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旅行带给你的转折
旅行总能令人们兴奋不已。常年在狭小的圈子里生活,一摆脱狭小圈子的束缚,到完全不同的地方,游览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是多么令人愉快啊!第一次到外国旅行是多么兴奋啊!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多么激动啊!就像吉贝尔一样,喃喃地说:“这就是浩瀚的大海吗?这就是吗?”
我第一次离开埃尔斌(注:英格兰或不列颠的雅称)的古老海岸,漂洋过海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像来到一个新星球一样。看到荷兰洼地上的座座风车和无边的牧场,或者看到“大陆南部随风飘摇的棕榈和座座寺庙”!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耶路撒冷(注:以色列的首都,位于该国中东部,约旦河西岸。该城在宗教上和历史上极大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成为大卫王国的首都。于公元前六世纪被尼布甲尼撒毁灭。后被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和土耳其统治过,最后受国际联盟的托管国英国控制。以色列军队在1967年控制该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穆斯林和基督教的圣地)时的心情和塔索看到第一批十字军时的心情一样。到外国旅游也能拓展人的心智。据说熟悉和了解东方主题对于完善大脑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半生活和思维。麦考利勋爵去过印度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总想着重返故地。他曾居住过的地方是那么广褒、富饶。伯克(注:1729—1797,爱尔兰裔英国政治家和作家,以其演讲而著名。他为国会中的美国殖民者辩护,并且发展了政党责任这一名词的解释)在彻底细致地研究过印度后,他的演讲更加文采飞扬、更加生动。
这是旅游宏观方面的好处。它还有微观方面的好处——丰富人生阅历。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旅游,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身体带来好处。亨利·霍兰爵士在一篇医学论文中强烈呼吁给病人变换生活场景和总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如果不能旅游,也要从一间屋到另一间屋溜达溜达;如果连房门都出不去,屋里的家具也要换一换。全世界到处都是疾病和混乱。当一切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也许简单、理性的旅游会创造奇迹。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有病。也许没人能很长时间不发脾气、不担心、不焦虑。用培根的话说就是令人讨厌的幻象总是侵犯我们的私人房间,让我们时不时地烦恼。走进清澈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你总能暂时抛开忧愁烦恼。这就是旅游的好处。当可爱的火车带你飞驰过田野还没到下一站,你的所有烦恼和焦虑似乎就已经全部抛在了出发地。看着眼前的景物变化,心情渐渐变得愉悦,头脑也活跃起来。不必仔细地分析原因,就很容易得到答案。在旅游的过程中还要保持休息和旅游的尺度和平衡,不能因为旅游而过于劳累。有很多种药物如果服用过量只会适得其反,不能消除病症反而会加重病症。总是旅游的人会失去享受旅游的乐趣。尽管每夜住的房间都不同,但无论是房顶还是四壁都和他以前长期居住的房间越来越像、越来越单调。一个人要是总看画廊的画也会腻烦的,要是一直看新鲜的风景也会厌倦。厌倦了旅游之后,最高兴的莫过于休息、干待着。最激动的旅游是回家之旅。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根据科尔里奇借用的德国人的话说,人是由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组成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体。用格莱德斯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既爱狗,又恨狗。这些矛盾之处渗透到人性的各个层面,旅游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据说还有很多人只有在国外的时候才感到像在家一样。无论看过多少眼睛也不满足,无论听过多少耳朵也不满足,贪得无厌就像该隐(注:在旧约全书中,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他出于忌妒而谋杀了弟弟亚伯并作为逃犯而被判罪),到处旅游就像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注:中世纪传说里的一个犹太人,因为在基督受难那天嘲笑基督而被罚到处流浪,直到世界末日)。人一旦旅游上瘾,就会永远不满足到处游玩。
你已经不是你,只是一个名字,
内心渴望着到处旅行……
你像束光照耀世界,
体验穿过拱门的那一刹那。
有很多人害怕旅游,对他们来说遥远的地平线没有任何魅力。他们天生就是宅男宅女。他们的思绪也许会短暂地飞离个人狭小的兴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有些人一样认为旅游没什么新奇,今生就是了无生趣。我总能遇见那样的人,对他们来说最西面是集市,最东面是普利茅斯。超过这个范围就是空旷的一片,因此没什么可看的地方。要知道旅游也是有地域范围限制的。我们有时并不太在意旅游的目的,只知道旅游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因此对那些不旅游的人来说不必为了陶冶情操而非去旅游不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提高道德水准。
对于宅男宅女来说出门旅游很难,他们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陶冶情操,任何宅男宅女都能做到。以家为圆心,以一天的最大行程为半径,我相信他们很快能找到有趣的地方。我们的英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走不出半里地就能遇到。常常有外地人不远万里看当地人不屑一顾的景点。也许我们这里应该批评当地人对自家名胜不重视的态度。瘫痪在床的人细心、彻底地观察周围环境也能找到快乐之源,更何况行动不受限的当地人呢,他们也应该学会不要对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学会了观察熟悉的事物,学会了这种小本事,毫无疑问我们将学会更大的本事。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的不同。国内旅游是责任、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绝对有必要做一定的国内旅行,这样才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并不像大城市人所想的那样是完全老套、一成不变的。兰开夏郡(注:英格兰西北部的一个历史地区,位于爱尔兰海沿岸)、肯特郡(注:英格兰东南部一区)和康沃尔郡(注:英格兰西南端的一个地区,位于一座由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环绕的半岛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克尼郡(注:一英国苏格兰郡名)人和希里郡人还是很像的,但还有很多细微的差别。
很多乡村人认为伦敦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去伦敦就要漂洋过海。到外国旅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致,国外就是比国内可看的东西多。但很多英国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英国了。虽然在国内狭小的生活圈子里我们也学到了宽容和忍耐,但到国外旅行带给我们的宗教教益更多。一位著名的法国学者写了一本《室内旅行》。如果英国人很难理解欣赏别的阶层或别的宗教,当然也能通过在自己的教区内旅行而受益匪浅。退一步讲,旅游的范围越大,观察到的事物越多,得出的结论越深刻。霍华德将旅游当成了独一无二的基督慈善事业。虽然每个旅行者都做基督慈善事业,但不可能都成为霍华德那样伟大的慈善家。我们仍然可以磨平棱角、去除偏见,用坦诚的目光去审视,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仁慈,进而相互表达良好的祝愿,推动国内和世界和平。旅行会使我们看到自身制度存在的缺点和别国的优点,以便取长补短。世界是人们不断施展精力和能力的舞台。个人的优点和财富所得都是上帝赐予的,都有着神圣的含义。如果我们郑重其事、尽心尽力地来处理事情,就能发现旅游能减轻人类痛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于旅游有句奇怪的成语,我们必须弄清楚它的意思。它的大意是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这句话让那些带有严格英格兰观点、特教条的人按字面意思错误理解了。当你身处实行罗马天主教的国家时,就参加罗马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在国外,教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任何人都随便进。在我国因为怕书和金银圣器被偷,游人是不允许随便进教堂的。旅行时,我们会偶尔离开大街和人流攒动的地方,专挑清凉、僻静的小路走,默默祈祷上帝会看到你帮助你,这样就能看到很多不同的景象。那句成语还有另外一层很顽皮的意思。旅游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居家过日子难免有压力、有束缚。总是处于常规习俗的禁锢之下,难免会使灵动的个性变得死气沉沉的。要时不时地打破这种常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自己完全享有自由。很多在国内迫于公众舆论压力不可以做的,在国外可以做了。很多旅行者将这句成语当成了为所欲为的通行证和违规办事的借口。英国人到哪里都是中规中矩的,无论英国人是在罗马,或罗马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都只能是英国人,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英国人应该丢掉狭隘的岛国思想和有棱有角的倔强个性,但也应该永远保留鲜活的爱国思想和基督精神。还有很多外国人由于他们自己举止粗鲁、交际能力差怀疑甚至不喜欢英国人。普鲁士人现在完全倾向于相信英国是“人类的主人”。他们也相信自己和英国人一样优秀。普鲁士人自负,总爱夸大其词的劲儿也令人难以忍受,但他们有枪,比我们要强一些。虽然每个英国人都在努力维护英国在外国人心目中合理的地位,但最近几年,我们的国格在外国人心目中一落千丈。欧洲大陆的宗教随着旅游加深了对我国宗教界的影响。正如预言家所说:我们震惊地看到,生命的气息已经使干枯的骷髅复活。欧洲南部国家似乎正致力于宗教改革。三个世纪以前上帝赐予了他们恩惠,但他们毫无痛苦、毫不费力地就放弃了。现在,好像又像预言家说的那样,恩惠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旅游就像弥合欧洲各国创伤的灵药一样。头脑开化、笃信宗教的英国人仍然相信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是最高真理的拥有者和护卫者。英国人相信他们必须通过一切理智和仁慈的方法将最高真理转交给遥远的国度和未来的人们,点燃真理的火炬,让它在祭坛上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我们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不是通过让别人改信宗教;不是通过寻求外国教会重建自己的宗教体系,而是通过展示自身的同情、善良和忍耐;通过深思熟虑提供物质帮助;通过身体力行表明我们的宽容大量与人推心置腹的交流;确立完美无缺的典范,推行仁德善行。只有这样,旅游才能帮助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充分运用旅游优势,幸福才能真正降临到我们身上和我们的土地上。
例如,英国国教在塞维利亚(注:西班牙西南城市,位于卡地兹东北偏北,该城在发现新大陆后尤其繁荣,且直到十八世纪早期一直是殖民贸易主要港口)积极从事的就是一件很奇怪、很有趣的工作。事实表明严肃的西班牙人放弃自己的宗教皈依英国国教之后特别喜欢英国国教的礼拜制度。和严厉的长老会教派相比,英国国教更容易被欧洲大陆改良教会所普遍接受。有位英国领事牧师最近在客厅议会(注:伦敦议会季节非常普遍的议会形式)里讲到要将推行情况非常良好的英国教区引进到塞维利亚这个伟大的历史名城里。工作日学校、主日学校、传教屋、圣经课堂和大教堂可以教育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英国国教已经租了这些地方用西班牙语做宗教仪式。英国国教牧师用政治家一样的技巧和能力布道,以前认为天主教牧师才拥有这种技巧和能力。英国国教牧师尽可能在布道的过程中不让敏感的西班牙人感到英国异域元素的存在,尽量多用西班牙的内容。可以这么说,长老会教派完全不适用于天才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这些国家反对教皇的运动实际是完全否定天主教的运动,不过简单、叛逆的清教也并不适用于南部国家。英国国教以其同情心和革新的宗教仪式丰富了欧洲南部的宗教形式。塞维利亚就证明了这点。欧洲南部的自发性改革可能也会产生和英国国教极为相似的宗教。
我们必须仔细考虑考虑旅游这个论题。从宗教角度看,旅游就是让我们去欣赏上帝手书的大自然。自然之书无处不在,展示在我们面前。旅游能让我们逐页翻开、细细品读。心灵纯净、能力卓著的人如此熟悉大自然,能够逐行审视自然的精彩华章,进一步理解上帝的神秘力量。上帝创造了世界,由我们来破解他在世界显示的密码,但他显示的密码是那些有眼无珠、充耳不闻的人所无法探知的。我们的思绪为上帝魂牵梦绕。“在春天,万能的上帝勾画了万象生机;在夜晚,他用明星残月点缀天空。他塑造了天高云淡、丘陵绵延。他那由无数琴弦做成的竖琴弹奏出蓝翎花的叮当声和暴风雨中大海的怒号。”这些话出自一位长老教会牧师之口,他的话可以和约翰·亨利·纽曼著名的优美诗句媲美:“每一息清新空气、每一道光、每一丝热度、每一个美丽的未来,都是他裙带飘飘,他看见了天堂的上帝。”心灵纯洁的人有天分通过观赏风景得到宗教快感。对于他们来说大自然就像门农(注:埃塞俄比亚之王,为阿喀琉斯所杀,后被宙斯赐予永生)的竖琴,一经初升的太阳照耀,就能发出乐音,所有人都能听到。有创造力的人们能将诗句理解为优美的赞美诗:
我看见了上帝之手,可你却看不到,
我听到了上帝之音,可你却听不到。
我们的美感和受联想法则影响的程度决定了我们在旅游中能获得多少知性快感。观赏风景获得的美感要求我们本身受过一定的文明教育,这样我们的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和升华。因此,即便是最普通的风景也具备壮丽景色所没有的诗情画意。没有人像坦尼森赞美林肯郡的沼泽乡村那样赞美过喜马拉雅。也正因如此,平静、普通的风景也会给人以美感和快乐,这是富有的粗俗之人所不能体会到的,他们更喜欢坐着马车欣赏欧洲的名胜景区。
有些人在旅行时看到壮丽的景色根本不激动。我曾看见牛津学子坐船游览莱茵河(注:西欧的一条河流,由瑞士东部的两条支流汇合而形成,向北及西北穿过德国及荷兰到北海的两叉流出口,途径许多天然景色,约一千三百一十九公里)看到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也无动于衷,就在那儿抽烟。他们坐船游览达特河时干脆在船舱里呼呼大睡。一提到莱茵河和达特河就让我想起一个很有名的朋友给我讲的奇异故事。这个故事向自欺欺人的旅游心态和旅游哲学都提出质疑。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达特河被称为英国的莱茵河。我的朋友在达特河乘船时遇到了一位普鲁士绅士,那位普鲁士人说他曾听人说过达特河被称为英国的莱茵河。他来看达特河就是想看看这么比较正确不正确。我的朋友脱口而出说他很熟悉莱茵河。“我一点儿也不了解莱茵河。”那个普鲁士人回答。他只是在科隆(注:德国一城市,位于莱茵河上波恩北部)坐火车时跨过莱茵河。但作为德国人,他了解自己民族的性格、历史和文学,可以通过意识感受到莱茵河的韵味。历史和文化是特定的,人的内心往往能感受到当地风景的味道。“打个比方,”这位形而上学的德国人说,“我从没到过瑞士,但我非常熟悉瑞士的风景。”恐怕他的评论对人们讨论达特河毫无帮助。我嫉妒现在可以轻松地想象天南海北旅行的人,不必花费很多钱财,不会有什么不便。用内心感受代替身体旅行无疑是个大胆的想法。
历史和文学知识不能使我们完全精确地欣赏风景,但没有历史和文学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欣赏风景。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实地考察是绝对必要的补充。军事历史学家如果不仔细考察战场是无法描绘战争的。福路德先生不就在希曼卡斯待了好长时间仔细考察他要描绘的地方吗?麦考利不就在德文郡(注:英格兰西南部的州)耐心地待了好长时间,细细理解赛期莫尔吗?他不也在伦敦德里(注:北爱尔兰西北部一自治社区,位于贝尔法斯特市西北)待了好长时间,弄清楚了围城战役;在苏格兰待了好长时间,最终写出了著名的格兰克战役史的吗?弗里曼先生也在各个战场勤奋考察过。不单是历史学家,聪明的旅行家也会解决很多历史疑难问题,直到自己满意。运气好的话,还能为解决重大课题提供一点点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历史研究部门都会很高兴收到琐碎的精确信息。如果没有普通人合作提供资料,即便是著名的作家也写不出巨著,著名的演说家也做不出精彩演说。旅游传播了知识、传播了宗教。我知道,智慧之树长在了伊甸园,就成了死亡之树,智慧之树的果实也就成了烂果腐果。夏娃不是第一个为智慧之果引诱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爱情、忠诚和职责使她违背了上帝的要求。上帝要求我们生而有智。哲人说:“人无智慧则无意义。”无知是最丑陋的罪恶。那些基督徒们年复一年空度岁月,智慧和知识毫无长进,只专注于自己原来的工作,我真不敢相信他们怎么能稳稳当当地睡着觉。聪明人旅游时,绝不会把旅游只当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变化,他们会把旅游当成珍贵稀有的知识文化之旅。同时,他们自己也承认,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不过是“在黑暗中透过玻璃看东西”。他们明白,最好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的绝大部分知识最后都能转化为智慧。
知识会使旅游更快乐,旅游会使知识更精确更有用。我们给物质造成的影响远远多于物质带给我们的东西。知识是联想之源的钥匙。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记忆的墓地会让死者重现”。我要再一次重申,芬芳的空气、美丽的景致远远比不上快乐的心情重要。心灵会赋予物质情绪色彩。大自然的和谐长音只会暂时抚慰人的悲伤、懊悔、沮丧或绝望。大自然的壮丽会渐渐退去、消逝,夏日夕阳的魅力只会使人肝肠寸断。我特别喜欢诗人坦率、纯真的快乐,那种快乐使我不得不去爱,不去欣赏。
我不在乎,命运对我的无情,
至少你无法将大自然的自由、优雅从我身边夺走;
你不能关上天空的窗子,
因为黎明女神已经透过窗子绽露她盛开的笑脸。
有时,大自然给我们的只是冷硬的科学事实,毫无自由和优雅可言。黎明女神也只是神话中被人遗忘的阴郁、失势的神祇。智慧之旅是一定不会缺乏快乐的。对知识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人发愤图强,以前对旅游的错误看法就会完全消失。山川湖泊激发了诗人的灵感,那是因为诗人理解了山川湖泊的灵性。除却它们赋予诗人的灵感,巴勒斯坦河又以何成其为巴勒斯坦河,埃及河又以何成其为埃及河,德国河又以何成其为德国河呢?在古老的大教堂里看到小礼拜堂或纪念碑能获得真正的知性快感。游览山川丛林让我们想起文学名作和伟人;参观城市平原想起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伟大的攻城破地战役;参观皇宫禁地和贵族城堡就能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而那些普通的村庄或城市的平凡住所则是艺术和科学的发源地,在那里国家名人度过了他们的童年。要想理解低地国家(注:欧洲西北部的地区,包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就要特别地准备一番,查阅大量资料。意大利的古典、中世纪和现代财富浩若烟海,即便是知识最丰富的旅行家也会因为不能完全领略而失望。每向真正的了解走近一步,我们从旅游中得到的知识和宗教益处就越多。基督徒特别喜欢游览宗教历史名胜。对他而言,那种联想激发了他的宗教精神,使旅行更有意义。有位旅行家在萨利斯伯里附近碰巧看到一个村子,村子里在郊区长家对面有座奇怪的小教堂,教堂长满了苔藓和常青藤,后院长满了杂草。乍一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走进细看,它却是一座巍峨的教堂,完全能满足附近人们的精神需求。剑桥的演说家乔治·赫伯特(注:1593—1633,英国玄学派诗人。他的诗以宗教为主题,以丰富的意象和创新的音步为特征)过去常常在贝穆顿的那个小教堂里铿锵布道。在宗教仪式前后给祈祷的人们很多帮助。艾萨克·沃尔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另外一所教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如果没有这所教堂的捐赠,根本不可能建起纪念艾萨克·沃尔顿的教堂。在怀特岛有所教堂恐怕是英国兰最小的教堂,从教堂墓地能听到海浪声。墓地里竖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竖立的十字架有时会将影子投射到后面的坟墓上,那就是威廉·亚当斯的坟墓。他是位脾气温和的学者,写过《十字架的影子》,也是成就卓著的当代寓言大师。汉普郡赫斯利的教堂巍峨壮观,几英里之外都能看到它的尖顶。重修之后,更以其富丽完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对那些熟悉并喜爱《基督年》和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籍的参观者来说,它更能引发深刻温柔的联想,令人想起自己神圣的宗教历程。可以肯定,任何表面的物质美是无法引发这种联想的。世界任何一处历史名胜都能使你呼吸加速、心跳加快。无论谁游览爱奥那(注:苏格兰西部位于内赫布里底群岛的一个岛。凯尔特基督教文明的一个早期中心,现在是一个游人甚多的景点),都不能不为之动情,都想用约翰逊博士的话来抒发一下。那种情感使我们更虔诚、更爱国。作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我们不断进步。当我们游览历史名人遗迹,会立刻觉得自己是多么微贱渺小;回想他的一生就会减轻我们的痛苦,使我们更加努力奋斗、更加信仰上帝。我们非常感激那些心怀信仰和敬畏辞世的人们,并战战兢兢地希望“将来在天堂能有幸和所有虔诚的人们重聚”。
德·斯泰尔夫人说旅行是人生最痛苦的幸福。每个旅行者都像歌尔德斯密斯描绘的那样:“在遥远的地方,身边没有亲朋,悲伤地缓慢前行。”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谁比圣·保罗走的地方更多,也没有谁比他的行程更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旅行也是件令人悲伤的事。作为基督的使徒,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危险,而现代旅行几乎没有这样的困难危险。他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可能经常会因为热心肠而受到各种伤害。他绝不会快速斩断和别人的关系。来到一个城市就会结交新朋友,然后很快就会离开朋友去接触陌生人,再交新朋友。现在旅行家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你觉得那个地方不错就会在那儿盘桓良久,乐意安个临时的家。你原来几乎根本没有料到在世界的一角,竟然还有这样的处所那么适合你。在那儿,你遇到的人们都很有吸引力;你对当地的历史和政治越来越感兴趣,毫无任何反抗能力地被当地人深深吸引。那儿有个半圆形的海湾,悬崖上坐落着城堡,山谷里有果园,遥远的海上信号灯闪耀,完完全全符合你对美的要求和观点。你愿意在林间种花养草,愿意在浅水的石块间观察动物。离开它而不感到伤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在那个地方住上一小段时间,就会对那儿产生深深的依恋。即便是最无动于衷的人也会认为那儿是他们所知最适合他们的地方。但你必须旅行、必须前行,还有别的地方才是你最终的居所。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根本不可能摆脱这种命运的安排。你不相信改变会改善命运,你很乐意同命运妥协,很乐意就此获得永恒的、近似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平静安逸。这种心境是为幸福生活包围、为幸福生活保护庇佑所产生的感觉。命运就是命运,无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
你要牢记,你的命运如此安排是上帝的恩惠。你非常惬意徜徉在傍晚逐渐暗淡的凉亭,完全不记得凉亭终会消逝,忘掉了你的幸福小岛是仅存的世外桃源,忘记了四季花开不败的花园是世上仅存的花园。在那里,你不朽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家,但你无法找到肉体驻足停留之所。任何完美幸福的生活也会有不足之处。你能轻松自然地感受大地,时刻记得对于世界而言,你只是过客和朝圣者。人生旅程才是最长、最真的旅行。只有漫漫求索,才能寻求永恒的居所。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见过无数的人、无数的国家和政府,也许会渐渐清楚自己只是生和死两个永恒之间的过客。
今生今世的旅程我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一心向善,未来的旅程也必将如此。我听说有人从未到过阿尔卑斯山,他们说等上了天堂再去。他们在回归天堂之路的旅程中要做的事太多,无暇欣赏上帝的精美作品——山川峡谷。但可以在天堂,透过天空欣赏巍峨的钦博腊索山(注:厄瓜多尔中部的一座死火山,高六千二百七十一点一米。是雷阿尔山脉的最高峰)和壮丽的安第斯山(注:南美洲西部山系,沿太平洋海岸从委内瑞拉向火地岛延伸约八千零四十五公里)那难以言表的魅力。静静的夜空,一簇簇群星闪烁,浩瀚无边,像海边的沙粒数也数不清,像逝去的人们。也许我们衷心怀念的人们应该第一批获得重生。也许应该鄙视这可怜渺小的星球,敞开怀抱迎接死亡,打开无限空间的大门。未来永恒无边,浩若宇宙,没有阴霾,欢迎我们逝去的朋友。他们也许会用五百年的时间遨游木星的卫星或回到远古时代。我敬畏时间的浩瀚,万物神秘莫测已经使我无法再思考下去。任何方法都无法解决宇宙的神秘。天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幽暗神秘,我只能停止思考。
旅行带给你的转折
旅行总能令人们兴奋不已。常年在狭小的圈子里生活,一摆脱狭小圈子的束缚,到完全不同的地方,游览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是多么令人愉快啊!第一次到外国旅行是多么兴奋啊!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多么激动啊!就像吉贝尔一样,喃喃地说:“这就是浩瀚的大海吗?这就是吗?”
我第一次离开埃尔斌(注:英格兰或不列颠的雅称)的古老海岸,漂洋过海来到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像来到一个新星球一样。看到荷兰洼地上的座座风车和无边的牧场,或者看到“大陆南部随风飘摇的棕榈和座座寺庙”!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耶路撒冷(注:以色列的首都,位于该国中东部,约旦河西岸。该城在宗教上和历史上极大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1000年成为大卫王国的首都。于公元前六世纪被尼布甲尼撒毁灭。后被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和土耳其统治过,最后受国际联盟的托管国英国控制。以色列军队在1967年控制该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穆斯林和基督教的圣地)时的心情和塔索看到第一批十字军时的心情一样。到外国旅游也能拓展人的心智。据说熟悉和了解东方主题对于完善大脑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我们的头脑里只有一半生活和思维。麦考利勋爵去过印度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总想着重返故地。他曾居住过的地方是那么广褒、富饶。伯克(注:1729—1797,爱尔兰裔英国政治家和作家,以其演讲而著名。他为国会中的美国殖民者辩护,并且发展了政党责任这一名词的解释)在彻底细致地研究过印度后,他的演讲更加文采飞扬、更加生动。
这是旅游宏观方面的好处。它还有微观方面的好处——丰富人生阅历。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旅游,任何一种变化都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身体带来好处。亨利·霍兰爵士在一篇医学论文中强烈呼吁给病人变换生活场景和总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如果不能旅游,也要从一间屋到另一间屋溜达溜达;如果连房门都出不去,屋里的家具也要换一换。全世界到处都是疾病和混乱。当一切治疗手段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也许简单、理性的旅游会创造奇迹。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有病。也许没人能很长时间不发脾气、不担心、不焦虑。用培根的话说就是令人讨厌的幻象总是侵犯我们的私人房间,让我们时不时地烦恼。走进清澈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你总能暂时抛开忧愁烦恼。这就是旅游的好处。当可爱的火车带你飞驰过田野还没到下一站,你的所有烦恼和焦虑似乎就已经全部抛在了出发地。看着眼前的景物变化,心情渐渐变得愉悦,头脑也活跃起来。不必仔细地分析原因,就很容易得到答案。在旅游的过程中还要保持休息和旅游的尺度和平衡,不能因为旅游而过于劳累。有很多种药物如果服用过量只会适得其反,不能消除病症反而会加重病症。总是旅游的人会失去享受旅游的乐趣。尽管每夜住的房间都不同,但无论是房顶还是四壁都和他以前长期居住的房间越来越像、越来越单调。一个人要是总看画廊的画也会腻烦的,要是一直看新鲜的风景也会厌倦。厌倦了旅游之后,最高兴的莫过于休息、干待着。最激动的旅游是回家之旅。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根据科尔里奇借用的德国人的话说,人是由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组成的,是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体。用格莱德斯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既爱狗,又恨狗。这些矛盾之处渗透到人性的各个层面,旅游是这样,其他事情也是这样。据说还有很多人只有在国外的时候才感到像在家一样。无论看过多少眼睛也不满足,无论听过多少耳朵也不满足,贪得无厌就像该隐(注:在旧约全书中,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他出于忌妒而谋杀了弟弟亚伯并作为逃犯而被判罪),到处旅游就像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注:中世纪传说里的一个犹太人,因为在基督受难那天嘲笑基督而被罚到处流浪,直到世界末日)。人一旦旅游上瘾,就会永远不满足到处游玩。
你已经不是你,只是一个名字,
内心渴望着到处旅行……
你像束光照耀世界,
体验穿过拱门的那一刹那。
有很多人害怕旅游,对他们来说遥远的地平线没有任何魅力。他们天生就是宅男宅女。他们的思绪也许会短暂地飞离个人狭小的兴趣。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有些人一样认为旅游没什么新奇,今生就是了无生趣。我总能遇见那样的人,对他们来说最西面是集市,最东面是普利茅斯。超过这个范围就是空旷的一片,因此没什么可看的地方。要知道旅游也是有地域范围限制的。我们有时并不太在意旅游的目的,只知道旅游拓宽了我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因此对那些不旅游的人来说不必为了陶冶情操而非去旅游不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提高道德水准。
对于宅男宅女来说出门旅游很难,他们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陶冶情操,任何宅男宅女都能做到。以家为圆心,以一天的最大行程为半径,我相信他们很快能找到有趣的地方。我们的英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走不出半里地就能遇到。常常有外地人不远万里看当地人不屑一顾的景点。也许我们这里应该批评当地人对自家名胜不重视的态度。瘫痪在床的人细心、彻底地观察周围环境也能找到快乐之源,更何况行动不受限的当地人呢,他们也应该学会不要对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如果学会了观察熟悉的事物,学会了这种小本事,毫无疑问我们将学会更大的本事。在这里,我们比较一下国内旅游和国外旅游的不同。国内旅游是责任、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绝对有必要做一定的国内旅行,这样才能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并不像大城市人所想的那样是完全老套、一成不变的。兰开夏郡(注:英格兰西北部的一个历史地区,位于爱尔兰海沿岸)、肯特郡(注:英格兰东南部一区)和康沃尔郡(注:英格兰西南端的一个地区,位于一座由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环绕的半岛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克尼郡(注:一英国苏格兰郡名)人和希里郡人还是很像的,但还有很多细微的差别。
很多乡村人认为伦敦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去伦敦就要漂洋过海。到外国旅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致,国外就是比国内可看的东西多。但很多英国人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英国了。虽然在国内狭小的生活圈子里我们也学到了宽容和忍耐,但到国外旅行带给我们的宗教教益更多。一位著名的法国学者写了一本《室内旅行》。如果英国人很难理解欣赏别的阶层或别的宗教,当然也能通过在自己的教区内旅行而受益匪浅。退一步讲,旅游的范围越大,观察到的事物越多,得出的结论越深刻。霍华德将旅游当成了独一无二的基督慈善事业。虽然每个旅行者都做基督慈善事业,但不可能都成为霍华德那样伟大的慈善家。我们仍然可以磨平棱角、去除偏见,用坦诚的目光去审视,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仁慈,进而相互表达良好的祝愿,推动国内和世界和平。旅行会使我们看到自身制度存在的缺点和别国的优点,以便取长补短。世界是人们不断施展精力和能力的舞台。个人的优点和财富所得都是上帝赐予的,都有着神圣的含义。如果我们郑重其事、尽心尽力地来处理事情,就能发现旅游能减轻人类痛苦、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
关于旅游有句奇怪的成语,我们必须弄清楚它的意思。它的大意是说“入乡随俗,入国问禁”。这句话让那些带有严格英格兰观点、特教条的人按字面意思错误理解了。当你身处实行罗马天主教的国家时,就参加罗马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在国外,教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任何人都随便进。在我国因为怕书和金银圣器被偷,游人是不允许随便进教堂的。旅行时,我们会偶尔离开大街和人流攒动的地方,专挑清凉、僻静的小路走,默默祈祷上帝会看到你帮助你,这样就能看到很多不同的景象。那句成语还有另外一层很顽皮的意思。旅游使我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居家过日子难免有压力、有束缚。总是处于常规习俗的禁锢之下,难免会使灵动的个性变得死气沉沉的。要时不时地打破这种常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自己完全享有自由。很多在国内迫于公众舆论压力不可以做的,在国外可以做了。很多旅行者将这句成语当成了为所欲为的通行证和违规办事的借口。英国人到哪里都是中规中矩的,无论英国人是在罗马,或罗马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都只能是英国人,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英国人应该丢掉狭隘的岛国思想和有棱有角的倔强个性,但也应该永远保留鲜活的爱国思想和基督精神。还有很多外国人由于他们自己举止粗鲁、交际能力差怀疑甚至不喜欢英国人。普鲁士人现在完全倾向于相信英国是“人类的主人”。他们也相信自己和英国人一样优秀。普鲁士人自负,总爱夸大其词的劲儿也令人难以忍受,但他们有枪,比我们要强一些。虽然每个英国人都在努力维护英国在外国人心目中合理的地位,但最近几年,我们的国格在外国人心目中一落千丈。欧洲大陆的宗教随着旅游加深了对我国宗教界的影响。正如预言家所说:我们震惊地看到,生命的气息已经使干枯的骷髅复活。欧洲南部国家似乎正致力于宗教改革。三个世纪以前上帝赐予了他们恩惠,但他们毫无痛苦、毫不费力地就放弃了。现在,好像又像预言家说的那样,恩惠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旅游就像弥合欧洲各国创伤的灵药一样。头脑开化、笃信宗教的英国人仍然相信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是最高真理的拥有者和护卫者。英国人相信他们必须通过一切理智和仁慈的方法将最高真理转交给遥远的国度和未来的人们,点燃真理的火炬,让它在祭坛上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我们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不是通过让别人改信宗教;不是通过寻求外国教会重建自己的宗教体系,而是通过展示自身的同情、善良和忍耐;通过深思熟虑提供物质帮助;通过身体力行表明我们的宽容大量与人推心置腹的交流;确立完美无缺的典范,推行仁德善行。只有这样,旅游才能帮助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充分运用旅游优势,幸福才能真正降临到我们身上和我们的土地上。
例如,英国国教在塞维利亚(注:西班牙西南城市,位于卡地兹东北偏北,该城在发现新大陆后尤其繁荣,且直到十八世纪早期一直是殖民贸易主要港口)积极从事的就是一件很奇怪、很有趣的工作。事实表明严肃的西班牙人放弃自己的宗教皈依英国国教之后特别喜欢英国国教的礼拜制度。和严厉的长老会教派相比,英国国教更容易被欧洲大陆改良教会所普遍接受。有位英国领事牧师最近在客厅议会(注:伦敦议会季节非常普遍的议会形式)里讲到要将推行情况非常良好的英国教区引进到塞维利亚这个伟大的历史名城里。工作日学校、主日学校、传教屋、圣经课堂和大教堂可以教育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英国国教已经租了这些地方用西班牙语做宗教仪式。英国国教牧师用政治家一样的技巧和能力布道,以前认为天主教牧师才拥有这种技巧和能力。英国国教牧师尽可能在布道的过程中不让敏感的西班牙人感到英国异域元素的存在,尽量多用西班牙的内容。可以这么说,长老会教派完全不适用于天才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这些国家反对教皇的运动实际是完全否定天主教的运动,不过简单、叛逆的清教也并不适用于南部国家。英国国教以其同情心和革新的宗教仪式丰富了欧洲南部的宗教形式。塞维利亚就证明了这点。欧洲南部的自发性改革可能也会产生和英国国教极为相似的宗教。
我们必须仔细考虑考虑旅游这个论题。从宗教角度看,旅游就是让我们去欣赏上帝手书的大自然。自然之书无处不在,展示在我们面前。旅游能让我们逐页翻开、细细品读。心灵纯净、能力卓著的人如此熟悉大自然,能够逐行审视自然的精彩华章,进一步理解上帝的神秘力量。上帝创造了世界,由我们来破解他在世界显示的密码,但他显示的密码是那些有眼无珠、充耳不闻的人所无法探知的。我们的思绪为上帝魂牵梦绕。“在春天,万能的上帝勾画了万象生机;在夜晚,他用明星残月点缀天空。他塑造了天高云淡、丘陵绵延。他那由无数琴弦做成的竖琴弹奏出蓝翎花的叮当声和暴风雨中大海的怒号。”这些话出自一位长老教会牧师之口,他的话可以和约翰·亨利·纽曼著名的优美诗句媲美:“每一息清新空气、每一道光、每一丝热度、每一个美丽的未来,都是他裙带飘飘,他看见了天堂的上帝。”心灵纯洁的人有天分通过观赏风景得到宗教快感。对于他们来说大自然就像门农(注:埃塞俄比亚之王,为阿喀琉斯所杀,后被宙斯赐予永生)的竖琴,一经初升的太阳照耀,就能发出乐音,所有人都能听到。有创造力的人们能将诗句理解为优美的赞美诗:
我看见了上帝之手,可你却看不到,
我听到了上帝之音,可你却听不到。
我们的美感和受联想法则影响的程度决定了我们在旅游中能获得多少知性快感。观赏风景获得的美感要求我们本身受过一定的文明教育,这样我们的文明程度就能不断提高和升华。因此,即便是最普通的风景也具备壮丽景色所没有的诗情画意。没有人像坦尼森赞美林肯郡的沼泽乡村那样赞美过喜马拉雅。也正因如此,平静、普通的风景也会给人以美感和快乐,这是富有的粗俗之人所不能体会到的,他们更喜欢坐着马车欣赏欧洲的名胜景区。
有些人在旅行时看到壮丽的景色根本不激动。我曾看见牛津学子坐船游览莱茵河(注:西欧的一条河流,由瑞士东部的两条支流汇合而形成,向北及西北穿过德国及荷兰到北海的两叉流出口,途径许多天然景色,约一千三百一十九公里)看到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也无动于衷,就在那儿抽烟。他们坐船游览达特河时干脆在船舱里呼呼大睡。一提到莱茵河和达特河就让我想起一个很有名的朋友给我讲的奇异故事。这个故事向自欺欺人的旅游心态和旅游哲学都提出质疑。众所周知,在西方国家,达特河被称为英国的莱茵河。我的朋友在达特河乘船时遇到了一位普鲁士绅士,那位普鲁士人说他曾听人说过达特河被称为英国的莱茵河。他来看达特河就是想看看这么比较正确不正确。我的朋友脱口而出说他很熟悉莱茵河。“我一点儿也不了解莱茵河。”那个普鲁士人回答。他只是在科隆(注:德国一城市,位于莱茵河上波恩北部)坐火车时跨过莱茵河。但作为德国人,他了解自己民族的性格、历史和文学,可以通过意识感受到莱茵河的韵味。历史和文化是特定的,人的内心往往能感受到当地风景的味道。“打个比方,”这位形而上学的德国人说,“我从没到过瑞士,但我非常熟悉瑞士的风景。”恐怕他的评论对人们讨论达特河毫无帮助。我嫉妒现在可以轻松地想象天南海北旅行的人,不必花费很多钱财,不会有什么不便。用内心感受代替身体旅行无疑是个大胆的想法。
历史和文学知识不能使我们完全精确地欣赏风景,但没有历史和文学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欣赏风景。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实地考察是绝对必要的补充。军事历史学家如果不仔细考察战场是无法描绘战争的。福路德先生不就在希曼卡斯待了好长时间仔细考察他要描绘的地方吗?麦考利不就在德文郡(注:英格兰西南部的州)耐心地待了好长时间,细细理解赛期莫尔吗?他不也在伦敦德里(注:北爱尔兰西北部一自治社区,位于贝尔法斯特市西北)待了好长时间,弄清楚了围城战役;在苏格兰待了好长时间,最终写出了著名的格兰克战役史的吗?弗里曼先生也在各个战场勤奋考察过。不单是历史学家,聪明的旅行家也会解决很多历史疑难问题,直到自己满意。运气好的话,还能为解决重大课题提供一点点有价值的信息。很多历史研究部门都会很高兴收到琐碎的精确信息。如果没有普通人合作提供资料,即便是著名的作家也写不出巨著,著名的演说家也做不出精彩演说。旅游传播了知识、传播了宗教。我知道,智慧之树长在了伊甸园,就成了死亡之树,智慧之树的果实也就成了烂果腐果。夏娃不是第一个为智慧之果引诱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爱情、忠诚和职责使她违背了上帝的要求。上帝要求我们生而有智。哲人说:“人无智慧则无意义。”无知是最丑陋的罪恶。那些基督徒们年复一年空度岁月,智慧和知识毫无长进,只专注于自己原来的工作,我真不敢相信他们怎么能稳稳当当地睡着觉。聪明人旅游时,绝不会把旅游只当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变化,他们会把旅游当成珍贵稀有的知识文化之旅。同时,他们自己也承认,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不过是“在黑暗中透过玻璃看东西”。他们明白,最好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的绝大部分知识最后都能转化为智慧。
知识会使旅游更快乐,旅游会使知识更精确更有用。我们给物质造成的影响远远多于物质带给我们的东西。知识是联想之源的钥匙。对于那些聪明人来说,“记忆的墓地会让死者重现”。我要再一次重申,芬芳的空气、美丽的景致远远比不上快乐的心情重要。心灵会赋予物质情绪色彩。大自然的和谐长音只会暂时抚慰人的悲伤、懊悔、沮丧或绝望。大自然的壮丽会渐渐退去、消逝,夏日夕阳的魅力只会使人肝肠寸断。我特别喜欢诗人坦率、纯真的快乐,那种快乐使我不得不去爱,不去欣赏。
我不在乎,命运对我的无情,
至少你无法将大自然的自由、优雅从我身边夺走;
你不能关上天空的窗子,
因为黎明女神已经透过窗子绽露她盛开的笑脸。
有时,大自然给我们的只是冷硬的科学事实,毫无自由和优雅可言。黎明女神也只是神话中被人遗忘的阴郁、失势的神祇。智慧之旅是一定不会缺乏快乐的。对知识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人发愤图强,以前对旅游的错误看法就会完全消失。山川湖泊激发了诗人的灵感,那是因为诗人理解了山川湖泊的灵性。除却它们赋予诗人的灵感,巴勒斯坦河又以何成其为巴勒斯坦河,埃及河又以何成其为埃及河,德国河又以何成其为德国河呢?在古老的大教堂里看到小礼拜堂或纪念碑能获得真正的知性快感。游览山川丛林让我们想起文学名作和伟人;参观城市平原想起欧洲历史上发生过的伟大的攻城破地战役;参观皇宫禁地和贵族城堡就能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而那些普通的村庄或城市的平凡住所则是艺术和科学的发源地,在那里国家名人度过了他们的童年。要想理解低地国家(注:欧洲西北部的地区,包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就要特别地准备一番,查阅大量资料。意大利的古典、中世纪和现代财富浩若烟海,即便是知识最丰富的旅行家也会因为不能完全领略而失望。每向真正的了解走近一步,我们从旅游中得到的知识和宗教益处就越多。基督徒特别喜欢游览宗教历史名胜。对他而言,那种联想激发了他的宗教精神,使旅行更有意义。有位旅行家在萨利斯伯里附近碰巧看到一个村子,村子里在郊区长家对面有座奇怪的小教堂,教堂长满了苔藓和常青藤,后院长满了杂草。乍一看,没什么特殊的地方,走进细看,它却是一座巍峨的教堂,完全能满足附近人们的精神需求。剑桥的演说家乔治·赫伯特(注:1593—1633,英国玄学派诗人。他的诗以宗教为主题,以丰富的意象和创新的音步为特征)过去常常在贝穆顿的那个小教堂里铿锵布道。在宗教仪式前后给祈祷的人们很多帮助。艾萨克·沃尔顿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另外一所教堂就是为纪念他而建。如果没有这所教堂的捐赠,根本不可能建起纪念艾萨克·沃尔顿的教堂。在怀特岛有所教堂恐怕是英国兰最小的教堂,从教堂墓地能听到海浪声。墓地里竖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竖立的十字架有时会将影子投射到后面的坟墓上,那就是威廉·亚当斯的坟墓。他是位脾气温和的学者,写过《十字架的影子》,也是成就卓著的当代寓言大师。汉普郡赫斯利的教堂巍峨壮观,几英里之外都能看到它的尖顶。重修之后,更以其富丽完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对那些熟悉并喜爱《基督年》和同一作者的其他书籍的参观者来说,它更能引发深刻温柔的联想,令人想起自己神圣的宗教历程。可以肯定,任何表面的物质美是无法引发这种联想的。世界任何一处历史名胜都能使你呼吸加速、心跳加快。无论谁游览爱奥那(注:苏格兰西部位于内赫布里底群岛的一个岛。凯尔特基督教文明的一个早期中心,现在是一个游人甚多的景点),都不能不为之动情,都想用约翰逊博士的话来抒发一下。那种情感使我们更虔诚、更爱国。作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我们不断进步。当我们游览历史名人遗迹,会立刻觉得自己是多么微贱渺小;回想他的一生就会减轻我们的痛苦,使我们更加努力奋斗、更加信仰上帝。我们非常感激那些心怀信仰和敬畏辞世的人们,并战战兢兢地希望“将来在天堂能有幸和所有虔诚的人们重聚”。
德·斯泰尔夫人说旅行是人生最痛苦的幸福。每个旅行者都像歌尔德斯密斯描绘的那样:“在遥远的地方,身边没有亲朋,悲伤地缓慢前行。”在他那个时代没有谁比圣·保罗走的地方更多,也没有谁比他的行程更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旅行也是件令人悲伤的事。作为基督的使徒,他经历了很多困难危险,而现代旅行几乎没有这样的困难危险。他是个非常热心肠的人,可能经常会因为热心肠而受到各种伤害。他绝不会快速斩断和别人的关系。来到一个城市就会结交新朋友,然后很快就会离开朋友去接触陌生人,再交新朋友。现在旅行家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形。你觉得那个地方不错就会在那儿盘桓良久,乐意安个临时的家。你原来几乎根本没有料到在世界的一角,竟然还有这样的处所那么适合你。在那儿,你遇到的人们都很有吸引力;你对当地的历史和政治越来越感兴趣,毫无任何反抗能力地被当地人深深吸引。那儿有个半圆形的海湾,悬崖上坐落着城堡,山谷里有果园,遥远的海上信号灯闪耀,完完全全符合你对美的要求和观点。你愿意在林间种花养草,愿意在浅水的石块间观察动物。离开它而不感到伤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在那个地方住上一小段时间,就会对那儿产生深深的依恋。即便是最无动于衷的人也会认为那儿是他们所知最适合他们的地方。但你必须旅行、必须前行,还有别的地方才是你最终的居所。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根本不可能摆脱这种命运的安排。你不相信改变会改善命运,你很乐意同命运妥协,很乐意就此获得永恒的、近似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平静安逸。这种心境是为幸福生活包围、为幸福生活保护庇佑所产生的感觉。命运就是命运,无人能摆脱命运的控制。
你要牢记,你的命运如此安排是上帝的恩惠。你非常惬意徜徉在傍晚逐渐暗淡的凉亭,完全不记得凉亭终会消逝,忘掉了你的幸福小岛是仅存的世外桃源,忘记了四季花开不败的花园是世上仅存的花园。在那里,你不朽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家,但你无法找到肉体驻足停留之所。任何完美幸福的生活也会有不足之处。你能轻松自然地感受大地,时刻记得对于世界而言,你只是过客和朝圣者。人生旅程才是最长、最真的旅行。只有漫漫求索,才能寻求永恒的居所。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见过无数的人、无数的国家和政府,也许会渐渐清楚自己只是生和死两个永恒之间的过客。
今生今世的旅程我们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一心向善,未来的旅程也必将如此。我听说有人从未到过阿尔卑斯山,他们说等上了天堂再去。他们在回归天堂之路的旅程中要做的事太多,无暇欣赏上帝的精美作品——山川峡谷。但可以在天堂,透过天空欣赏巍峨的钦博腊索山(注:厄瓜多尔中部的一座死火山,高六千二百七十一点一米。是雷阿尔山脉的最高峰)和壮丽的安第斯山(注:南美洲西部山系,沿太平洋海岸从委内瑞拉向火地岛延伸约八千零四十五公里)那难以言表的魅力。静静的夜空,一簇簇群星闪烁,浩瀚无边,像海边的沙粒数也数不清,像逝去的人们。也许我们衷心怀念的人们应该第一批获得重生。也许应该鄙视这可怜渺小的星球,敞开怀抱迎接死亡,打开无限空间的大门。未来永恒无边,浩若宇宙,没有阴霾,欢迎我们逝去的朋友。他们也许会用五百年的时间遨游木星的卫星或回到远古时代。我敬畏时间的浩瀚,万物神秘莫测已经使我无法再思考下去。任何方法都无法解决宇宙的神秘。天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幽暗神秘,我只能停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