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5章 坚持住,会得救的!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后世的历史书上,这场滨湖——多瑙河战役是被人吹上天际去的!
据说这场战役有划时代的意义,彻底的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完全终结了方阵时代,并且开启了线列战术和散兵战术时代的大门。
在此后许多年中,西方和东方的军事家们,都要将滨湖——多瑙河战役当成教科书来反反复复的学习和研究,恨不得吃透每一个细节,还原每一次战斗。
不过在他们可以阅读到的所有史料当中,都不会提及这场战役真正的目的——奥斯曼人是想去维也纳抢银行,而亨利大公则是为了保护维也纳的银行不被人抢,而不得不在滨湖——多瑙河之间布设防线,严防死守。
除了战役的真实目的不能公开之外,双方的布署情况,倒是被明确记载在了各种史料当中,而且是极有研究价值的。
而其中以防御姿态开局的奥地利陆军一方的布署,则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方阵时代被彻底终结!线列步兵和散兵的时代正式来临,野外阵地战的时代也同时来临了。
陆上野战的模式,从这场战争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也更难指挥。
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的进步。
木托开花弹和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彻底将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方阵时代彻底淘汰出局了——不是不能再摆方块状的阵型,而是方阵的时代结束了。横阵、散兵阵的时代来临了。
其实这个过程在那场让利奥波德一世成圣杰尔堡战役时就开始了,而滨湖——多瑙河战役则是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除了步兵的阵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之外,在这场战役中,参战的奥地利军队已经彻底淘汰了长枪。
这意味着,步兵的火枪已经足以对纵马奔驰的骑兵构成致命的威胁!
此外,滨湖——多瑙河战役的战场,也变得非常宽大。不仅有了较大的正面,而且还有了较大的纵深。
滨湖——多瑙河的正面宽度达到了25公里,而奥地利军队的防御纵深则超过了5公里。奥斯曼人的侦查只发现了战场的正面宽度,并没有发现奥地利人防御的纵深。
也就是说,总数不过10万的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几条长达25公里的战线布署在了战场之上。
当然了,10万大军也不是真的在战场上组成了几条线,那样可禁不住奥斯曼骑兵的决死冲击。
这10万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多个集群,或托防线或依托据点,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纵深防御。
而一系列的野战工事,则大大的加强了步兵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能力。正是依托这些工事,奥地利人分散的步兵才能顶住奥斯曼军队的集中攻势。
1700年10月11日,奥斯曼人的大军主力已经抵达了滨湖——多瑙河之间的奥地利军战线之前。
鞑靼人的骑兵在之前的一天时间里,都在和掩护奥地利军阵地的散兵和骑兵交战。交战并不激烈,但是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1日中午,奥斯曼人的大队赶到,奥地利散兵(猎兵)和轻骑兵才缩回了己方阵地。
同一日,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开始在大批耶尼切里战士的护卫下,查看奥地利军队的阵地。
也不敢靠太近,害怕被对方的猎兵用线膛枪给打了!
他们俩暂时还不想和至大之主见面呢。
虽然靠得不近,但是经验丰富的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他们发现奥地利人的防线并不是笔直一道壕沟加上一堵矮墙——这只是奥地利人的第一道防线罢了。
在这道防线背后,至少还有六个重要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是以一座奥地利人的村庄或市镇为核心改建而成的。
至于这些支撑点的具体情况和支撑点后方有什么,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奥地利军队的滨湖——多瑙河防线的两翼,都被滨湖和多瑙河保护的很好,奥斯曼军队要想迂回很不方便。从正面突破过去,看来是唯一的办法了。
好在奥地利人的防线正面太过宽大,兵力布署一定会非常分散,集中兵力达成突破的难度不会很大,问题只是伤亡多少罢了。
不过有维也纳的银行当香饵,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也不是很担心伤亡,他们担心的是时间!
时间不在奥斯曼帝国一边!
如果他们不能在路易大帝的军队开进奥地利之前洗劫维也纳,那么他们也许就永远去不成维也纳了……再也抢不了维也纳城中的银行了!
回到设在战线后方的军帐后,穆斯塔法.卡拉就对大维奇尔说:“我们应该集中兵力从一个或两个点进行突破……只要冲开他们的防线,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了。”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点点头,说:“我们人多炮多……只要集中使用一定会胜利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只打一个点,而是应该打三个点。”
“大维奇尔,您想怎么打?”穆斯塔法.卡拉问。
“这是滨湖,这是多瑙河,奥地利人的防线就在两者之间,笔直的一条。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挖掘了一条长壕,还用沙袋堆出了防线,多半还准备了大量的‘西班牙骑士’(一种拒马枪)。”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在一张不知道从哪儿抢来的桌子上比划了起来,他说:“我们应该先攻打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这是为了牵扯他们的两翼,将他们的预备队吸引到左右,造成中路空虚。
然后我们再以集中最精锐的耶尼切里战士,以最大的决心,一举将奥地利人的壕沟和胸墙防线击穿。最后再投入鞑靼骑兵,冲击敌人的后方,切断敌人左右两翼的退路。”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的布署,在后来同样被写上了军事教科书,成为了突破地方阵地防御的标准战术。
“大维奇尔,那我们什么时候发起攻击?”穆斯塔法.卡拉又问。
“明天凌晨,”穆斯塔法.科普鲁律想了想,“凌晨3点开始,先将180门大炮分别置于两翼,猛轰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轰击一个小时,然后再发起冲击。”
......
奥地利军战线后方,波茨诺堡垒。
这是一座由普通的农庄改建而来的堡垒,因为正对着大一片“禁止砍伐”的树林(因为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散兵和猎兵战术大行其道,使得树林的防御价值大增!),所以就成了滨湖——多瑙河防线上的一处重要据点。
在1700年10月11日夜,也就是滨湖——多瑙河会战开始的前夜,亨利.德.曼奇尼的司令部,就进入了这座有一大片树林遮挡的波茨诺堡垒。
当晚8点,亨利.德.曼奇尼将下属的3个军长和7个师长,全部召集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向他们宣布了武装保卫奥地利大公国的命令!同时还将刚刚收到的几个好消息,转告给了他们。
“罗马皇帝路易一世已经命令驻扎上奥地利的第9军团,驻扎巴伐利亚的第10军团,驻扎威尼斯的第11军团,一起向奥地利进军了!另外,捷克的胡司派信徒和上匈牙利的基督教徒正在发动起义,只要我们能在滨湖——多瑙河防线上坚持一个星期......奥地利就将被拯救!上帝将和我们同在!”
在后世的历史书上,这场滨湖——多瑙河战役是被人吹上天际去的!
据说这场战役有划时代的意义,彻底的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完全终结了方阵时代,并且开启了线列战术和散兵战术时代的大门。
在此后许多年中,西方和东方的军事家们,都要将滨湖——多瑙河战役当成教科书来反反复复的学习和研究,恨不得吃透每一个细节,还原每一次战斗。
不过在他们可以阅读到的所有史料当中,都不会提及这场战役真正的目的——奥斯曼人是想去维也纳抢银行,而亨利大公则是为了保护维也纳的银行不被人抢,而不得不在滨湖——多瑙河之间布设防线,严防死守。
除了战役的真实目的不能公开之外,双方的布署情况,倒是被明确记载在了各种史料当中,而且是极有研究价值的。
而其中以防御姿态开局的奥地利陆军一方的布署,则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模式。方阵时代被彻底终结!线列步兵和散兵的时代正式来临,野外阵地战的时代也同时来临了。
陆上野战的模式,从这场战争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也更难指挥。
而造成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主要还是技术的进步。
木托开花弹和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彻底将存在了不知多少年的方阵时代彻底淘汰出局了——不是不能再摆方块状的阵型,而是方阵的时代结束了。横阵、散兵阵的时代来临了。
其实这个过程在那场让利奥波德一世成圣杰尔堡战役时就开始了,而滨湖——多瑙河战役则是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除了步兵的阵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之外,在这场战役中,参战的奥地利军队已经彻底淘汰了长枪。
这意味着,步兵的火枪已经足以对纵马奔驰的骑兵构成致命的威胁!
此外,滨湖——多瑙河战役的战场,也变得非常宽大。不仅有了较大的正面,而且还有了较大的纵深。
滨湖——多瑙河的正面宽度达到了25公里,而奥地利军队的防御纵深则超过了5公里。奥斯曼人的侦查只发现了战场的正面宽度,并没有发现奥地利人防御的纵深。
也就是说,总数不过10万的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几条长达25公里的战线布署在了战场之上。
当然了,10万大军也不是真的在战场上组成了几条线,那样可禁不住奥斯曼骑兵的决死冲击。
这10万奥地利军队被分成了多个集群,或托防线或依托据点,形成了难以突破的纵深防御。
而一系列的野战工事,则大大的加强了步兵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能力。正是依托这些工事,奥地利人分散的步兵才能顶住奥斯曼军队的集中攻势。
1700年10月11日,奥斯曼人的大军主力已经抵达了滨湖——多瑙河之间的奥地利军战线之前。
鞑靼人的骑兵在之前的一天时间里,都在和掩护奥地利军阵地的散兵和骑兵交战。交战并不激烈,但是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1日中午,奥斯曼人的大队赶到,奥地利散兵(猎兵)和轻骑兵才缩回了己方阵地。
同一日,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开始在大批耶尼切里战士的护卫下,查看奥地利军队的阵地。
也不敢靠太近,害怕被对方的猎兵用线膛枪给打了!
他们俩暂时还不想和至大之主见面呢。
虽然靠得不近,但是经验丰富的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他们发现奥地利人的防线并不是笔直一道壕沟加上一堵矮墙——这只是奥地利人的第一道防线罢了。
在这道防线背后,至少还有六个重要的支撑点,每个支撑点都是以一座奥地利人的村庄或市镇为核心改建而成的。
至于这些支撑点的具体情况和支撑点后方有什么,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奥地利军队的滨湖——多瑙河防线的两翼,都被滨湖和多瑙河保护的很好,奥斯曼军队要想迂回很不方便。从正面突破过去,看来是唯一的办法了。
好在奥地利人的防线正面太过宽大,兵力布署一定会非常分散,集中兵力达成突破的难度不会很大,问题只是伤亡多少罢了。
不过有维也纳的银行当香饵,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和穆斯塔法.卡拉两人也不是很担心伤亡,他们担心的是时间!
时间不在奥斯曼帝国一边!
如果他们不能在路易大帝的军队开进奥地利之前洗劫维也纳,那么他们也许就永远去不成维也纳了……再也抢不了维也纳城中的银行了!
回到设在战线后方的军帐后,穆斯塔法.卡拉就对大维奇尔说:“我们应该集中兵力从一个或两个点进行突破……只要冲开他们的防线,我们就能大获全胜了。”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点点头,说:“我们人多炮多……只要集中使用一定会胜利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只打一个点,而是应该打三个点。”
“大维奇尔,您想怎么打?”穆斯塔法.卡拉问。
“这是滨湖,这是多瑙河,奥地利人的防线就在两者之间,笔直的一条。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挖掘了一条长壕,还用沙袋堆出了防线,多半还准备了大量的‘西班牙骑士’(一种拒马枪)。”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在一张不知道从哪儿抢来的桌子上比划了起来,他说:“我们应该先攻打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这是为了牵扯他们的两翼,将他们的预备队吸引到左右,造成中路空虚。
然后我们再以集中最精锐的耶尼切里战士,以最大的决心,一举将奥地利人的壕沟和胸墙防线击穿。最后再投入鞑靼骑兵,冲击敌人的后方,切断敌人左右两翼的退路。”
穆斯塔法.科普鲁律的布署,在后来同样被写上了军事教科书,成为了突破地方阵地防御的标准战术。
“大维奇尔,那我们什么时候发起攻击?”穆斯塔法.卡拉又问。
“明天凌晨,”穆斯塔法.科普鲁律想了想,“凌晨3点开始,先将180门大炮分别置于两翼,猛轰滨湖、多瑙河边的奥地利军阵地,轰击一个小时,然后再发起冲击。”
......
奥地利军战线后方,波茨诺堡垒。
这是一座由普通的农庄改建而来的堡垒,因为正对着大一片“禁止砍伐”的树林(因为木塞线膛枪弹的出现,散兵和猎兵战术大行其道,使得树林的防御价值大增!),所以就成了滨湖——多瑙河防线上的一处重要据点。
在1700年10月11日夜,也就是滨湖——多瑙河会战开始的前夜,亨利.德.曼奇尼的司令部,就进入了这座有一大片树林遮挡的波茨诺堡垒。
当晚8点,亨利.德.曼奇尼将下属的3个军长和7个师长,全部召集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向他们宣布了武装保卫奥地利大公国的命令!同时还将刚刚收到的几个好消息,转告给了他们。
“罗马皇帝路易一世已经命令驻扎上奥地利的第9军团,驻扎巴伐利亚的第10军团,驻扎威尼斯的第11军团,一起向奥地利进军了!另外,捷克的胡司派信徒和上匈牙利的基督教徒正在发动起义,只要我们能在滨湖——多瑙河防线上坚持一个星期......奥地利就将被拯救!上帝将和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