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 技术代差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贺凡差不多和斯潘加同时在探索某种新式战法的可行性,所不同的是,他是站在对抗的角度上;他这个人确实有些小聪明,很善于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猜到对方指挥部的一些想法。
早在阿克赛钦作战时的闲暇,他就着手研究了王镇北与斯潘加交手的几次战例。
第一次是印度第1装甲师出动挑战者,在边界附近地带与王镇北的先头部队交手,只是一次小规模交手,当时印度装甲兵的战术是夜间突袭,并且将T72与挑战者混搭;从斯潘加主动选择的进攻时机看,他是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所以即使T72的夜视设备稀烂,他还是选择在夜间出动,以避开更可怕的空军打击,同时出动小部分西方坦克,可能是为了弥补夜视能力的不足。
当贺凡看到王镇北提交的报告上,多次提到了挑战者的前装甲相当之兼顾,敌人一定会利用此种坦克的装甲,多做文章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显然斯潘加不是那种硬拼的将领,而明显是要利用这种新式坦克的热像设备,而非装甲。王镇北和他的爱将,最终能赢无非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硬吃了对手罢了。贺凡的推测后来得到了验证,之后斯潘加与中国装甲部队的每一次交锋,都选择在了夜间。
第二次交手是第1装甲师在帕坦科特以北退却不及(己方炸掉了桥梁),被黄德兴抓到了一个装甲团又一个防空营,这一次敌人仍然试图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抵抗,其防空武器布置的非常独到,而突围时机仍然选择在夜间,最终空军及时摧毁了核心的山毛榉导弹阵地,使得对手全军覆灭。
在昌迪加尔城区外围的包抄作战,林淮生总是选择在黄昏时分利用落日余晖,自西向东发起进攻,但是斯潘加还是可以看破他的这些小聪明,他只用次要部队应战,入夜后才出动了战斗力很强的白虎师主力团,企图夺回机场。该部队的装备为最新型的T90A型,为战场首次出现,随同的防空火力紧随其后,部署紧凑,很好地将坦克群置于导弹射程范围内。从这一仗看,某种程度上斯潘加的思虑比林淮生更细密,他的部队在空旷地域,获得了比较公平的交战环境,中国空军没有过分插手,他获得了大约5比1的交换比(含巴基斯坦T84损失),如果印度部队每一战都能获得这样的交换比,没准战争还能翻盘。
今天这一战,林淮生还是攻其必救,后面预留了强大的火力等着收拾暴露出来的敌人集群,显然斯潘加并没太多选择,他一定要在旷野中打一下,当然他吃了几次亏之后,应该很清楚,光选择在夜晚,或者加强机动防空火力,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有计谋的将领,他一定会有一些新花招,哪怕只是作为试验。
“各车组注意,都不要太靠前,我们的任务只管掩护机步营,夺取机场。等他们先动。”贺凡在电台里说道。由于敌人空军不大可能出动,所以贺凡有底气,停在制高点上等着看对手先动,敌人从树林里发射的烟雾弹,在机场东部制造了一片浓烟遮挡区,如果不是故布疑兵的话,差不多将其可能进攻的路线指出来了。
“也许他们会出动T72和挑战者,前几次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以静制动,可以多出几百米的夜视距离。”
“也可能是T90A,机动能力更好,容易从黄德兴的侧翼溜过来。。”
车际电台里,各车车长门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贺凡没工夫听他们瞎猜,他不时通过热像仪仔细观察正前方的烟雾,敌人炮兵不断发射烟雾弹,确实严重干扰了侦察距离,冷却后的热像仪的探测距离大概缩小了百分之七十。
他离开指挥仪,转向显示器,一架无人机正从烟雾上掠过,它的夜视设备什么也没有拍到,远方电子侦察机可以发现树林里有一些独立防空部队,敌人正在森林边缘集结,可能会钻进烟雾冲向机场,也可能虚晃一枪,从哪里绕过来,如果是后者,机会应该不大,空军可能费一些周折,就将其近程防空火力打垮,以往的很多战例已经表明了,单单依靠防空导弹无法掩护地面部队进攻,这是敌人失去制空权以后,面临的最大课题。
“这个斯潘加不简单,如果换其他印度将领,早就玩不出花样了,他历来都还是有一些鬼点子的。你们都小心着点儿。”贺凡说着,在指挥仪上将雷达模式,从对空警戒,调整到前视搜索。
“斯潘加再狡猾,撞上我们算他倒霉。”电台里有人冷笑道,虽然好像有些轻敌,不过这样的话,贺凡倒是还很爱听,他知道自己的部下都有分寸,说归说,不会真的莽撞。
99坦克上的这种两用毫米波雷达,是一部被很多人诟病的设备。
一方面是天线以及外罩在炮塔顶部占据了一席之地,多少挡住了周视仪的一部分视野;而另一方面,是其探测距离很短,对空探测距离,多数情况下不如直升机能够发现/开火的距离。其对地面搜索能力更糟,受坦克高度以及地面杂波干扰的制约,在起伏地带远比其他光学手段看的近,白天几乎和炮塔上使用肉眼观察的车长看的更近些。不过它倒是有一些独特的优点,94GHZ毫米波可以很好地穿透烟雾,无论在白昼还是黑夜,都很善于发现那些借助战场烟雾,偷偷靠近的目标,其成像能力,对静止目标和慢行目标,还有些识别问题,需要车长凭借经验来判断,但是移动速度稍快的目标,很容易被雷达发现,探测距离大约为热像仪极限探测能力的六七成,并且可以与夜视仪联合使用,在炮手稳像瞄准视野内生成目标指示标志。
贺凡摆弄着眼前的设备,显然不是每一个坦克手都能迅速掌握这种高级东西的,作为主动防御的一部分,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当然很简单,只需要设定在开启上即可,但是将其搜索目标能力与光学设备结合使用,就得靠一些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行,所以贺凡认为,那个所谓的天才亚希尼,最合适玩96式坦克。
雷达在窄视场成像中,利用25毫弧波束扫描前方15°范围,由于地面杂波干扰,探测一开始并不顺利,他让驾驶员调整了车辆位置,并重置了功率,这个东西不太费电,也不似激光设备那样必须不停地停下来冷却。
显示器上开始有了一些发现,一个个提示移动目标位置的方框,开始显现,并移动起来,贺凡喜出望外,并一拍大腿。他在山地坦克里呆久了,除了信息化优势,一直没有什么传感器优势可以依仗,现在好了,优势出现了。
发现了烟雾后面大量的移动目标,他提醒炮手可以着手跟踪,然后将通讯调整到外部,提醒各车组在尽量平整的地面上,使用新式设备来探测敌人。
在这套系统中,目标以方框形式显示,这些指示标志投射到炮长瞄准仪视野内,大致可以了解到目标的几何尺寸,可以精确测量到距离和角速度。较之通常的,利用瞄准线稳定跟踪,弹道计算机采样炮塔转速测量角速度的方式,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测距精度不输激光,只是目标显示比较抽象,这一点不利于瞄准。更有趣的是,世界上应该还没有一种坦克,可以感知到这种主动探测设备,当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只是坦克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对抗需求罢了,至少贺凡从对手保持运速的运动特征看,对方应该是没有察觉的正在被跟踪,否则应该在第一时间鸡飞狗跳起来。
这一次,中国坦克终于将一项成熟技术,首先推上了实战战场,几乎是开创性的尝试;虽然早在40年前,美国陆军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并且研制出了STARTLE火控系统,但是最终,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放弃了。
“探测到的目标群距离在1900米左右。再等等,移动速度不快,也许是挑战者。”
“明白。”
2000米差不多就是这种设备能够透过地面杂波,探测出卡车或者坦克尺寸运动目标的最远距离,差不多已经可以开火了,不过贺凡毕竟是个小心的人,他希望将优势发挥到极限,第一次利用新技术可不要搞砸了。
敌人炮兵正在不断延伸射击,在敌人通过区域的前方,使劲发射烟雾弹,并不知道,实际上是在帮倒忙;他们以为可以凭借烟和黑夜,雾缩小双方技术差距,不过现在,差距反而更大了,敌人仅仅通过夜视设备,可能看到贺凡的距离,保守估计也在400米以内,所以他一点儿都不着急,以往坦克战中那种担心首发不中,反受其制的焦虑;那种让人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的战前紧张感,消减无踪了;坦克兵心中唯一担心在于,不确定在完全看不见对手的情况下,能否单单依靠雷达指示击中目标?
“黄河,敌人已经出动,就在机场东侧4公里处,我需要你的无人机连续出动,侦察在敌人侦察后方丛林地带的浅纵深内的防空火力和自行迫击炮,然后用你的火力将其压制住。”
“黄河明白。林总提醒你部,不要深入追击。”
“明白。”
贺凡耐心地等待着目标靠近到800米范围内,然后采用125毫米火炮痛揍他们,在指挥仪的夜视通道里,背景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但是有一个个移动的方框的存在,每个方框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他们的远近,唯一的遗憾是,他还无法获知这次斯潘加出动了什么坦克过来送死,由于敌人也是顶着烟雾用低速推进,所以从速度上显然无法判别出类型。
外面的炮声越来越近,贺凡希望无人机应该可以很快发现这些讨厌的炮兵,林淮生在后面部署了120门(辆)远程榴弹炮,正在等着开张。
远处的山坳里,几枚导弹腾空而起,干净利落地将靠近的无人机击毁,显然敌人意识到藏不了太久,开始出手了,最近的每一次坦克交战,都是以紧随印度坦克群后面的,山毛榉导弹或者道尔M1系统,对无人机的攻击,而拉开帷幕的。
贺凡觉得不能继续多等,于是下令在大约1公里外,展开自由射击。
躲藏在烟雾中的印度坦克和步兵战车,正艰难地向前推进着,他们全都没有开前灯,只开着避撞尾灯,车长和驾驶员的头都伸在外面,以避免车距太近,但是夜间烟雾条件下的进攻,实质上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不少车辆还是碰撞到了一起。印度坦克手们心想,即便如此,好歹可以躲过敌人的无人机和直瞄武器的视线。
从浓稠的烟雾对面射过来的一排炮弹,将印度部队的期待公平较量的梦想击碎,手握不对称技术代差的贺凡,怎么可能给数量占优的对手平等对射的机会?
这些雷达测量,并计算弹道的炮弹,准头不如通过光学设备瞄准,毕竟炮手还不太熟悉这种对着虚拟光点射击的打法,但是既然敌人无法反击,命中率低些其实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一时间横飞的炮弹接连击中了几辆冲在前面的坦克,印度指挥官在挨了几轮炮击后,意识到必须后撤,他下令全体战车发射热烟雾。并倒车退避,但是这些无效的措施显然起不了什么作用。除了靠低速倒车,退却到2000米的临界距离外,最好的办法实际上是停下来,这样就可以从对方的搜索视野中消失,但是并没有人知道这种办法,所有人只能凭界第一反应,争先恐后地向后面退。
中国人神奇的穿甲弹,透过半公里厚的人造烟雾,精确地飞向他们,有时候炮弹会擦着炮塔飞过,但是有时候他们会击中底盘或者炮塔。
狂乱撤退中,大量避让不及的步兵战车被倒车中的坦克撞毁,进攻的一个加强营的机械化部队,在一个连坦克的阻击下,完全变成了单方面屠杀。
贺凡听到头顶上战斗机飞过的声音,他钻出炮塔,视线越过迷雾,等待着后方的丛林山谷地带被轰炸。
低空掠过的飞机,向树林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空军通过制造火墙,来驱赶对方零散的机动炮兵。
眼看最后的目标全都消失不见了,贺凡没有下令追击,对他来说与林淮生的约定,只是一天内夺取机场,在击退敌人坦克后,这个目标可以交给其他部队去轻易完成,没必要冒险;再漂亮的交换比也不如一次0伤亡的战斗,可能让上级印象深刻,他力求想要的,不是歼灭所有敌人坦克,而是与其他部队的坦克指挥官拉开差距,最终获得更多部队的指挥权。只有这样,他可能在进攻新德里的战役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指挥区区一个营,或者更少的部队。
贺凡差不多和斯潘加同时在探索某种新式战法的可行性,所不同的是,他是站在对抗的角度上;他这个人确实有些小聪明,很善于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猜到对方指挥部的一些想法。
早在阿克赛钦作战时的闲暇,他就着手研究了王镇北与斯潘加交手的几次战例。
第一次是印度第1装甲师出动挑战者,在边界附近地带与王镇北的先头部队交手,只是一次小规模交手,当时印度装甲兵的战术是夜间突袭,并且将T72与挑战者混搭;从斯潘加主动选择的进攻时机看,他是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所以即使T72的夜视设备稀烂,他还是选择在夜间出动,以避开更可怕的空军打击,同时出动小部分西方坦克,可能是为了弥补夜视能力的不足。
当贺凡看到王镇北提交的报告上,多次提到了挑战者的前装甲相当之兼顾,敌人一定会利用此种坦克的装甲,多做文章时,有一种想笑的感觉;显然斯潘加不是那种硬拼的将领,而明显是要利用这种新式坦克的热像设备,而非装甲。王镇北和他的爱将,最终能赢无非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硬吃了对手罢了。贺凡的推测后来得到了验证,之后斯潘加与中国装甲部队的每一次交锋,都选择在了夜间。
第二次交手是第1装甲师在帕坦科特以北退却不及(己方炸掉了桥梁),被黄德兴抓到了一个装甲团又一个防空营,这一次敌人仍然试图利用地形优势进行抵抗,其防空武器布置的非常独到,而突围时机仍然选择在夜间,最终空军及时摧毁了核心的山毛榉导弹阵地,使得对手全军覆灭。
在昌迪加尔城区外围的包抄作战,林淮生总是选择在黄昏时分利用落日余晖,自西向东发起进攻,但是斯潘加还是可以看破他的这些小聪明,他只用次要部队应战,入夜后才出动了战斗力很强的白虎师主力团,企图夺回机场。该部队的装备为最新型的T90A型,为战场首次出现,随同的防空火力紧随其后,部署紧凑,很好地将坦克群置于导弹射程范围内。从这一仗看,某种程度上斯潘加的思虑比林淮生更细密,他的部队在空旷地域,获得了比较公平的交战环境,中国空军没有过分插手,他获得了大约5比1的交换比(含巴基斯坦T84损失),如果印度部队每一战都能获得这样的交换比,没准战争还能翻盘。
今天这一战,林淮生还是攻其必救,后面预留了强大的火力等着收拾暴露出来的敌人集群,显然斯潘加并没太多选择,他一定要在旷野中打一下,当然他吃了几次亏之后,应该很清楚,光选择在夜晚,或者加强机动防空火力,还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有计谋的将领,他一定会有一些新花招,哪怕只是作为试验。
“各车组注意,都不要太靠前,我们的任务只管掩护机步营,夺取机场。等他们先动。”贺凡在电台里说道。由于敌人空军不大可能出动,所以贺凡有底气,停在制高点上等着看对手先动,敌人从树林里发射的烟雾弹,在机场东部制造了一片浓烟遮挡区,如果不是故布疑兵的话,差不多将其可能进攻的路线指出来了。
“也许他们会出动T72和挑战者,前几次就是如此。如果,我们以静制动,可以多出几百米的夜视距离。”
“也可能是T90A,机动能力更好,容易从黄德兴的侧翼溜过来。。”
车际电台里,各车车长门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贺凡没工夫听他们瞎猜,他不时通过热像仪仔细观察正前方的烟雾,敌人炮兵不断发射烟雾弹,确实严重干扰了侦察距离,冷却后的热像仪的探测距离大概缩小了百分之七十。
他离开指挥仪,转向显示器,一架无人机正从烟雾上掠过,它的夜视设备什么也没有拍到,远方电子侦察机可以发现树林里有一些独立防空部队,敌人正在森林边缘集结,可能会钻进烟雾冲向机场,也可能虚晃一枪,从哪里绕过来,如果是后者,机会应该不大,空军可能费一些周折,就将其近程防空火力打垮,以往的很多战例已经表明了,单单依靠防空导弹无法掩护地面部队进攻,这是敌人失去制空权以后,面临的最大课题。
“这个斯潘加不简单,如果换其他印度将领,早就玩不出花样了,他历来都还是有一些鬼点子的。你们都小心着点儿。”贺凡说着,在指挥仪上将雷达模式,从对空警戒,调整到前视搜索。
“斯潘加再狡猾,撞上我们算他倒霉。”电台里有人冷笑道,虽然好像有些轻敌,不过这样的话,贺凡倒是还很爱听,他知道自己的部下都有分寸,说归说,不会真的莽撞。
99坦克上的这种两用毫米波雷达,是一部被很多人诟病的设备。
一方面是天线以及外罩在炮塔顶部占据了一席之地,多少挡住了周视仪的一部分视野;而另一方面,是其探测距离很短,对空探测距离,多数情况下不如直升机能够发现/开火的距离。其对地面搜索能力更糟,受坦克高度以及地面杂波干扰的制约,在起伏地带远比其他光学手段看的近,白天几乎和炮塔上使用肉眼观察的车长看的更近些。不过它倒是有一些独特的优点,94GHZ毫米波可以很好地穿透烟雾,无论在白昼还是黑夜,都很善于发现那些借助战场烟雾,偷偷靠近的目标,其成像能力,对静止目标和慢行目标,还有些识别问题,需要车长凭借经验来判断,但是移动速度稍快的目标,很容易被雷达发现,探测距离大约为热像仪极限探测能力的六七成,并且可以与夜视仪联合使用,在炮手稳像瞄准视野内生成目标指示标志。
贺凡摆弄着眼前的设备,显然不是每一个坦克手都能迅速掌握这种高级东西的,作为主动防御的一部分,毫米波雷达的作用当然很简单,只需要设定在开启上即可,但是将其搜索目标能力与光学设备结合使用,就得靠一些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行,所以贺凡认为,那个所谓的天才亚希尼,最合适玩96式坦克。
雷达在窄视场成像中,利用25毫弧波束扫描前方15°范围,由于地面杂波干扰,探测一开始并不顺利,他让驾驶员调整了车辆位置,并重置了功率,这个东西不太费电,也不似激光设备那样必须不停地停下来冷却。
显示器上开始有了一些发现,一个个提示移动目标位置的方框,开始显现,并移动起来,贺凡喜出望外,并一拍大腿。他在山地坦克里呆久了,除了信息化优势,一直没有什么传感器优势可以依仗,现在好了,优势出现了。
发现了烟雾后面大量的移动目标,他提醒炮手可以着手跟踪,然后将通讯调整到外部,提醒各车组在尽量平整的地面上,使用新式设备来探测敌人。
在这套系统中,目标以方框形式显示,这些指示标志投射到炮长瞄准仪视野内,大致可以了解到目标的几何尺寸,可以精确测量到距离和角速度。较之通常的,利用瞄准线稳定跟踪,弹道计算机采样炮塔转速测量角速度的方式,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测距精度不输激光,只是目标显示比较抽象,这一点不利于瞄准。更有趣的是,世界上应该还没有一种坦克,可以感知到这种主动探测设备,当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只是坦克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对抗需求罢了,至少贺凡从对手保持运速的运动特征看,对方应该是没有察觉的正在被跟踪,否则应该在第一时间鸡飞狗跳起来。
这一次,中国坦克终于将一项成熟技术,首先推上了实战战场,几乎是开创性的尝试;虽然早在40年前,美国陆军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并且研制出了STARTLE火控系统,但是最终,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放弃了。
“探测到的目标群距离在1900米左右。再等等,移动速度不快,也许是挑战者。”
“明白。”
2000米差不多就是这种设备能够透过地面杂波,探测出卡车或者坦克尺寸运动目标的最远距离,差不多已经可以开火了,不过贺凡毕竟是个小心的人,他希望将优势发挥到极限,第一次利用新技术可不要搞砸了。
敌人炮兵正在不断延伸射击,在敌人通过区域的前方,使劲发射烟雾弹,并不知道,实际上是在帮倒忙;他们以为可以凭借烟和黑夜,雾缩小双方技术差距,不过现在,差距反而更大了,敌人仅仅通过夜视设备,可能看到贺凡的距离,保守估计也在400米以内,所以他一点儿都不着急,以往坦克战中那种担心首发不中,反受其制的焦虑;那种让人心里发毛,手心出汗的战前紧张感,消减无踪了;坦克兵心中唯一担心在于,不确定在完全看不见对手的情况下,能否单单依靠雷达指示击中目标?
“黄河,敌人已经出动,就在机场东侧4公里处,我需要你的无人机连续出动,侦察在敌人侦察后方丛林地带的浅纵深内的防空火力和自行迫击炮,然后用你的火力将其压制住。”
“黄河明白。林总提醒你部,不要深入追击。”
“明白。”
贺凡耐心地等待着目标靠近到800米范围内,然后采用125毫米火炮痛揍他们,在指挥仪的夜视通道里,背景只是白茫茫的一片,但是有一个个移动的方框的存在,每个方框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他们的远近,唯一的遗憾是,他还无法获知这次斯潘加出动了什么坦克过来送死,由于敌人也是顶着烟雾用低速推进,所以从速度上显然无法判别出类型。
外面的炮声越来越近,贺凡希望无人机应该可以很快发现这些讨厌的炮兵,林淮生在后面部署了120门(辆)远程榴弹炮,正在等着开张。
远处的山坳里,几枚导弹腾空而起,干净利落地将靠近的无人机击毁,显然敌人意识到藏不了太久,开始出手了,最近的每一次坦克交战,都是以紧随印度坦克群后面的,山毛榉导弹或者道尔M1系统,对无人机的攻击,而拉开帷幕的。
贺凡觉得不能继续多等,于是下令在大约1公里外,展开自由射击。
躲藏在烟雾中的印度坦克和步兵战车,正艰难地向前推进着,他们全都没有开前灯,只开着避撞尾灯,车长和驾驶员的头都伸在外面,以避免车距太近,但是夜间烟雾条件下的进攻,实质上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不少车辆还是碰撞到了一起。印度坦克手们心想,即便如此,好歹可以躲过敌人的无人机和直瞄武器的视线。
从浓稠的烟雾对面射过来的一排炮弹,将印度部队的期待公平较量的梦想击碎,手握不对称技术代差的贺凡,怎么可能给数量占优的对手平等对射的机会?
这些雷达测量,并计算弹道的炮弹,准头不如通过光学设备瞄准,毕竟炮手还不太熟悉这种对着虚拟光点射击的打法,但是既然敌人无法反击,命中率低些其实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一时间横飞的炮弹接连击中了几辆冲在前面的坦克,印度指挥官在挨了几轮炮击后,意识到必须后撤,他下令全体战车发射热烟雾。并倒车退避,但是这些无效的措施显然起不了什么作用。除了靠低速倒车,退却到2000米的临界距离外,最好的办法实际上是停下来,这样就可以从对方的搜索视野中消失,但是并没有人知道这种办法,所有人只能凭界第一反应,争先恐后地向后面退。
中国人神奇的穿甲弹,透过半公里厚的人造烟雾,精确地飞向他们,有时候炮弹会擦着炮塔飞过,但是有时候他们会击中底盘或者炮塔。
狂乱撤退中,大量避让不及的步兵战车被倒车中的坦克撞毁,进攻的一个加强营的机械化部队,在一个连坦克的阻击下,完全变成了单方面屠杀。
贺凡听到头顶上战斗机飞过的声音,他钻出炮塔,视线越过迷雾,等待着后方的丛林山谷地带被轰炸。
低空掠过的飞机,向树林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空军通过制造火墙,来驱赶对方零散的机动炮兵。
眼看最后的目标全都消失不见了,贺凡没有下令追击,对他来说与林淮生的约定,只是一天内夺取机场,在击退敌人坦克后,这个目标可以交给其他部队去轻易完成,没必要冒险;再漂亮的交换比也不如一次0伤亡的战斗,可能让上级印象深刻,他力求想要的,不是歼灭所有敌人坦克,而是与其他部队的坦克指挥官拉开差距,最终获得更多部队的指挥权。只有这样,他可能在进攻新德里的战役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指挥区区一个营,或者更少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