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青苗伊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林昭两人中午返回孟家商号的时候,孟若颍明显察觉到了沐思虹的变化。
她虽然也只是个未出阁的姑娘,却不代表她什么都不懂,女儿家那些事多少还是知道的。
沐思虹与往日相比,苍白的脸色显得的越发红润,眉眼之间多了许多的娇媚,更加风情万种。
加之昨晚两人一夜未归,发生了什么事不言而喻。沐思虹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这一刻,孟若颖心中有些羞涩的羡慕,还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更让他伤感的是,林昭竟然要搬家。
虽说林昭与孟家关系亲密,几乎可以不分彼此,但至少现在还是有分别的。之前单纯自己一个人,住在孟家没什么不妥,可现在有了沐思虹,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媳妇了,还要寄居他人府邸,这就有些不合适了。何况林昭现在是钱塘县令,那么钱塘县衙后宅自然就是他名正言顺的住处。沐思虹作为第一个女主人率先搬了过去。
对此孟若颖只是略微的黯然伤神,不好反对,想要跟着过去似乎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故而只好作罢。好在杭州还有大量生意需要处理,尤其是棉huā、酿酒还有茶叶,这些少不得要与林昭多商量,彼此接触的机会可是不少。
林昭带着沐思虹搬入县衙,很快杭州城里变人尽皆知。想想前些日子huā船上人来人往,年轻公子哥们一个个争相献殷勤,最终还是林昭抱得美人归。
对此杭州城里的风流士子们只能唉声叹气,无可奈何!林昭是什么人?以前或许还能并肩而立,甚至有点优越感,但是现在……只能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论文采,人家可以和苏轼比肩;论地位,人家现在一县之首;论成就,一马当先平定一场叛乱。林昭年轻有为,乃是少有的青年俊杰,与沐思虹也算得上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一帮痴心妄想的公子哥们只能对月空余恨,湖边多感慨了。
处理完毕一些生意,和沐思虹也修成正果,林昭这段时间过的相当潇洒。奈何假期总是那么短暂,当皇帝的圣旨送到杭州时,忙碌又开始了。
林昭与蔡京被一起召进了杭州州府,知州赵抃老先生与通判苏轼似乎早已等候多时。
“东阳,元长,你们来了!”苏轼招呼一生。
林昭与蔡京不由对望一眼,交换个眼神,心里都多了几分凝重。走进房间,苏轼说道:“官家的圣旨到了!”
“哦?不知圣意如何?”林昭与蔡京这才了然,难怪如此凝重。只是杭州叛乱的事情已经解决,圣旨又能说什么呢?何以要如此紧张呢?难不成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知州赵抃悠悠道:“一起到来的还有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公函,朝廷要在试行青苗法!”
青苗法?
林昭与蔡京脸上都有些〖兴〗奋与激动,不过原因则略有差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青苗法就要试行了,林昭〖兴〗奋终于有机会亲自体验,切身感受了。
蔡京则是在汴京的时候便听到风声,对此充满希望,兴趣浓厚。当然了,这可能是所有拥护变法的青年学子的正常表现。
赵抃见此情况,脸色微微有些不自然,说道:“朝廷选中了几个试行的地方,京东路,河南路,淮南路,还有两浙路的两个县……”
“呃……”赵老大人话说到这,林昭与蔡京自然感受到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赵抃道:“两浙路试行青苗法的就是钱塘县与余杭县了!”
对此赵知州没有多少〖兴〗奋,甚至还有点愁眉苦脸的。毕竟他是一位相对保守的官员,不愿意率先接触新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让在他治下试行青苗法,情况很不容乐观啊!手底下的两个县令却新法格外赞成,甚至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让他们率先试行,接下来的幺蛾子怕是不少,说不定还会麻烦不断。
更何况这两位县令都不是一般人,一个风云人物林东阳,一个新科状元蔡元长,哪个都不好惹,也不好管。赵抃的心情能好吗?通判苏轼的兴致也不是很高,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
这两位已经算是好涵养了,要是换成其他人,上书推辞,或者其他各种推诿不配合。
赵抃道:“此事就交给你们具体执行了,本官自当配合便是了。”
“是!”
蔡京很是〖兴〗奋,刚刚考上状元,外放任职便有这等好机会,充分说明是官家和王相公器重。要是做好了,以后前途无量啊!尤其是自己青睐有加,充满希望的新法!
刹那间,蔡京已经开始在盘算着如何推广,百姓们如何收益,如何丰衣足食,自己如何政绩斐然了!
林昭也〖兴〗奋,但完全没到蔡京那个程度。毕竟这一年多的历练,已经让他见识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相比之下比蔡京要沉稳成熟许多。
他明白,皇帝赵顼与王安石之所以特别选中钱塘与余杭县,原因很明显,他们是希望自己二人能做出成绩,可以典型成功案例,以堵住悠悠众口,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皇帝与宰相的愿景很美好,林昭同样很期望。不过他不会盲目,前世历史课对王安石变法有些许了解,一个最终失败的变法,除了外部客观不利因素,其本身往往也有很多问题。
这一世有机会亲自接触,林昭很想亲自体验一下,看看王安石变法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后世的知识,加以改良,促使其成功呢?
想到这里,林昭就特别后悔,前世为什么不多学点历史,多看点的书。要是看上几本历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点评的书籍,无疑会很有发言的底气,现在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了!
这是一场对后世至关重要的变法,林昭想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至少现在他是这样想的!
赵抃大概能猜到他们的想法,说道:“青苗法试行是当务之急,但你们推行过程也不可操之过急,需谨慎有序施行!”这是出于一个前辈,一个上级的提醒。
苏轼也道:“欲速则不达,你们要谨记!”想来两位上级封疆大吏有着同样的忧虑!
“是,谨遵两位大人教诲!”
走出州衙,林昭一个长长的深呼吸,一抬头看见蓝天白云间,鸿雁飞过。
熙宁二年秋,王安石变法终于开始了,它将带着大宋王朝走向何方?林昭也在想,自己在其中能有什么作为?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未完待续
林昭两人中午返回孟家商号的时候,孟若颍明显察觉到了沐思虹的变化。
她虽然也只是个未出阁的姑娘,却不代表她什么都不懂,女儿家那些事多少还是知道的。
沐思虹与往日相比,苍白的脸色显得的越发红润,眉眼之间多了许多的娇媚,更加风情万种。
加之昨晚两人一夜未归,发生了什么事不言而喻。沐思虹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这一刻,孟若颖心中有些羞涩的羡慕,还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更让他伤感的是,林昭竟然要搬家。
虽说林昭与孟家关系亲密,几乎可以不分彼此,但至少现在还是有分别的。之前单纯自己一个人,住在孟家没什么不妥,可现在有了沐思虹,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媳妇了,还要寄居他人府邸,这就有些不合适了。何况林昭现在是钱塘县令,那么钱塘县衙后宅自然就是他名正言顺的住处。沐思虹作为第一个女主人率先搬了过去。
对此孟若颖只是略微的黯然伤神,不好反对,想要跟着过去似乎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故而只好作罢。好在杭州还有大量生意需要处理,尤其是棉huā、酿酒还有茶叶,这些少不得要与林昭多商量,彼此接触的机会可是不少。
林昭带着沐思虹搬入县衙,很快杭州城里变人尽皆知。想想前些日子huā船上人来人往,年轻公子哥们一个个争相献殷勤,最终还是林昭抱得美人归。
对此杭州城里的风流士子们只能唉声叹气,无可奈何!林昭是什么人?以前或许还能并肩而立,甚至有点优越感,但是现在……只能是高山仰止般的存在。
论文采,人家可以和苏轼比肩;论地位,人家现在一县之首;论成就,一马当先平定一场叛乱。林昭年轻有为,乃是少有的青年俊杰,与沐思虹也算得上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一帮痴心妄想的公子哥们只能对月空余恨,湖边多感慨了。
处理完毕一些生意,和沐思虹也修成正果,林昭这段时间过的相当潇洒。奈何假期总是那么短暂,当皇帝的圣旨送到杭州时,忙碌又开始了。
林昭与蔡京被一起召进了杭州州府,知州赵抃老先生与通判苏轼似乎早已等候多时。
“东阳,元长,你们来了!”苏轼招呼一生。
林昭与蔡京不由对望一眼,交换个眼神,心里都多了几分凝重。走进房间,苏轼说道:“官家的圣旨到了!”
“哦?不知圣意如何?”林昭与蔡京这才了然,难怪如此凝重。只是杭州叛乱的事情已经解决,圣旨又能说什么呢?何以要如此紧张呢?难不成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知州赵抃悠悠道:“一起到来的还有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公函,朝廷要在试行青苗法!”
青苗法?
林昭与蔡京脸上都有些〖兴〗奋与激动,不过原因则略有差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青苗法就要试行了,林昭〖兴〗奋终于有机会亲自体验,切身感受了。
蔡京则是在汴京的时候便听到风声,对此充满希望,兴趣浓厚。当然了,这可能是所有拥护变法的青年学子的正常表现。
赵抃见此情况,脸色微微有些不自然,说道:“朝廷选中了几个试行的地方,京东路,河南路,淮南路,还有两浙路的两个县……”
“呃……”赵老大人话说到这,林昭与蔡京自然感受到其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赵抃道:“两浙路试行青苗法的就是钱塘县与余杭县了!”
对此赵知州没有多少〖兴〗奋,甚至还有点愁眉苦脸的。毕竟他是一位相对保守的官员,不愿意率先接触新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让在他治下试行青苗法,情况很不容乐观啊!手底下的两个县令却新法格外赞成,甚至是不遗余力地支持,让他们率先试行,接下来的幺蛾子怕是不少,说不定还会麻烦不断。
更何况这两位县令都不是一般人,一个风云人物林东阳,一个新科状元蔡元长,哪个都不好惹,也不好管。赵抃的心情能好吗?通判苏轼的兴致也不是很高,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的山芋。
这两位已经算是好涵养了,要是换成其他人,上书推辞,或者其他各种推诿不配合。
赵抃道:“此事就交给你们具体执行了,本官自当配合便是了。”
“是!”
蔡京很是〖兴〗奋,刚刚考上状元,外放任职便有这等好机会,充分说明是官家和王相公器重。要是做好了,以后前途无量啊!尤其是自己青睐有加,充满希望的新法!
刹那间,蔡京已经开始在盘算着如何推广,百姓们如何收益,如何丰衣足食,自己如何政绩斐然了!
林昭也〖兴〗奋,但完全没到蔡京那个程度。毕竟这一年多的历练,已经让他见识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道理,相比之下比蔡京要沉稳成熟许多。
他明白,皇帝赵顼与王安石之所以特别选中钱塘与余杭县,原因很明显,他们是希望自己二人能做出成绩,可以典型成功案例,以堵住悠悠众口,使得新法得以顺利推行。
皇帝与宰相的愿景很美好,林昭同样很期望。不过他不会盲目,前世历史课对王安石变法有些许了解,一个最终失败的变法,除了外部客观不利因素,其本身往往也有很多问题。
这一世有机会亲自接触,林昭很想亲自体验一下,看看王安石变法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后世的知识,加以改良,促使其成功呢?
想到这里,林昭就特别后悔,前世为什么不多学点历史,多看点的书。要是看上几本历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点评的书籍,无疑会很有发言的底气,现在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了!
这是一场对后世至关重要的变法,林昭想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至少现在他是这样想的!
赵抃大概能猜到他们的想法,说道:“青苗法试行是当务之急,但你们推行过程也不可操之过急,需谨慎有序施行!”这是出于一个前辈,一个上级的提醒。
苏轼也道:“欲速则不达,你们要谨记!”想来两位上级封疆大吏有着同样的忧虑!
“是,谨遵两位大人教诲!”
走出州衙,林昭一个长长的深呼吸,一抬头看见蓝天白云间,鸿雁飞过。
熙宁二年秋,王安石变法终于开始了,它将带着大宋王朝走向何方?林昭也在想,自己在其中能有什么作为?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