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橘的种子长不出枳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三十四章 橘的种子长不出枳来
中行吴眼睛一亮:“没错,地形——我们可以把前线推进到某个山口,或者某个河谷,利用山河地利的险要,限制楚军的攻击线路,那样的话,其实要不了多少兵力就能守住!因为我们只要守住路口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处处设防。”
赵武顺势补充:“最重要的是,如果碉楼群建成了,我们根本无需把宝贵的士兵放到第一线去,可以让普通百姓居住在前线,以农夫作为军人——弩弓的发明,让一个人无需接受多少训练,就能持弩弓射击,并阻碍千军万马于门外。”
中行吴一拍大腿:“不错,我们其实不必要养着庞大的军队,只要碉楼建成了,一家发一把弩弓。那么,哪怕一个老妇人登上碉楼,也能让久经训练的武士,不敢轻易越过她的门前。这样的话,除了前期投入很庞大,要给农夫们人人修建一座碉楼外,剩下的,其实没有多少事。
那些农夫一家人居住在碉楼里,总有人留在家中做活,比如纺织,比如洗衣做饭,他们留在碉楼里,就是我们的瞭望哨兵,如果遇到楚军进攻,就让这群老妇人点燃狼烟,然后拿起弩弓守卫自己的家门。而其他的人看到狼烟升起,或者躲进自己的碉楼,或者组织起小股部队相互支援,以拖延敌军。
至于后方的军队——我们完全可以把精兵摆在第二线,他们看到前线狼烟升起,再根据敌情做出相应移动,或者攻,或者守,这样一来,敌军连偷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晏婴听了发呆,他插嘴说:“前线花大力气修碉楼,如果敌军置之不理,绕过碉楼怎么办?”
在场的几名晋国卿大夫嘿嘿笑了起来,笑得晏婴一头雾水。
许久,中行吴收住笑,解释说:“晏司徒看来很少打仗,战争最重要的是物资的补给,敌军如果越过我们的碉楼群攻击我们,那么,他们后方恰好是我们的碉楼群,有着这群碉楼做绊脚石,敌人的物资补给怎么运出?
如果他们偷越境的是小部队,那么我们就毫不客气地吃了他们;如果他们是大部队偷偷越境,士兵人数越多,需要的粮草补给越多,我们只要坚守不战,让他无法获得粮草补给,那么这支部队会不战而乱。”
赵武也跟着解释:“晏司徒,大军行进要依靠正规的道路,不从正规道路攀越而来的军队,无法携带兵车等重型装备,也无法携带运输补给物资的车辆,这样一支只携带武器的部队,要进攻四周都是敌人的敌占区,那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我猜,楚国目前还没有如此胆量的人。”
赵武说完,接过侍从递来的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回答中行吴刚才的问题:“比赛嘛,我既然上场,那还用说,当然是我的球队赢了……虽然裁判早早把我罚下场,但我们的气势已成。”
回答完中行吴的问题,赵武亲切的邀请晏婴:“晏司徒,请来大帐看看,我听说你曾经出使过楚国,你给我谈谈楚国的情况?”
晏婴笑了,顺便小小的拍了下赵武的马屁:“元帅现在脚下,不正是踏着楚国的土地么?”
赵武仰天哈哈一笑——没错,晋楚争霸两百余年,晋国唯一一次攻入楚国境内是方城之战,不过当时的元帅智罂以及后任范匄并没有在方城停留太久,他们四处搜掠一番就满意的撤军回国,而赵武这次是实实在在的占领。
他仅以六个师的军力击退楚国与秦国的联军,而后顺势攻入楚国境内,占领了三个县的土地,这是难以想象的大胜。而且看样子,赵武真能把占领土地,经营成一块晋国的飞地——因为这是封建时代,只要把这片领土转封出去,如何经营那是别人的事。
让该操心的人操心这件事去!
晏婴接着回答说:“楚人一向蛮横而不讲礼仪,我曾在楚国受到过很大的侮辱……那段往事,不提也罢。”
赵武连声说:“理解理解,我曾听说过楚人曾要求你从狗洞进入宫城。”
晏婴这段经历也是他的骄傲,当时齐国有求于楚国,楚国对齐国的使者极尽侮辱,但晏婴仅凭言词让楚国低下了蛮横的头颅:“我当时告诉楚王:我如果奉命出使‘狗国’,那么从狗洞里钻进去求见狗王,符合外交礼节。但如果我出使的是人的国度,就应该从人出入的大门进出——我随后责问楚国人:楚国国君平常都是从这个洞出入自己的宫城吗?如果那样,我也钻这个洞。”
在春秋时代谈论楚国人的粗俗,是一件类似现代谈论地域歧视的话题一样,在场的都是北方集团的人,他们听了这个话题齐声大笑起来,并附和:“楚人这下自讨没趣,只能屈服了。”
晏婴板着脸,谦逊地回答:“于是,楚国人大开正门,把我迎入了楚国的宫殿。”
晏婴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脸上充满谦逊,但语调充满骄傲。
他确实值得骄傲。
晏婴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春秋时代是个竞争的社会,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里,统治者不敢对臣民进行愚民教育。因此这时代,政治家比的是谁更智慧,而不是谁更愚蠢,谁更会犯错误。而晏婴在这个时代当中,依旧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人了解春秋这段历史时,主要依据是《左传(鲁国史官记述的春秋历史)》、《春秋(孔夫子著)》和《晏子春秋》,以及《竹书纪年(魏氏家族记述的春秋历史)》。而那本《晏子春秋》是晏子门徒书写的,主要以齐国的角度记述春秋时代的大事。在这本书中,晏子是春秋末的一位重要角色,为此,他有权骄傲。
赵武拉着晏婴,边走边问这位《晏子春秋》的主角:“我还听说楚王与你商谈的时候,特地叫楚国的司寇牵着一名齐国的囚徒‘路过’大殿,还好心的提醒你说,那人是窃贼,是你的齐国同乡?”
晏婴顺着话题说:“楚王马上对我说,他们曾抓到了许多齐国的贼,楚君还特地做出关心的样子,询问我:是不是齐国人都是贼?”
晏婴意味深长地止住话题,好奇的人马上问:“你怎么回答?”
晏婴得意洋洋回答:“我说:我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虽然树叶很相似,其果实滋味不同。
相同的植物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这名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不一定是盗贼,也许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农夫,或者是一名勤奋的商人,他之所以到了楚国却要做窃贼,大概是因为楚国的土壤比较适合窃贼生长。”
据说,楚灵王顿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默然良久后,讪讪地说:“和圣人(春秋时代,这个词意思是‘聪明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寡人这是在自讨没趣啊。”
众人被这故事乐的仰天大笑,大家笑的都很开心。但赵武却没有笑,等众人的笑容都平息了,赵武慢慢的说:“晏司徒,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橘与枳是两种不同的果实,虽然它们叶子很相似,开的花也很相似,但它们确实是不同的物种。
我之所以想告诉你这个,是因为我在淮南也找到味道甜美的枳,在淮北也找到了不好吃的橘,可见,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不是变异的关键。橘生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依旧是橘子。期间水土虽然变化,但物种大体不变——枳也一样。”
正在狂笑的晋国卿大夫愣了一下,笑声嘎然而止。
那时代中国还没有植物学的概念,而赵武是列国当中最早推行新物种的人,晏婴这一路行来,已经看到赵氏对新物种的应用,他知道赵武这句话的分量,也不想与这样一位对植物有研究的人争论。所以他面色不变地回答:“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这个道理我知道,楚国人不知道。”
赵武看了晏婴一眼。
也不知道晏婴说这个话是真是假,但赵武只能顺着对方的话题继续说:“我明白了,你当时明知道水土差异并不能使物种变化,但你又欺负楚国人不懂,拿这个水土差异来说事……你那是狡辩了。”
赵武提到物种,晏婴马上顺势说:“我一路行来,发觉元帅对物种深有研究,元帅可有这方面的著述,也让我晏婴拜读一下。”
晏婴其实是变相向赵武讨要新物种,但没想到赵武听了对方的话,反而一副深省的样子,回答:“哦,我也许真该写一本类似的书……当然应该写一本,即使事务再繁杂,我也应该抽出这个时间,给后人留下一本粗略的《植物志》……”
晏婴顺势回答:“等元帅写好了,晏婴愿意首先拜读。”
此时,众人已走到了中军大帐门口,赵武手一引,结束刚才的话题:“晏卿,请入内,这是欢迎齐军的宴会,你是猪脚!”
齐国的军队抵达了,意味着鲁国的军队也不远了。
齐鲁是世仇,鲁国一向弱小,一向饱受齐国的欺负,现在还没有适应国土面积比齐国还大的事实,要等齐国军队通过他们国境,他们才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跟在齐国军队不远处,一路尾随南下——其实,他们不知道,现在害怕出事的反而是齐国人。但鲁国人还没有大国觉悟,没有意识到这点。
晏婴参加了赵武的欢迎宴会,宴会上一时喝多了,第二天睡了个懒觉,准备好好地恢复旅途的疲劳,没想到,他还没有打算起床,手下已经过来汇报:“鲁军已抵达,是执政叔孙豹亲自带队。”
叔孙豹是鲁国的执政,晏婴只不过是齐国的司徒。
手下这么一说,晏婴才意识到他们的疏忽——相比于鲁国由执政亲自领军,齐国只派一名司徒带领一百五十乘兵车参战,未免显得太不正式。晋国人一向小心眼,前不久还千方百计找齐国人的茬子。连跳个舞蹈不符合音乐,都成了晋国人出兵的理由……想到这里,晏婴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催促手下人打水来供他梳洗,等他匆匆赶到军营打探情况。
晏婴抵达赵武大帐时,后者正在跟叔孙豹交流。
鲁国的外交负责人就是赵武,相比接待晏婴,赵武接待叔孙豹的规格更高了。他亲切地拉着叔孙豹的手,两人并排坐在首席的位子上,在歌舞声中,只听赵武询问叔孙豹:“我听说鲁国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而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叔孙豹回答:“没错,当时这位鲁人惊讶的问:‘为什么?’友人回答:‘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和你妻子的长处,到越国这种无法施展,用不到你特长的地方去,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稍停,叔孙豹解释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旁听的众人频频点头赞赏,但晏婴分明看到赵武嘴角的冷笑。只听赵武在首席的位子上,笑吟吟地说:“其实,我也听过一个类似的寓言,说是一名商人打算到一个荒岛上做生意,他是卖鞋子的,但那个荒岛上的人都喜欢赤脚——这个寓言,和你刚才说的鲁人的寓言何其相似?”
叔孙豹惊讶地说:“那么,后来的结局也一样吗?”
赵武回答:“不一样……当有人告诉他,他不应该去一个不习惯穿鞋子的国度,去卖鞋子的时候,这个商人回答:‘太好了,一个国家的人都不穿鞋子,我面对的市场太大了,这个国家,只要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买我的鞋子,我就发财了!’”
赵武稍作停留,留给大家细细品味这两个故事的差距,而后他瞥了一眼晏婴,语重心长,别有意味地提醒:“这两个故事的差异告诉我们:前一个故事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承认现实,顺应现实,这就是‘犬儒主义’,或者叫‘缩头乌龟’策略。
而后一个故事则告诉人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现实,如果现实不合你的心意,那就应该积极去改变它,只要你的努力使‘一个人’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因你而改变。”
众人还在回味赵武的话,赵武又看了一眼晏婴,干脆利索地捅穿了窗户纸:“鲁国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犬儒主义’盛行,我听说鲁人人人都对现实不满,却人人都不愿意做出一汤勺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
稍停,赵武寓言式地警告:“前一个寓言说要‘正视现实,承认现实,顺应现实’,但自古以来,人类都是在不断违反传统、不断创新中中走向前进的,所有的这些‘反现实行为’都叫做‘进化’。文明如此,科技如此,国家也是这样。而唯有衰败国家衰败民族,才无一例外要求遵重,不要做出任何改变——鲁国再这样下去,就要亡国了。
而我晋国的强大,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抗争。想当年晋国四面皆敌,现如今我们打败了周围所有的敌人——如果不是晋国先民努力去改变周围的敌视态度的话,我们怎会让整个世界匍匐在我们脚下?!
改变是进化,进化就是收益,所有的改变能获得收益的,区别就在于手快手慢。早期的鸟儿有虫吃,首先‘进化’的人必将受益无穷,首先‘进化’的国家,也是如此啊!”
叔孙豹对此沉默不语。
其实,鲁国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在原本的历史中,鲁国是第一个实行租庸制的国家,但鲁国是个非常守旧的国家——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表示,就是:鲁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坚持他们侵占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传统”,不肯把租庸制带来的“发展红利”分享给百姓,所以租庸制虽然焕发了鲁国的农业生产力,但最后发展的红利被贵族集团“传统”侵占,以至于百姓依然困苦不堪。
最终,鲁国的改变导致“国富民不强”,富裕的只是贵族,而贵族集团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哪怕在对外战争中频频采用“承认现实”的犬儒观念,步步退让,也在所不惜……最终,鲁国确实灭亡与它的世仇齐国手中。
积重难返——叔孙豹沉默不语是因为:鲁国明知道那些弊病,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就如同蔡国的贤人声子能看穿楚国的弊病,并向楚国令尹子木如数家珍的一一指出一样,但声子却无力改变蔡国灭亡的命运,只能在国灭之后出逃楚国。
身在局中,自身也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的一部分,明明能看出国之弊病,但限于国情、限于庞大的利益集团的牵扯,他们只能“犬儒”到底,即使因此国破家亡。
第二百三十四章 橘的种子长不出枳来
中行吴眼睛一亮:“没错,地形——我们可以把前线推进到某个山口,或者某个河谷,利用山河地利的险要,限制楚军的攻击线路,那样的话,其实要不了多少兵力就能守住!因为我们只要守住路口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处处设防。”
赵武顺势补充:“最重要的是,如果碉楼群建成了,我们根本无需把宝贵的士兵放到第一线去,可以让普通百姓居住在前线,以农夫作为军人——弩弓的发明,让一个人无需接受多少训练,就能持弩弓射击,并阻碍千军万马于门外。”
中行吴一拍大腿:“不错,我们其实不必要养着庞大的军队,只要碉楼建成了,一家发一把弩弓。那么,哪怕一个老妇人登上碉楼,也能让久经训练的武士,不敢轻易越过她的门前。这样的话,除了前期投入很庞大,要给农夫们人人修建一座碉楼外,剩下的,其实没有多少事。
那些农夫一家人居住在碉楼里,总有人留在家中做活,比如纺织,比如洗衣做饭,他们留在碉楼里,就是我们的瞭望哨兵,如果遇到楚军进攻,就让这群老妇人点燃狼烟,然后拿起弩弓守卫自己的家门。而其他的人看到狼烟升起,或者躲进自己的碉楼,或者组织起小股部队相互支援,以拖延敌军。
至于后方的军队——我们完全可以把精兵摆在第二线,他们看到前线狼烟升起,再根据敌情做出相应移动,或者攻,或者守,这样一来,敌军连偷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晏婴听了发呆,他插嘴说:“前线花大力气修碉楼,如果敌军置之不理,绕过碉楼怎么办?”
在场的几名晋国卿大夫嘿嘿笑了起来,笑得晏婴一头雾水。
许久,中行吴收住笑,解释说:“晏司徒看来很少打仗,战争最重要的是物资的补给,敌军如果越过我们的碉楼群攻击我们,那么,他们后方恰好是我们的碉楼群,有着这群碉楼做绊脚石,敌人的物资补给怎么运出?
如果他们偷越境的是小部队,那么我们就毫不客气地吃了他们;如果他们是大部队偷偷越境,士兵人数越多,需要的粮草补给越多,我们只要坚守不战,让他无法获得粮草补给,那么这支部队会不战而乱。”
赵武也跟着解释:“晏司徒,大军行进要依靠正规的道路,不从正规道路攀越而来的军队,无法携带兵车等重型装备,也无法携带运输补给物资的车辆,这样一支只携带武器的部队,要进攻四周都是敌人的敌占区,那是需要莫大勇气的,我猜,楚国目前还没有如此胆量的人。”
赵武说完,接过侍从递来的毛巾,一边擦汗一边回答中行吴刚才的问题:“比赛嘛,我既然上场,那还用说,当然是我的球队赢了……虽然裁判早早把我罚下场,但我们的气势已成。”
回答完中行吴的问题,赵武亲切的邀请晏婴:“晏司徒,请来大帐看看,我听说你曾经出使过楚国,你给我谈谈楚国的情况?”
晏婴笑了,顺便小小的拍了下赵武的马屁:“元帅现在脚下,不正是踏着楚国的土地么?”
赵武仰天哈哈一笑——没错,晋楚争霸两百余年,晋国唯一一次攻入楚国境内是方城之战,不过当时的元帅智罂以及后任范匄并没有在方城停留太久,他们四处搜掠一番就满意的撤军回国,而赵武这次是实实在在的占领。
他仅以六个师的军力击退楚国与秦国的联军,而后顺势攻入楚国境内,占领了三个县的土地,这是难以想象的大胜。而且看样子,赵武真能把占领土地,经营成一块晋国的飞地——因为这是封建时代,只要把这片领土转封出去,如何经营那是别人的事。
让该操心的人操心这件事去!
晏婴接着回答说:“楚人一向蛮横而不讲礼仪,我曾在楚国受到过很大的侮辱……那段往事,不提也罢。”
赵武连声说:“理解理解,我曾听说过楚人曾要求你从狗洞进入宫城。”
晏婴这段经历也是他的骄傲,当时齐国有求于楚国,楚国对齐国的使者极尽侮辱,但晏婴仅凭言词让楚国低下了蛮横的头颅:“我当时告诉楚王:我如果奉命出使‘狗国’,那么从狗洞里钻进去求见狗王,符合外交礼节。但如果我出使的是人的国度,就应该从人出入的大门进出——我随后责问楚国人:楚国国君平常都是从这个洞出入自己的宫城吗?如果那样,我也钻这个洞。”
在春秋时代谈论楚国人的粗俗,是一件类似现代谈论地域歧视的话题一样,在场的都是北方集团的人,他们听了这个话题齐声大笑起来,并附和:“楚人这下自讨没趣,只能屈服了。”
晏婴板着脸,谦逊地回答:“于是,楚国人大开正门,把我迎入了楚国的宫殿。”
晏婴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脸上充满谦逊,但语调充满骄傲。
他确实值得骄傲。
晏婴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春秋时代是个竞争的社会,在这个残酷竞争的社会里,统治者不敢对臣民进行愚民教育。因此这时代,政治家比的是谁更智慧,而不是谁更愚蠢,谁更会犯错误。而晏婴在这个时代当中,依旧是其中的佼佼者。
后人了解春秋这段历史时,主要依据是《左传(鲁国史官记述的春秋历史)》、《春秋(孔夫子著)》和《晏子春秋》,以及《竹书纪年(魏氏家族记述的春秋历史)》。而那本《晏子春秋》是晏子门徒书写的,主要以齐国的角度记述春秋时代的大事。在这本书中,晏子是春秋末的一位重要角色,为此,他有权骄傲。
赵武拉着晏婴,边走边问这位《晏子春秋》的主角:“我还听说楚王与你商谈的时候,特地叫楚国的司寇牵着一名齐国的囚徒‘路过’大殿,还好心的提醒你说,那人是窃贼,是你的齐国同乡?”
晏婴顺着话题说:“楚王马上对我说,他们曾抓到了许多齐国的贼,楚君还特地做出关心的样子,询问我:是不是齐国人都是贼?”
晏婴意味深长地止住话题,好奇的人马上问:“你怎么回答?”
晏婴得意洋洋回答:“我说:我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虽然树叶很相似,其果实滋味不同。
相同的植物之所以会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这名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不一定是盗贼,也许是一名勤勤恳恳的农夫,或者是一名勤奋的商人,他之所以到了楚国却要做窃贼,大概是因为楚国的土壤比较适合窃贼生长。”
据说,楚灵王顿时瞠目结舌,无言以对,默然良久后,讪讪地说:“和圣人(春秋时代,这个词意思是‘聪明人’)是不能开玩笑的,寡人这是在自讨没趣啊。”
众人被这故事乐的仰天大笑,大家笑的都很开心。但赵武却没有笑,等众人的笑容都平息了,赵武慢慢的说:“晏司徒,其实我早就想告诉你,橘与枳是两种不同的果实,虽然它们叶子很相似,开的花也很相似,但它们确实是不同的物种。
我之所以想告诉你这个,是因为我在淮南也找到味道甜美的枳,在淮北也找到了不好吃的橘,可见,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不是变异的关键。橘生淮南是橘子,生在淮北依旧是橘子。期间水土虽然变化,但物种大体不变——枳也一样。”
正在狂笑的晋国卿大夫愣了一下,笑声嘎然而止。
那时代中国还没有植物学的概念,而赵武是列国当中最早推行新物种的人,晏婴这一路行来,已经看到赵氏对新物种的应用,他知道赵武这句话的分量,也不想与这样一位对植物有研究的人争论。所以他面色不变地回答:“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这个道理我知道,楚国人不知道。”
赵武看了晏婴一眼。
也不知道晏婴说这个话是真是假,但赵武只能顺着对方的话题继续说:“我明白了,你当时明知道水土差异并不能使物种变化,但你又欺负楚国人不懂,拿这个水土差异来说事……你那是狡辩了。”
赵武提到物种,晏婴马上顺势说:“我一路行来,发觉元帅对物种深有研究,元帅可有这方面的著述,也让我晏婴拜读一下。”
晏婴其实是变相向赵武讨要新物种,但没想到赵武听了对方的话,反而一副深省的样子,回答:“哦,我也许真该写一本类似的书……当然应该写一本,即使事务再繁杂,我也应该抽出这个时间,给后人留下一本粗略的《植物志》……”
晏婴顺势回答:“等元帅写好了,晏婴愿意首先拜读。”
此时,众人已走到了中军大帐门口,赵武手一引,结束刚才的话题:“晏卿,请入内,这是欢迎齐军的宴会,你是猪脚!”
齐国的军队抵达了,意味着鲁国的军队也不远了。
齐鲁是世仇,鲁国一向弱小,一向饱受齐国的欺负,现在还没有适应国土面积比齐国还大的事实,要等齐国军队通过他们国境,他们才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跟在齐国军队不远处,一路尾随南下——其实,他们不知道,现在害怕出事的反而是齐国人。但鲁国人还没有大国觉悟,没有意识到这点。
晏婴参加了赵武的欢迎宴会,宴会上一时喝多了,第二天睡了个懒觉,准备好好地恢复旅途的疲劳,没想到,他还没有打算起床,手下已经过来汇报:“鲁军已抵达,是执政叔孙豹亲自带队。”
叔孙豹是鲁国的执政,晏婴只不过是齐国的司徒。
手下这么一说,晏婴才意识到他们的疏忽——相比于鲁国由执政亲自领军,齐国只派一名司徒带领一百五十乘兵车参战,未免显得太不正式。晋国人一向小心眼,前不久还千方百计找齐国人的茬子。连跳个舞蹈不符合音乐,都成了晋国人出兵的理由……想到这里,晏婴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催促手下人打水来供他梳洗,等他匆匆赶到军营打探情况。
晏婴抵达赵武大帐时,后者正在跟叔孙豹交流。
鲁国的外交负责人就是赵武,相比接待晏婴,赵武接待叔孙豹的规格更高了。他亲切地拉着叔孙豹的手,两人并排坐在首席的位子上,在歌舞声中,只听赵武询问叔孙豹:“我听说鲁国有一个传说,传说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而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叔孙豹回答:“没错,当时这位鲁人惊讶的问:‘为什么?’友人回答:‘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和你妻子的长处,到越国这种无法施展,用不到你特长的地方去,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稍停,叔孙豹解释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旁听的众人频频点头赞赏,但晏婴分明看到赵武嘴角的冷笑。只听赵武在首席的位子上,笑吟吟地说:“其实,我也听过一个类似的寓言,说是一名商人打算到一个荒岛上做生意,他是卖鞋子的,但那个荒岛上的人都喜欢赤脚——这个寓言,和你刚才说的鲁人的寓言何其相似?”
叔孙豹惊讶地说:“那么,后来的结局也一样吗?”
赵武回答:“不一样……当有人告诉他,他不应该去一个不习惯穿鞋子的国度,去卖鞋子的时候,这个商人回答:‘太好了,一个国家的人都不穿鞋子,我面对的市场太大了,这个国家,只要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买我的鞋子,我就发财了!’”
赵武稍作停留,留给大家细细品味这两个故事的差距,而后他瞥了一眼晏婴,语重心长,别有意味地提醒:“这两个故事的差异告诉我们:前一个故事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承认现实,顺应现实,这就是‘犬儒主义’,或者叫‘缩头乌龟’策略。
而后一个故事则告诉人们,要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现实,如果现实不合你的心意,那就应该积极去改变它,只要你的努力使‘一个人’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因你而改变。”
众人还在回味赵武的话,赵武又看了一眼晏婴,干脆利索地捅穿了窗户纸:“鲁国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因为‘犬儒主义’盛行,我听说鲁人人人都对现实不满,却人人都不愿意做出一汤勺的努力,去改变点什么……”
稍停,赵武寓言式地警告:“前一个寓言说要‘正视现实,承认现实,顺应现实’,但自古以来,人类都是在不断违反传统、不断创新中中走向前进的,所有的这些‘反现实行为’都叫做‘进化’。文明如此,科技如此,国家也是这样。而唯有衰败国家衰败民族,才无一例外要求遵重,不要做出任何改变——鲁国再这样下去,就要亡国了。
而我晋国的强大,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抗争。想当年晋国四面皆敌,现如今我们打败了周围所有的敌人——如果不是晋国先民努力去改变周围的敌视态度的话,我们怎会让整个世界匍匐在我们脚下?!
改变是进化,进化就是收益,所有的改变能获得收益的,区别就在于手快手慢。早期的鸟儿有虫吃,首先‘进化’的人必将受益无穷,首先‘进化’的国家,也是如此啊!”
叔孙豹对此沉默不语。
其实,鲁国不缺乏改变的勇气,在原本的历史中,鲁国是第一个实行租庸制的国家,但鲁国是个非常守旧的国家——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表示,就是:鲁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坚持他们侵占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传统”,不肯把租庸制带来的“发展红利”分享给百姓,所以租庸制虽然焕发了鲁国的农业生产力,但最后发展的红利被贵族集团“传统”侵占,以至于百姓依然困苦不堪。
最终,鲁国的改变导致“国富民不强”,富裕的只是贵族,而贵族集团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哪怕在对外战争中频频采用“承认现实”的犬儒观念,步步退让,也在所不惜……最终,鲁国确实灭亡与它的世仇齐国手中。
积重难返——叔孙豹沉默不语是因为:鲁国明知道那些弊病,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
就如同蔡国的贤人声子能看穿楚国的弊病,并向楚国令尹子木如数家珍的一一指出一样,但声子却无力改变蔡国灭亡的命运,只能在国灭之后出逃楚国。
身在局中,自身也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的一部分,明明能看出国之弊病,但限于国情、限于庞大的利益集团的牵扯,他们只能“犬儒”到底,即使因此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