无法在这里驻扎,所谓的占领大凌河城,也不过是一种说法。
三月初五,杜度带着阿济格离开大明京城,取道山海关回到沈阳去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议和完成,大明北边的隐患暂时解除,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不过这并非预示朝廷就放弃了关宁锦防线的防御了。
杜度离开京城之后,有关皇太极俯首称臣、朝廷收复大凌河城的消息慢慢的传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在京城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波,反倒是传到南直隶之后,引发了一些读书人的抗议,这些人大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但这样的抗议很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
感觉到最轻松的还是洪承畴,身为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压力骤然减小,肯定是高兴的,至少短时间之内,辽东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爆发。
没有谁去思考皇太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谁去考虑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就连主要负责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态度。
不过,说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那也是假的,可能最为关心的,就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了。(未完待续)
崇祯十年二月二十日,大清国皇太极的特命全权代表、安平贝勒杜度来到了大明的京城,陪同杜度的还有满八旗正黄旗甲喇章京杨古利,以及正黄旗牛录额真谭泰等人。
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以来,这是后金第一次派遣使者前往大明的京城。
杜度此行是绝密的,首先通报了大明蓟辽督师洪承畴,接着洪承畴密奏皇上,皇上召集内阁大臣以及兵部尚书杨嗣昌,进行了反复的商议,最终同意后金派遣使者到京师。
杜度、杨古利和谭泰等人,在明军的严密护卫之下,从山海关入关,一路上他们都是在马车里面,根本就不会露面。
杜度等人被安排到会同馆的北馆居住。
如何安置杜度等人,在内阁也产生过一些小的争议,最终统一意见,由礼部的主客司出面负责,主客司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掌管外国的朝贡事物,以及地方政府、周边少数民族的朝贡事宜,皇太极虽然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国,可在大明朝廷看来,皇太极依旧是大明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就算是其继承努尔哈赤的爵位,也就是左都督,至于大清国以及皇太极这个皇帝,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
将杜度等人安排在会同馆的北馆居住,其实就是将后金视作是大明的少数民族。
负责出面与杜度等人交谈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
杨嗣昌其人是有着很不错能力的,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深得皇上的信任,其父亲就是曾经的三边总督杨贺。
皇太极派遣杜度等人前来议和。在内阁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以钱士升、侯恂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是坚决反对议和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狠狠的打击乃至于彻底剿灭后金鞑子,若是同意议和则是丧权辱国之举措。绝对不能够接受,以张凤翼、杨一鹏为代表的深谙战斗凶险的内阁大臣,则是同意议和的,认为能够让后金鞑子表示屈服,接受朝廷的分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最为关键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在这件事情上面,刚开始是没有表态的。
内阁的争执最终到了皇上那里,皇上单独召见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等人。
接下来温体仁的态度转变了,表示支持议和。只是大明朝廷的态度必须坚决,要明确给皇太极提出诸多的要求。
可谁都知道,议和的事情存在巨大的风险,且不说关内诸多地方遭遇到后金鞑子的肆掠,老百姓深受其害,就说后金鞑子这次所谓的议和,其实就是冲着武英郡王阿济格而来的,这一点明眼人能够看的很清楚。
再说朝廷上下。对于后金鞑子同样是深恶痛绝,想到的就是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根本没有什么议和的概念。
也就是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承担了议和谈判的职责,这可谓是皇上的重托。
接受了任务之后,杨嗣昌三次觐见皇上,至于说谈论了一些什么,就连内阁首辅温体仁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当然温体仁若是想知道。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温体仁明显有些回避。根本不想知道其中的细节。
由此可见议和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二月二十一日,杨嗣昌与杜度的第一次谈判在会同馆进行。
杜度等人的身份和行踪都是绝密。消息决不能够透露出去,否则安全无法彻底保证,大明是泱泱大国,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更不用说皇太极专门派遣的议和使者了。
这一次的议和,实事求是的说,大明朝廷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也是没有想到的,当洪承畴秘密禀报事由的时候,就连皇上都感觉到吃惊,故而第一次的谈判,杨嗣昌的目的,就是摸清楚杜度等人此行来议和的目的,至于大明朝廷的要求,第一次的谈判暂时不会提出来,双反若是在目标上面的差异太大,那就失去了议和的意义了。
第一次谈判的时间不长,仅仅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杨嗣昌面带喜色的出现在乾清宫的时候,皇上以及内阁大臣正在等候消息。
“皇上,臣与杜度交谈了,他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是释放后金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第二个要求是开放辽东的互市,杜度代表皇太极表态,愿意支付三百万两白银的费用,同时愿意向朝廷称臣。”
杨嗣昌说出来这样的话语之后,就连皇上都有些不敢相信。
若真的是这样,皇太极就做出了重大的让步,或许此次的议和之后,辽东的局势能够逐渐的稳定下来,大明北边的隐患也能够彻底消除了。
杨嗣昌说完之后,张凤翼迅速表态了。
“皇上,臣以为此次议和,朝廷可以提出明确要求,皇太极俯首称臣的同时,需要接受朝廷派遣的官吏,辽东本就是大明之领土,皇太极应该去除帝号。。。”
钱士升和侯恂这个时候说不出什么话来,既然皇太极都愿意俯首称臣了,他们也无法反对议和的事情了。
温体仁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其余的内阁大臣,更是不会轻易表态。
张凤翼说完之后,皇上看向了杨嗣昌。
“杨爱卿,你是什么看法。”
杨嗣昌脸色有些凝重,刚刚张凤翼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几乎可以肯定,按照这样的要求去谈判,肯定是行不通的,此次的议和最终不了了之。
作为负责议和事宜的大臣,杨嗣昌当然希望议和能够有最为完美的结局,他很清楚,朝廷提出的要求若是太高了,根本不可能让皇太极接受,任何的事情都要慢慢来,不要期望一口气吃成胖子,那样适得其反。
“皇上,臣以为此次的议和,朝廷不能够提出太多的要求,欲速则不达,朝廷北边存在的忧患持续多年,如今已经有了缓解的局势,就应该要抓住机会,臣以为朝廷可以提出三个要求,其一是皇太极俯首称臣,接受朝廷的敕封,其二是后金鞑子让出大凌河城,其三是朝廷可派出少量的官吏,进入到广宁和义州等地。”
杨嗣昌的这三点要求,是深思熟虑的,第二点和第三点,可以让朝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能够更加稳固关宁锦防线。
“臣以为其他的要求,暂时不要提出来,一旦朝廷在辽东展开了互市,朝廷可采取多种的手段,慢慢分化瓦解满人以及满八旗,待到后金鞑子的实力逐渐削弱的时候,再行提出来其他的要求,臣一直都认为,只有真正的剿灭或者瓦解了后金鞑子,才能够彻底臣服后金。”
杨嗣昌的考虑的确是深远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内阁大臣都不笨,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后金鞑子还有很强的实力,皇太极不可能真正的臣服,可此次议和,朝廷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包括三百万两白银,包括大凌河城,要知道当年的大凌河城之战,朝廷是损失惨重的,如今能够拿回来,不费一兵一卒,当然是好事情了。
接下来的争论不多,就连钱士升和侯恂,都同意了杨嗣昌的提议。
第二次的和谈很快开始。
杨嗣昌提出的要求,杜度全部都答应了,没有丝毫的犹豫,甚至在让出大凌河城的方案上面,都没有表现出来丝毫的犹豫,这反而令杨嗣昌有些疑惑了,不知道皇太极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为什么答应如此的爽快。
二月二十五日,杜度代表皇太极,在商谈好的文书上面签字。
二十六日,杜度带来的三百万两白银,全部进入了户部的府库。
三月初一,洪承畴命令军队占领了大凌河城。
其实大凌河城本来就没有什么后金鞑子,而且当初修建的城池,被完全毁掉,大军无法在这里驻扎,所谓的占领大凌河城,也不过是一种说法。
三月初五,杜度带着阿济格离开大明京城,取道山海关回到沈阳去了。
如此短的时间之内,议和完成,大明北边的隐患暂时解除,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不过这并非预示朝廷就放弃了关宁锦防线的防御了。
杜度离开京城之后,有关皇太极俯首称臣、朝廷收复大凌河城的消息慢慢的传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事情在京城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波,反倒是传到南直隶之后,引发了一些读书人的抗议,这些人大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但这样的抗议很短时间之内就消失了。
感觉到最轻松的还是洪承畴,身为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压力骤然减小,肯定是高兴的,至少短时间之内,辽东不会有什么大的战事爆发。
没有谁去思考皇太极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没有谁去考虑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就连主要负责议和事宜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也没有表现出来什么态度。
不过,说没有人关注这件事情,那也是假的,可能最为关心的,就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