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译经的辉煌(2)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下榻,在弟子们面前缓步走过。环顾一下,用清晰的声音慢慢说道:“天竺习俗,甚重音韵语体。宫商音韵,以入弦为善。凡是觐见国王,必有赞颂德业,拜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文中的偈颂,便是天竺的咏诵样式。但若将天竺偈句照原样改为汉语,易失其韵味。虽得大意,但于文体等方面多有走样。有似嚼碎饭再喂与人,非但失去原味,且易令人作呕。”
他慢慢踱步,语重心长地说:“译经要考量野艳平衡。完全照原义,过于‘野’。只求文笔华丽,过于‘艳’。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如何求得文字更顺畅,义理更圆通,乃是我等译经之责任。”
每个人都在思索罗什这番关于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平衡关系。僧叡举起依旧拿着毛笔的右手,喊道:“师尊,不如改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如何?”
罗什迅速转身,面对僧叡,面露欣喜:“此句甚妙。不失其质,野艳平衡。”又转头面对竺道生,“道生,将此句记下。”
他再环顾众人,朗声说:“罗什毕竟从西域来,虽在汉地居住多年,总有方言未通之处。译经中但有异议,诸位须要提出。经文能准确译成,非是罗什一人之力啊。”
我坐在蒲团上笑着凝望那个忙碌的身影,幸福感再次充盈整颗心。我的丈夫,一直这么谦虚好学,诲人不倦,毫无大师架子。慧皎说他“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坐在罗什身边的觉贤手执一卷经,逐行阅读,渐渐皱起浓眉:“罗什,我汉文远不及你,自然不敢对你的译文妄加评论。但我熟知该经文的梵文原句。你的译作中,删去了一些繁复要理之处,这是为何?”
觉贤来汉地已久,讲汉语虽带口音,却已甚为熟练。罗什向他看去,笑意昭然,满目清明:“觉贤师弟说的不错。罗什的确删繁就简,凡是难以让人理解之处,便删除或缩略。罗什以为,不必拘泥于务得本文,只要原意能达即可。”
觉贤惊讶:“这是为何?”
罗什将稿纸放在几案上,诚恳说道:“先前已有译文,聱牙难懂,影响教义流传,致使佛法在中原长期不兴。若要佛法迅速普及,不可只倚靠皇亲贵戚和文人雅士,需针对更多民众。师弟,曲高和寡,古今殊同。芸芸众生能懂,佛法方能真正大兴。”
心下赞叹。这样的道理,果真只有他才能真正洞彻。可觉贤并不理解:“民众中识字之人不多,他们怎能懂得精深的佛法大义?”
罗什微笑,眉间尽显通达智练:“故而罗什不仅要翻译大乘空宗佛经典论,更要为普通百姓翻译出通俗易懂的经文。让百姓听人讲解一遍佛经,便能略解其意。”
觉贤嗤鼻哼了一声:“佛经论典句句精华,你我只是译者,怎可依着自己的意思随意删减?你是龟兹人,难以完全领会汉文,便以此为理由,是为自己寻借口罢了。”
此言一出,佛殿上所有人鸦雀无声,罗什的几位汉人大弟子也垂头闷声不语。我心里很难过。罗什的删繁就简,历史上一直遭到不少佛学家的质疑,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弟子。就如觉贤所说,大家都认为他是外国人的缘故。可是,他删繁就简,真的是汉文水平问题么?
大殿中这么多人尊罗什为师,却无一人站起为他辩护。他的龟兹弟子们虽想说什么,却因为自己也是外国人,难以辩解。我忍不住站起身,大声说道:“罗什法师为陛下著《实相论》,‘出言成章,无所删改。辞喻婉约,莫非玄奥’。这还不足以证明他的汉文水平么?”
他所翻译的流传最广的佛经,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都不止他一人翻译过。《金刚经》有七种译本,其中便有玄奘的版本,这些不同译本也都流传了下来。要说汉文水平,那玄奘的汉文水平肯定比罗什高了。但为何罗什的译文最有生命力?为何一千多年下来,人们都主动选择读罗什的译本?
他的删繁就简,真正的原因是他明了传法对象是广大民众。玄奘译经二十年,译出一千三百多卷。罗什译经时间远不如玄奘长,译作只有三百余卷。可罗什的译文直到现代依旧广为流传,而玄奘只有一部《心经》最为人所熟知。因为玄奘翻译的多是高难度的佛教理论,不是做佛理研究的人,一般不会看玄奘的译文。正如罗什所言:曲高和寡,古今殊同。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我,有僧人点头同意,更有僧人眼露些许鄙夷。只因我是个女子,只因我有个尴尬的身份。我多想大声疾呼,告诉这些人未来会怎样,可我什么都不能说。
罗什对我微微摇头,暗示我不要再说了。我只得坐下,尽量让自己重新变回隐身人。他看向众僧,目光悲悯,一脸淡然:“罗什的译文究竟如何,非是一时一代人能下定论。日后,自有历史来评说。”
我平静下来,赞许地看向他。是啊,何须在意?自有历史来评说。
―――――――――――――――――注释――――――――――――――
《出三藏记集》卷十僧叡《大智释论序》说鸠摩罗什不能精通汉文:“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识一法,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途于一致,理固然也。”
慧皎《高僧传 鸠摩罗什》:“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初沙门慧叡,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什每为叡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慧皎《高僧传 僧叡》:“什所翻经,叡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叡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
关于译场的描写,参考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他下榻,在弟子们面前缓步走过。环顾一下,用清晰的声音慢慢说道:“天竺习俗,甚重音韵语体。宫商音韵,以入弦为善。凡是觐见国王,必有赞颂德业,拜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文中的偈颂,便是天竺的咏诵样式。但若将天竺偈句照原样改为汉语,易失其韵味。虽得大意,但于文体等方面多有走样。有似嚼碎饭再喂与人,非但失去原味,且易令人作呕。”
他慢慢踱步,语重心长地说:“译经要考量野艳平衡。完全照原义,过于‘野’。只求文笔华丽,过于‘艳’。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如何求得文字更顺畅,义理更圆通,乃是我等译经之责任。”
每个人都在思索罗什这番关于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平衡关系。僧叡举起依旧拿着毛笔的右手,喊道:“师尊,不如改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如何?”
罗什迅速转身,面对僧叡,面露欣喜:“此句甚妙。不失其质,野艳平衡。”又转头面对竺道生,“道生,将此句记下。”
他再环顾众人,朗声说:“罗什毕竟从西域来,虽在汉地居住多年,总有方言未通之处。译经中但有异议,诸位须要提出。经文能准确译成,非是罗什一人之力啊。”
我坐在蒲团上笑着凝望那个忙碌的身影,幸福感再次充盈整颗心。我的丈夫,一直这么谦虚好学,诲人不倦,毫无大师架子。慧皎说他“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坐在罗什身边的觉贤手执一卷经,逐行阅读,渐渐皱起浓眉:“罗什,我汉文远不及你,自然不敢对你的译文妄加评论。但我熟知该经文的梵文原句。你的译作中,删去了一些繁复要理之处,这是为何?”
觉贤来汉地已久,讲汉语虽带口音,却已甚为熟练。罗什向他看去,笑意昭然,满目清明:“觉贤师弟说的不错。罗什的确删繁就简,凡是难以让人理解之处,便删除或缩略。罗什以为,不必拘泥于务得本文,只要原意能达即可。”
觉贤惊讶:“这是为何?”
罗什将稿纸放在几案上,诚恳说道:“先前已有译文,聱牙难懂,影响教义流传,致使佛法在中原长期不兴。若要佛法迅速普及,不可只倚靠皇亲贵戚和文人雅士,需针对更多民众。师弟,曲高和寡,古今殊同。芸芸众生能懂,佛法方能真正大兴。”
心下赞叹。这样的道理,果真只有他才能真正洞彻。可觉贤并不理解:“民众中识字之人不多,他们怎能懂得精深的佛法大义?”
罗什微笑,眉间尽显通达智练:“故而罗什不仅要翻译大乘空宗佛经典论,更要为普通百姓翻译出通俗易懂的经文。让百姓听人讲解一遍佛经,便能略解其意。”
觉贤嗤鼻哼了一声:“佛经论典句句精华,你我只是译者,怎可依着自己的意思随意删减?你是龟兹人,难以完全领会汉文,便以此为理由,是为自己寻借口罢了。”
此言一出,佛殿上所有人鸦雀无声,罗什的几位汉人大弟子也垂头闷声不语。我心里很难过。罗什的删繁就简,历史上一直遭到不少佛学家的质疑,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弟子。就如觉贤所说,大家都认为他是外国人的缘故。可是,他删繁就简,真的是汉文水平问题么?
大殿中这么多人尊罗什为师,却无一人站起为他辩护。他的龟兹弟子们虽想说什么,却因为自己也是外国人,难以辩解。我忍不住站起身,大声说道:“罗什法师为陛下著《实相论》,‘出言成章,无所删改。辞喻婉约,莫非玄奥’。这还不足以证明他的汉文水平么?”
他所翻译的流传最广的佛经,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都不止他一人翻译过。《金刚经》有七种译本,其中便有玄奘的版本,这些不同译本也都流传了下来。要说汉文水平,那玄奘的汉文水平肯定比罗什高了。但为何罗什的译文最有生命力?为何一千多年下来,人们都主动选择读罗什的译本?
他的删繁就简,真正的原因是他明了传法对象是广大民众。玄奘译经二十年,译出一千三百多卷。罗什译经时间远不如玄奘长,译作只有三百余卷。可罗什的译文直到现代依旧广为流传,而玄奘只有一部《心经》最为人所熟知。因为玄奘翻译的多是高难度的佛教理论,不是做佛理研究的人,一般不会看玄奘的译文。正如罗什所言:曲高和寡,古今殊同。
所有人都惊讶地看向我,有僧人点头同意,更有僧人眼露些许鄙夷。只因我是个女子,只因我有个尴尬的身份。我多想大声疾呼,告诉这些人未来会怎样,可我什么都不能说。
罗什对我微微摇头,暗示我不要再说了。我只得坐下,尽量让自己重新变回隐身人。他看向众僧,目光悲悯,一脸淡然:“罗什的译文究竟如何,非是一时一代人能下定论。日后,自有历史来评说。”
我平静下来,赞许地看向他。是啊,何须在意?自有历史来评说。
―――――――――――――――――注释――――――――――――――
《出三藏记集》卷十僧叡《大智释论序》说鸠摩罗什不能精通汉文:“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识一法,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途于一致,理固然也。”
慧皎《高僧传 鸠摩罗什》:“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初沙门慧叡,才识高明,常随什传写,什每为叡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慧皎《高僧传 僧叡》:“什所翻经,叡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叡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
关于译场的描写,参考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