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推行新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易知足如此好说话,曾国藩是暗松了口气,绵愉、肃顺则是大感意外,房间里的气氛也随即轻松起来,绵愉含笑道:“国家进退人才,唯名与器,朝廷若能给予各省新学每年五十举额,已远胜科举,朝野上下对于新学必趋之若鹜,如此一来,怕是对于科举冲击太大......。”
什么意思?真当他好说话,这各省新学举额还想一降再降不成?易知足缓缓扫了三人一眼,沉声道:“新学昌盛,对于科举造成冲击,这是必然,朝廷需要考虑的不是平衡科举与新学,而是如何完美的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
如今新学稍有基础的也就广州、上海两地,往大了说,也就广东和江苏两省,东南其他各省不过也才是刚起步,新学培养人才,也并非是速成,至少需要十余年,如此长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朝廷进行有效的整合?”
听的他语气不善,绵愉哪里还敢得寸进尺,当即颌首道:“还是国城思虑长远,科举与新学,皆是为国储才选才,确实应该进行有效整合。”
曾国藩听的暗暗点头,要想不废除科举,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或许是唯一的法子,对方能提出这个建议,看来确实是没有废除科举的意思,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关于科举革新,废除八股文,增考历史、地理,镇海公可有具体的建议?诸如史地教材......。”
“科举考试教材以及科目,历来都是官定,朝廷召集鸿学大儒编辑校定即可。”易知足缓声道:“大清如今正在逐步敞开国门,融入世界,我大清士绅不能再坐井观天,只知中国,不知世界,他们也必须了解世界,不论历史还是地理,都应该分为本国与世界两部分,世界部分可以组织一些留学生进行进行收集和编辑教材。”
“镇海公所言极是。”曾国藩心里暗自叹服,接着又道:“关于地理,仅是单纯的山川河流,地理形胜,行政划分?”
易知足笑了笑,道:“地理既然能单独做为一个科目,岂能如此简单,总的来说,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等诸多方面,你们寻找从普鲁士归国的留学生......。”
如此繁杂?曾国藩皱了下眉头,“仅是编撰教材,怕是都得花费十余年之久......。”
“这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再则,地理学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先从本国地理着手,我国历代也不乏地理学家,不乏地理著作。”易知足如数家珍一般,“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徐光启等都留有地理著作。”
这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曾国藩心里暗忖,回京之后一定要奏请将编撰教材一事定在上海,至少地理必须定在上海。
次日上午,咸丰明发上谕,立国育才,所关至大,新学不倡,国家不兴,为积极推行新学,鼓励各省兴学堂,倡新学,朝廷特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施行新学以科名奖励制度,各省大学堂每年奖予举额,中等省份奖以五十举额,高等及其同等程度学堂奖予贡额、生额,数额视学堂规模而定。
这道上谕一颁发,立即在京师引起轰动,一时间电报频传,大江南北各省大小报纸纷纷刊发号外及时进行报道,朝野上下一片轰动!
科举三年一试,生员、举人的数额都有定数,一般大省,乡试举额也不过一百,平均下来,一年不过三十左右,中等省份举额只有七八十,一年不过二三十,这新学倒好,中等省份的举额直接就定为五十!而且这个定额还是专门给新学堂的!这显然已远远超过正常的科举定额!
明摆着的,朝廷对于新学的重视远远超过科举,这让大清所有的百姓都看到了一条博取功名的捷径,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一条捷径!
东南各省登时为之沸腾,原本门可罗雀新学堂立刻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争抢着报名入学,因为新学堂实行的是免费入学,免费教育制度,不论是士绅富户商贾还是寒门小户,只要是家中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孩子都纷纷赶往新学堂报名。
元奇固然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也舍得投银子,但最大的瓶颈却是师资,因为师资严重不足,东南各省都只在县一级开办新式学堂,而且是一县一所,随着消息传开,县城附近百姓也纷纷带着适龄孩童涌入县城,人满为患,各府县新学堂纷纷发电告急。
上海,镇海公府,荷园,听雨轩。
听雨轩坐落在湖畔,是一栋二层小楼,一楼前面是院子后面则是向湖面延伸的一个平台,十分适合观景,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以及曾国藩等一众人或坐或立散漫的在平台上赏景闲谈。
易知足在赵烈文的陪同下缓步踱了过来,一众人见他进来,纷纷迎了上来,拱手见礼,“诸位都可算是旧识故交,今日这场合就无须拘礼,大家随意就好。”
听的这话,绵愉笑呵呵的道:“这提议好,私下场合没必要拘礼,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诸位随意。”易知足笑着踱到围栏边,依栏而坐,今日天气有些阴,没有太阳,他选择在这里见众人,倒不是因为清净,而是因为这里开阔,一行人有几杆老烟枪,呆在房间里着实是不合适。
见的易知足选择在靠湖的围栏边落座,一众人想拘礼也是拘不成,索性的分散随意而坐,奕訢率先开口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此番出访西洋,周游列国,不仅是大开眼界,也让咱们意识到我大清与西洋列国的巨大差距......。”
易知足颌首道:“出访西洋使团能够清楚看到大清与西洋各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元奇这番心思就没白费。”
醇郡王奕枻笑道:“国城兄倡议朝廷组建大规模使团出访西洋,目的就是让朝廷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差距?”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凡事都怕对比。”易知足缓声道:“大清遭遇了两次西洋入侵的危机,最终都化险为夷,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时候,或许就我最清楚,大清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这次英法西荷四国入侵,得以大胜纯属侥幸,若不是南洋海军舰队装备了新式后装线膛炮,有实力封锁渤海口,这一战,纵使津京陆战能胜,战争也必然旷日持久。
以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实力,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战败的必然是我大清,所以说,这一战能大获全胜,实是天佑我大清!不过,这次有天佑,下次还有没有天佑?
以我大清目前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克里米亚战争那样规模大小的战争?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兵力超过百万的大规模战争?”
“没有!”易知足语气笃定的道:“与英法两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等方面与两国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现在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应对下一次西洋入侵的危机!
值得欣慰的是,在接连两次安然度过西洋入侵的危机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大胜的情况下,诸位还能清醒的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强国的巨大差距。”
听的这番话,绵愉瞥了载垣一眼,心里暗笑,朝廷认识到的不是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巨大差距,而是与元奇的巨大差距!若非是元奇压的朝廷喘不过气来,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赞成奕訢等人提出来的变法革新!
奕訢沉声道:“西洋还会入侵?”
“如果我们不够强大,西洋入侵是必然,而且是频频入侵。”易知足颌首道:“现在是霸权时代,抛却英吉利、法兰西不说,普鲁士、美利坚、沙皇俄国,奥匈帝国、撒丁王国尽皆雄心勃勃,一旦强势崛起,谁会放过利润巨大的东西方贸易?”
奕枻接着道:“国城兄的意思,朝廷必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否则必然是战连祸接。”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笑,“诸位如此大阵容前来上海,不是为了变法?”
“此番前来上海,确实为变法之事而来。”见的说破了,奕訢索性爽快的点明,“朝廷也意识到与西洋列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非得变法图强不可,是以,朝廷计划推行一系列的变法,包括军事、经济、文教、政治、法制等方面,我等是特意前来征询国城兄的看法。”
“朝廷立志变法图强,富国强军,这是大清之幸,亦是百姓之幸。”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元奇会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配合。”
这可以说是句空话,但却表明了态度,在场众人没人觉的意外,毕竟易知足明里暗里多次鼓励朝廷变法,方才那番话也是鼓励朝廷变法图强,只不过,他这个态度,反而让众人心里不踏实!
元奇虽然没有明着割据地方,但实际上却与割据无异,一直以来也是隐隐与朝廷抗衡,朝廷变法革新以图富国强军,按理,元奇是应该反对,并且千方百计阻扰才合乎情理,但他却偏偏支持,甚至不惜逼迫朝廷进行变法革新,推行新学,科举革新,实际就是教育革新。
众人心里虽然不解,却是没人敢直言相问,实则也问不出口,而且即便是问了,对方也不可能实言相告。
奕訢一脸和煦,满面春风的道:“天下皆知,国城兄素来以国事为重,元奇亦处处以大局为重,得元奇极力支持朝廷变法,实是朝廷之幸,万民之幸。”
易知足点了支烟,语气轻松的道:“此番变法革新,可否方便详细说说?”
“国城兄熟知中西,见识渊博,眼界开阔,虑事深远。”奕訢含笑道:“此番咱们一行前来,不仅是为了争取元奇对朝廷变法的极力支持,也是特意前来听取国城兄对变法的高见。”
顿了顿,他才接着道:“文教方面,是推行新学,革新科举,军事方面,是革故鼎新,着力裁减旧军,编练新军,明年开始,把原有各省的绿营、防勇逐年裁减十之二三,分三至五年全部裁淘一空。”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绿营本就不堪一用,废除是必然,但地方防务又当如何?”
奕訢道:“从各省绿营中精选出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一律操习新式枪炮,严加训练,使之成为劲旅。”
“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倒是可圈可点。”易知足缓声道:“不过,绿营已从根子上烂掉,继续从绿营精选,部队作风、习气都会沿袭下来,不出数年,依然又是如今绿营模样。”
“那依国城兄之见.....?”
“实行募兵制,重新招募,以三五年为期,到期退伍,另募新兵。”易知足缓声道:“如此,既能保证军队的战力,又能培养大量合格的士兵,寓兵于民,一旦有战事,能够迅速的招募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合格兵员,但在平时,军队规模不大,利于减轻朝廷财政压力。”
募兵的开支可不是绿营能比的!奕訢心里腹诽,却没说什么,瞥了曾国藩一眼,见他在提笔记录,便有意停顿了一阵。
略微沉吟,他才接着道:“经济方面,则是振兴农工商业,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兴办农事试验场,引进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等。
工商业,朝廷计划成立商部,则是鼓励支持各地民间开办工厂,兴办商业公司、以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实行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并制定章程以保护私营商业权益,保护私有财产等一系列举措。”
易知足如此好说话,曾国藩是暗松了口气,绵愉、肃顺则是大感意外,房间里的气氛也随即轻松起来,绵愉含笑道:“国家进退人才,唯名与器,朝廷若能给予各省新学每年五十举额,已远胜科举,朝野上下对于新学必趋之若鹜,如此一来,怕是对于科举冲击太大......。”
什么意思?真当他好说话,这各省新学举额还想一降再降不成?易知足缓缓扫了三人一眼,沉声道:“新学昌盛,对于科举造成冲击,这是必然,朝廷需要考虑的不是平衡科举与新学,而是如何完美的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
如今新学稍有基础的也就广州、上海两地,往大了说,也就广东和江苏两省,东南其他各省不过也才是刚起步,新学培养人才,也并非是速成,至少需要十余年,如此长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朝廷进行有效的整合?”
听的他语气不善,绵愉哪里还敢得寸进尺,当即颌首道:“还是国城思虑长远,科举与新学,皆是为国储才选才,确实应该进行有效整合。”
曾国藩听的暗暗点头,要想不废除科举,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或许是唯一的法子,对方能提出这个建议,看来确实是没有废除科举的意思,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关于科举革新,废除八股文,增考历史、地理,镇海公可有具体的建议?诸如史地教材......。”
“科举考试教材以及科目,历来都是官定,朝廷召集鸿学大儒编辑校定即可。”易知足缓声道:“大清如今正在逐步敞开国门,融入世界,我大清士绅不能再坐井观天,只知中国,不知世界,他们也必须了解世界,不论历史还是地理,都应该分为本国与世界两部分,世界部分可以组织一些留学生进行进行收集和编辑教材。”
“镇海公所言极是。”曾国藩心里暗自叹服,接着又道:“关于地理,仅是单纯的山川河流,地理形胜,行政划分?”
易知足笑了笑,道:“地理既然能单独做为一个科目,岂能如此简单,总的来说,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等诸多方面,你们寻找从普鲁士归国的留学生......。”
如此繁杂?曾国藩皱了下眉头,“仅是编撰教材,怕是都得花费十余年之久......。”
“这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再则,地理学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先从本国地理着手,我国历代也不乏地理学家,不乏地理著作。”易知足如数家珍一般,“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徐光启等都留有地理著作。”
这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曾国藩心里暗忖,回京之后一定要奏请将编撰教材一事定在上海,至少地理必须定在上海。
次日上午,咸丰明发上谕,立国育才,所关至大,新学不倡,国家不兴,为积极推行新学,鼓励各省兴学堂,倡新学,朝廷特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施行新学以科名奖励制度,各省大学堂每年奖予举额,中等省份奖以五十举额,高等及其同等程度学堂奖予贡额、生额,数额视学堂规模而定。
这道上谕一颁发,立即在京师引起轰动,一时间电报频传,大江南北各省大小报纸纷纷刊发号外及时进行报道,朝野上下一片轰动!
科举三年一试,生员、举人的数额都有定数,一般大省,乡试举额也不过一百,平均下来,一年不过三十左右,中等省份举额只有七八十,一年不过二三十,这新学倒好,中等省份的举额直接就定为五十!而且这个定额还是专门给新学堂的!这显然已远远超过正常的科举定额!
明摆着的,朝廷对于新学的重视远远超过科举,这让大清所有的百姓都看到了一条博取功名的捷径,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一条捷径!
东南各省登时为之沸腾,原本门可罗雀新学堂立刻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争抢着报名入学,因为新学堂实行的是免费入学,免费教育制度,不论是士绅富户商贾还是寒门小户,只要是家中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孩子都纷纷赶往新学堂报名。
元奇固然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也舍得投银子,但最大的瓶颈却是师资,因为师资严重不足,东南各省都只在县一级开办新式学堂,而且是一县一所,随着消息传开,县城附近百姓也纷纷带着适龄孩童涌入县城,人满为患,各府县新学堂纷纷发电告急。
上海,镇海公府,荷园,听雨轩。
听雨轩坐落在湖畔,是一栋二层小楼,一楼前面是院子后面则是向湖面延伸的一个平台,十分适合观景,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以及曾国藩等一众人或坐或立散漫的在平台上赏景闲谈。
易知足在赵烈文的陪同下缓步踱了过来,一众人见他进来,纷纷迎了上来,拱手见礼,“诸位都可算是旧识故交,今日这场合就无须拘礼,大家随意就好。”
听的这话,绵愉笑呵呵的道:“这提议好,私下场合没必要拘礼,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诸位随意。”易知足笑着踱到围栏边,依栏而坐,今日天气有些阴,没有太阳,他选择在这里见众人,倒不是因为清净,而是因为这里开阔,一行人有几杆老烟枪,呆在房间里着实是不合适。
见的易知足选择在靠湖的围栏边落座,一众人想拘礼也是拘不成,索性的分散随意而坐,奕訢率先开口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此番出访西洋,周游列国,不仅是大开眼界,也让咱们意识到我大清与西洋列国的巨大差距......。”
易知足颌首道:“出访西洋使团能够清楚看到大清与西洋各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元奇这番心思就没白费。”
醇郡王奕枻笑道:“国城兄倡议朝廷组建大规模使团出访西洋,目的就是让朝廷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差距?”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凡事都怕对比。”易知足缓声道:“大清遭遇了两次西洋入侵的危机,最终都化险为夷,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时候,或许就我最清楚,大清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这次英法西荷四国入侵,得以大胜纯属侥幸,若不是南洋海军舰队装备了新式后装线膛炮,有实力封锁渤海口,这一战,纵使津京陆战能胜,战争也必然旷日持久。
以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实力,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战败的必然是我大清,所以说,这一战能大获全胜,实是天佑我大清!不过,这次有天佑,下次还有没有天佑?
以我大清目前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克里米亚战争那样规模大小的战争?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兵力超过百万的大规模战争?”
“没有!”易知足语气笃定的道:“与英法两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等方面与两国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现在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应对下一次西洋入侵的危机!
值得欣慰的是,在接连两次安然度过西洋入侵的危机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大胜的情况下,诸位还能清醒的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强国的巨大差距。”
听的这番话,绵愉瞥了载垣一眼,心里暗笑,朝廷认识到的不是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巨大差距,而是与元奇的巨大差距!若非是元奇压的朝廷喘不过气来,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赞成奕訢等人提出来的变法革新!
奕訢沉声道:“西洋还会入侵?”
“如果我们不够强大,西洋入侵是必然,而且是频频入侵。”易知足颌首道:“现在是霸权时代,抛却英吉利、法兰西不说,普鲁士、美利坚、沙皇俄国,奥匈帝国、撒丁王国尽皆雄心勃勃,一旦强势崛起,谁会放过利润巨大的东西方贸易?”
奕枻接着道:“国城兄的意思,朝廷必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否则必然是战连祸接。”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笑,“诸位如此大阵容前来上海,不是为了变法?”
“此番前来上海,确实为变法之事而来。”见的说破了,奕訢索性爽快的点明,“朝廷也意识到与西洋列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非得变法图强不可,是以,朝廷计划推行一系列的变法,包括军事、经济、文教、政治、法制等方面,我等是特意前来征询国城兄的看法。”
“朝廷立志变法图强,富国强军,这是大清之幸,亦是百姓之幸。”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元奇会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配合。”
这可以说是句空话,但却表明了态度,在场众人没人觉的意外,毕竟易知足明里暗里多次鼓励朝廷变法,方才那番话也是鼓励朝廷变法图强,只不过,他这个态度,反而让众人心里不踏实!
元奇虽然没有明着割据地方,但实际上却与割据无异,一直以来也是隐隐与朝廷抗衡,朝廷变法革新以图富国强军,按理,元奇是应该反对,并且千方百计阻扰才合乎情理,但他却偏偏支持,甚至不惜逼迫朝廷进行变法革新,推行新学,科举革新,实际就是教育革新。
众人心里虽然不解,却是没人敢直言相问,实则也问不出口,而且即便是问了,对方也不可能实言相告。
奕訢一脸和煦,满面春风的道:“天下皆知,国城兄素来以国事为重,元奇亦处处以大局为重,得元奇极力支持朝廷变法,实是朝廷之幸,万民之幸。”
易知足点了支烟,语气轻松的道:“此番变法革新,可否方便详细说说?”
“国城兄熟知中西,见识渊博,眼界开阔,虑事深远。”奕訢含笑道:“此番咱们一行前来,不仅是为了争取元奇对朝廷变法的极力支持,也是特意前来听取国城兄对变法的高见。”
顿了顿,他才接着道:“文教方面,是推行新学,革新科举,军事方面,是革故鼎新,着力裁减旧军,编练新军,明年开始,把原有各省的绿营、防勇逐年裁减十之二三,分三至五年全部裁淘一空。”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绿营本就不堪一用,废除是必然,但地方防务又当如何?”
奕訢道:“从各省绿营中精选出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一律操习新式枪炮,严加训练,使之成为劲旅。”
“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倒是可圈可点。”易知足缓声道:“不过,绿营已从根子上烂掉,继续从绿营精选,部队作风、习气都会沿袭下来,不出数年,依然又是如今绿营模样。”
“那依国城兄之见.....?”
“实行募兵制,重新招募,以三五年为期,到期退伍,另募新兵。”易知足缓声道:“如此,既能保证军队的战力,又能培养大量合格的士兵,寓兵于民,一旦有战事,能够迅速的招募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合格兵员,但在平时,军队规模不大,利于减轻朝廷财政压力。”
募兵的开支可不是绿营能比的!奕訢心里腹诽,却没说什么,瞥了曾国藩一眼,见他在提笔记录,便有意停顿了一阵。
略微沉吟,他才接着道:“经济方面,则是振兴农工商业,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兴办农事试验场,引进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等。
工商业,朝廷计划成立商部,则是鼓励支持各地民间开办工厂,兴办商业公司、以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实行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并制定章程以保护私营商业权益,保护私有财产等一系列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