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动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甘昭吉审讯完毕,三个私见王守规的统兵官被斩,徐平把案卷汇总,依正常渠道上奏朝廷。与此同时,王守规密奏徐平在秦凤路擅改军制,乱祖宗之法,如果朝廷不能及时制止,恐怕闯下大祸。奏章发出去,甘昭吉便忧心忡忡地等到朝廷的回复。
军兴以来,传递边地州军机要文字,一律使用急脚递,日行四百里,夜行一百里。秦州虽然地处偏远,机要文书到京城也不过四昼夜。
到第十天,朝廷的回复便就到了,同时发到徐平和王守规的手中。
朝廷的密令,是通过王守规传递的,这也是设置走马承受这个职务的本意。直接发到徐平手中,表示这是公开的公文传递,并不涉及军中机密。
看了朝廷的公文,徐平的眉头便就皱了起来。
王守规因为干涉军事,下诏切责,然后罚俸一年。这算是个什么处理结果?正常来讲最少也要把他召回去,不说砍头,一顿脊杖是跑不掉的,然后发配到边远州军当个监当官闲置起来。只是罚俸半年,还继续让他在秦凤路,这不是相当于纵容吗?
另一道宣命是给徐平的,倒也没有让他停止军制改革,只是要上章说明,平息朝廷内外的疑心。大敌当前,擅改军制,如果由此引起战事不力,徐平要承担这个责任。
秦州僻处陇右极边之地,对朝廷的动向并不清楚,按照这两份回复来看,应该是有人在朝廷中支持王守规。但支持他的人应该也不是皇帝赵祯,不然就不会让徐平上章解释改革军制的目的了,在京城的时候徐平已经跟赵祯讲过无数遍了。
一个人在官厅里想了大半个上午,徐平大致理出了一些头绪,事情应该还是出在枢密院那里。王德用是武将,做枢密使畏首畏尾,应该是有其他人给他出难题。徐平上章解释过了之后,枢密院还是要做决定,一旦秦州出了意外,王德用可能就要被换掉。
想不明白的事情,徐平干脆就不想,只要赵祯那里支持自己的决心还没有变,事情就可以继续做下去。至于朝中的纷纷扰扰,徐平现在也懒得理他们。
自从入仕,徐平便就不靠任何一派,换句话说,他是自成一派。后果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顶在最前面披荆斩棘开路的那一个人,事情成功了,带着跟自己做事的一帮人一起升官。直到现在,那些跟在徐平身后的人还是只能够摇旗呐喊,借不上力。
静下心神,徐平展开纸墨,写解释自己军改目的和内容的奏章。这些东西他都早已经烂熟于胸,写起来倒并不艰难。最难的,是两个时代思想的冲突,他得让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书的时候,谭虎突然进来禀报,新任的经略司判官到了。
随着战事越来越多,沿边帅府继续增加人手,徐平帐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编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设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请让石延年来,判官则就让朝廷选派了。
头也没抬,徐平问谭虎:“不知新来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认识吗?”
谭虎叉手道:“禀节帅,是前些日子出使青唐的刘屯田。”
“嗯,怎么是他?”徐平猛地抬起头来,想了一想,“快请他进来,我在客厅等候。”
刘涣有一个都快被忘掉的身份,他是外戚,而且是出身于整个两宋辈份最高的外戚之家,太祖祖母刘皇后的保州刘家。这份亲戚关系实在太过久远,按照正常的外戚,就应该不算数了。但刘皇后辈份太高,赵宋皇室的所有皇帝都是他的后人,所以直到现在,几任皇帝一直都还是认这一家亲戚。现在派他来,赵祯的态度就非常明显了。
此次出使青唐,刘涣做得非常成功,为国家立下大功,超迁职方员外郎。因为入殿奏对称旨,再迁一资为屯田郎中。官场就是这样,运气来了,升官便跟坐火箭一样。
刘涣进了客厅,向徐平躬身行礼如仪。徐平笑道:“此次帅府增设一名判官,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是你去而复来。短短时间在京城和秦州奔波,一路上你也辛苦了。”
“朝廷正是用人际,些许旅途劳累,又算得了什么。”
见刘涣倒是看得开,徐平忙赐座,让上了茶来。
请了茶,徐平对刘涣道:“前些日子走马承受王守规私会统兵官,我已经上奏朝廷,处分已经下来,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此时京城什么情形,你何以教我?”
刘涣想了想,拱手恳切地道:“节帅问起,我便有话直说,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节帅一笑置之便了。这种事情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平道:“以后你我同府共事,正应该坦承相见。”
“王守规密奏节帅在秦凤路变更祖宗法制,怕引起大祸,请朝廷妥善处置。这份奏章圣上并没有秘而不宣,而是交付中书和枢密院共同处置。李相公认为节帅曾经在邕州以一州之地破交趾一国,现在所谓变更军制,不过是当日邕州旧法,并没有什么不妥。陈相公却以为阶级法是本朝军事之本,绝不可以妄动,动则必乱。枢密院王太尉没有主见,对此不置可否,但新任的枢副章相公,却以为陈相公说得有理,应当谨慎行事才对。正是因为如此,朝廷才下宣命让节帅上章说明,再行决定。”
徐平想了一会,突然笑了笑:“在这中间,陈相公和章相公,就真的是因为为了朝廷着想,才反对我在秦凤路做的事?就没有动换一换宰执的心思?”
刘涣有些犹豫,最后还是道:“下面的话,是下官心里乱猜的,对与不对,节帅听听就好,不必深究。自从节帅离开京城,三司分拆,中书不再像以前一般,轻易不过问三司的事务。中书对三司事事插手,程学士何许人?跟中书的冲突不断。在这中间,因为审计司的郑戬多附和李相公的议论,又与陈相公起了冲突。前些日子,陈相公便就与李相公闹得不可开交,从而建言朝廷重新请许国公回朝为相。此时朝廷事多,李相公性子粗疏,不能掌控大局,还是用元老重臣才妥当。这次秦凤路的事情,当与此有关。”
徐平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王曾已经去世,紧随之后蔡齐也去世了,吕夷简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想重新出山了。朝廷的党争,不可能不波及秦州,自己的日子难得安生。以后只能尽量不管朝廷事务,让他们不要牵扯到自己身上。
甘昭吉审讯完毕,三个私见王守规的统兵官被斩,徐平把案卷汇总,依正常渠道上奏朝廷。与此同时,王守规密奏徐平在秦凤路擅改军制,乱祖宗之法,如果朝廷不能及时制止,恐怕闯下大祸。奏章发出去,甘昭吉便忧心忡忡地等到朝廷的回复。
军兴以来,传递边地州军机要文字,一律使用急脚递,日行四百里,夜行一百里。秦州虽然地处偏远,机要文书到京城也不过四昼夜。
到第十天,朝廷的回复便就到了,同时发到徐平和王守规的手中。
朝廷的密令,是通过王守规传递的,这也是设置走马承受这个职务的本意。直接发到徐平手中,表示这是公开的公文传递,并不涉及军中机密。
看了朝廷的公文,徐平的眉头便就皱了起来。
王守规因为干涉军事,下诏切责,然后罚俸一年。这算是个什么处理结果?正常来讲最少也要把他召回去,不说砍头,一顿脊杖是跑不掉的,然后发配到边远州军当个监当官闲置起来。只是罚俸半年,还继续让他在秦凤路,这不是相当于纵容吗?
另一道宣命是给徐平的,倒也没有让他停止军制改革,只是要上章说明,平息朝廷内外的疑心。大敌当前,擅改军制,如果由此引起战事不力,徐平要承担这个责任。
秦州僻处陇右极边之地,对朝廷的动向并不清楚,按照这两份回复来看,应该是有人在朝廷中支持王守规。但支持他的人应该也不是皇帝赵祯,不然就不会让徐平上章解释改革军制的目的了,在京城的时候徐平已经跟赵祯讲过无数遍了。
一个人在官厅里想了大半个上午,徐平大致理出了一些头绪,事情应该还是出在枢密院那里。王德用是武将,做枢密使畏首畏尾,应该是有其他人给他出难题。徐平上章解释过了之后,枢密院还是要做决定,一旦秦州出了意外,王德用可能就要被换掉。
想不明白的事情,徐平干脆就不想,只要赵祯那里支持自己的决心还没有变,事情就可以继续做下去。至于朝中的纷纷扰扰,徐平现在也懒得理他们。
自从入仕,徐平便就不靠任何一派,换句话说,他是自成一派。后果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是顶在最前面披荆斩棘开路的那一个人,事情成功了,带着跟自己做事的一帮人一起升官。直到现在,那些跟在徐平身后的人还是只能够摇旗呐喊,借不上力。
静下心神,徐平展开纸墨,写解释自己军改目的和内容的奏章。这些东西他都早已经烂熟于胸,写起来倒并不艰难。最难的,是两个时代思想的冲突,他得让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书的时候,谭虎突然进来禀报,新任的经略司判官到了。
随着战事越来越多,沿边帅府继续增加人手,徐平帐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编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设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请让石延年来,判官则就让朝廷选派了。
头也没抬,徐平问谭虎:“不知新来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认识吗?”
谭虎叉手道:“禀节帅,是前些日子出使青唐的刘屯田。”
“嗯,怎么是他?”徐平猛地抬起头来,想了一想,“快请他进来,我在客厅等候。”
刘涣有一个都快被忘掉的身份,他是外戚,而且是出身于整个两宋辈份最高的外戚之家,太祖祖母刘皇后的保州刘家。这份亲戚关系实在太过久远,按照正常的外戚,就应该不算数了。但刘皇后辈份太高,赵宋皇室的所有皇帝都是他的后人,所以直到现在,几任皇帝一直都还是认这一家亲戚。现在派他来,赵祯的态度就非常明显了。
此次出使青唐,刘涣做得非常成功,为国家立下大功,超迁职方员外郎。因为入殿奏对称旨,再迁一资为屯田郎中。官场就是这样,运气来了,升官便跟坐火箭一样。
刘涣进了客厅,向徐平躬身行礼如仪。徐平笑道:“此次帅府增设一名判官,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是你去而复来。短短时间在京城和秦州奔波,一路上你也辛苦了。”
“朝廷正是用人际,些许旅途劳累,又算得了什么。”
见刘涣倒是看得开,徐平忙赐座,让上了茶来。
请了茶,徐平对刘涣道:“前些日子走马承受王守规私会统兵官,我已经上奏朝廷,处分已经下来,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此时京城什么情形,你何以教我?”
刘涣想了想,拱手恳切地道:“节帅问起,我便有话直说,如果有不妥当的地方,节帅一笑置之便了。这种事情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徐平道:“以后你我同府共事,正应该坦承相见。”
“王守规密奏节帅在秦凤路变更祖宗法制,怕引起大祸,请朝廷妥善处置。这份奏章圣上并没有秘而不宣,而是交付中书和枢密院共同处置。李相公认为节帅曾经在邕州以一州之地破交趾一国,现在所谓变更军制,不过是当日邕州旧法,并没有什么不妥。陈相公却以为阶级法是本朝军事之本,绝不可以妄动,动则必乱。枢密院王太尉没有主见,对此不置可否,但新任的枢副章相公,却以为陈相公说得有理,应当谨慎行事才对。正是因为如此,朝廷才下宣命让节帅上章说明,再行决定。”
徐平想了一会,突然笑了笑:“在这中间,陈相公和章相公,就真的是因为为了朝廷着想,才反对我在秦凤路做的事?就没有动换一换宰执的心思?”
刘涣有些犹豫,最后还是道:“下面的话,是下官心里乱猜的,对与不对,节帅听听就好,不必深究。自从节帅离开京城,三司分拆,中书不再像以前一般,轻易不过问三司的事务。中书对三司事事插手,程学士何许人?跟中书的冲突不断。在这中间,因为审计司的郑戬多附和李相公的议论,又与陈相公起了冲突。前些日子,陈相公便就与李相公闹得不可开交,从而建言朝廷重新请许国公回朝为相。此时朝廷事多,李相公性子粗疏,不能掌控大局,还是用元老重臣才妥当。这次秦凤路的事情,当与此有关。”
徐平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王曾已经去世,紧随之后蔡齐也去世了,吕夷简终于还是耐不住寂寞,想重新出山了。朝廷的党争,不可能不波及秦州,自己的日子难得安生。以后只能尽量不管朝廷事务,让他们不要牵扯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