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字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几个大臣强作镇定。
心想,不是我!
肯定不是我!
容王说的肯定不是我!
卫奕放在大腿上的手微微紧了几分,心里明白景容的意思,可他脸上始终保持着帝王的风范。
他说,“有容王在,朝中自然无人敢放肆,又岂会有心怀鳞甲之人。”
没有最好!
景容拱手,不作其它。
而众臣都心知肚明。
只是没人打破其中僵局。
直到——
厉大人躬身上前,行至殿前,俯首道,“启禀皇上,臣有一事要奏。”
卫奕道,“说。”
“事关余大理的案件。”
“哦?可有眉目了?朕听说此案已经交给了纪大人。”
“是。”厉大人说,“纪大人已经查到了新的证据,而且已有人证证明,卷宗也重新立下,请皇上过目。”
“快拿来给朕看看。”
厉大人从袖中取出卷宗,小太监接了过去,递送到了卫奕面前。
卫奕打开翻阅。
一一过目后,一喜。
合上卷宗道,“不愧是先皇亲封的提点刑狱司,这案子由纪大人接手后,一切都水落石出了,证明杀害死者的人并非余大人,而是余府中的厨师。”
厉大人拱手,“请求皇上旨意。”
“既然已经证明凶手不是余大人,那便传朕旨意,立刻放了余大人。”
“臣遵旨。”
就在厉大人准备退下的时候——
“慢!”卫奕喊住了他。
“皇上?”厉大人静等。卫奕愁眉,叹了一声,道,“此次虽然能证明凶手不是余大理,可到底还是牵扯到了余府中人,余大人身为大理寺卿,此案也涉及进来,难免有些不妥,毕竟大理寺乃是我大临的重署,牵连三司,若继续由
余大人担任大理寺卿,恐怕不太合适了。”
咦?
众官面面相觑。
皇上的意思是……
别人不懂,景容却懂。
卫奕以权暗中压迫刑部尚书厉大人尽快结案,处斩余大人,哪里知道纪云舒及时回京制止,乱了他的计划,如今余大理得以脱身,他计划失败,自然要另行他路,而这所谓的“他路”,无非就是——
撤职!
厉大人一怔,“皇上的意思是?”卫奕说,“余大人为人正直,从他成为大理寺卿后,也尽忠职守,查办了不少的案件,不过据朕所知,余大人短短几年就坐上了如今的位置,靠的不是能力,而是此人巧舌圆滑,一路攀附,就算为人正直,
但不能乱了官法,若人人都这样,岂不是乱了?加上此次的事,朕不得不暂且撤了他的职,若他能规规矩矩,踏实做官,朕自会另许他官职,这段期间,全当他在家好好养养身子。”
带着不容反驳的语气。
众人哗然。
皇帝果然果决。
为了撤走余大人头上的官帽,真是别出心裁。
花样多多。
当然,皇上下的令,无人能反。
景容也没有说话,在旁静听。
有大臣问道,“皇上,如果撤了余大人的职,那么,应该由谁接任大理寺卿一职?”
“那诸位大臣可有人选推荐?”
“若是按照惯例,应该由余大人的儿子余寺正接任。”
卫奕想了想,否定,“那余寺正倒是个规规矩矩的人,没有他爹那么圆滑,可是……朕既然撤了他爹的职,就不能升他上去,不然,这跟撤与不撤有何区别?”
厉大人问,“那皇上可有人选?”
卫奕,“朕倒有个好人选,工部右侍郎王烨。”
工部?
王烨?
这……
立刻有人道,“皇上,工部和大理寺从不挂钩,就算要调任,也应该从刑部和御史台,或者吏部调选人才是,工部右侍郎王大人恐怕不合适。”偏偏卫奕不理,他说,“大理寺的历代官员从来都是由六部调任,而且六部相通,工部有何不可?王大人未入工部之前曾在翰林院待过几年,又曾经在刑部任职过几年,经验丰富,更复查过大理寺的卷宗,
这样的人,朕觉得十分合适。”
这话说完,便有几位大臣附和,“皇上所言极是。”
“臣认为由王大人担任此职更合适不过。”
“臣也推荐王大人。”
……
这几个大臣,皆是由卫奕提拔入朝的。
见皇上心意已定,无人再敢反驳。
厉大人退下之时,看了容王一眼,他不明白,为何容王没有说话?
或许容王说一声,皇上就会收回成命。
想不明白!
最后——
皇上下了圣旨,封王烨为大理寺卿。
退朝后。
景容没有出宫,而是直接去了阜阳殿。
殿外的小太监拦下了他,“王爷,皇上吩咐,谁也不见。”
“你去通报一声。”
“王爷……”有些为难。
“就说本王有要事相见。”
太监犹豫半响,说到底,还是不敢得罪景容。
便赶紧进去通报了。
但是,却过了好一会儿才出来,俯身道,“皇上宣王爷进殿。”
景容这才进去。
里面,卫奕正在写字,十分认真。
长桌上铺着一张长帛纸。
已经写上了一行字。
没想到,卫奕的字竟写得如此好。
不仅好,就连下笔的力度也是刚刚好。
轻重缓急,笔中神韵。
景容站在那里,默默的看着,衣襟内的手已不知不觉握成了拳头。
卫奕写完最后一个字,抬起头来,笑容相迎。
将笔放下。
接过太监递上来的帕子擦了擦手。
“景容,你来的正好,快看我写的字。”
他像个孩子一样走到景容面前,吩咐太监将那张纸拿起来。
纸很长,由四个太监拿着。
立在卫奕和景容面前。
那是一首十分简短的词。
卫奕吟道,“落雪不知州年州月,之刻,已无人裳。”
十四个字,言简意赅。
写得十分漂亮。
“景容,如何?”他询问。
景容却冷着脸,看了他一眼。
“皇上的字固然是好,只可惜……”
他语声一顿。
卫奕眉心一皱,问,“可惜什么?”
景容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走到那张桌子前,将卫奕放下的那支笔拿了起来,沾了沾墨水。
然后——
在那张纸上添了几笔。
加了几个字。
一看。呃!
几个大臣强作镇定。
心想,不是我!
肯定不是我!
容王说的肯定不是我!
卫奕放在大腿上的手微微紧了几分,心里明白景容的意思,可他脸上始终保持着帝王的风范。
他说,“有容王在,朝中自然无人敢放肆,又岂会有心怀鳞甲之人。”
没有最好!
景容拱手,不作其它。
而众臣都心知肚明。
只是没人打破其中僵局。
直到——
厉大人躬身上前,行至殿前,俯首道,“启禀皇上,臣有一事要奏。”
卫奕道,“说。”
“事关余大理的案件。”
“哦?可有眉目了?朕听说此案已经交给了纪大人。”
“是。”厉大人说,“纪大人已经查到了新的证据,而且已有人证证明,卷宗也重新立下,请皇上过目。”
“快拿来给朕看看。”
厉大人从袖中取出卷宗,小太监接了过去,递送到了卫奕面前。
卫奕打开翻阅。
一一过目后,一喜。
合上卷宗道,“不愧是先皇亲封的提点刑狱司,这案子由纪大人接手后,一切都水落石出了,证明杀害死者的人并非余大人,而是余府中的厨师。”
厉大人拱手,“请求皇上旨意。”
“既然已经证明凶手不是余大人,那便传朕旨意,立刻放了余大人。”
“臣遵旨。”
就在厉大人准备退下的时候——
“慢!”卫奕喊住了他。
“皇上?”厉大人静等。卫奕愁眉,叹了一声,道,“此次虽然能证明凶手不是余大理,可到底还是牵扯到了余府中人,余大人身为大理寺卿,此案也涉及进来,难免有些不妥,毕竟大理寺乃是我大临的重署,牵连三司,若继续由
余大人担任大理寺卿,恐怕不太合适了。”
咦?
众官面面相觑。
皇上的意思是……
别人不懂,景容却懂。
卫奕以权暗中压迫刑部尚书厉大人尽快结案,处斩余大人,哪里知道纪云舒及时回京制止,乱了他的计划,如今余大理得以脱身,他计划失败,自然要另行他路,而这所谓的“他路”,无非就是——
撤职!
厉大人一怔,“皇上的意思是?”卫奕说,“余大人为人正直,从他成为大理寺卿后,也尽忠职守,查办了不少的案件,不过据朕所知,余大人短短几年就坐上了如今的位置,靠的不是能力,而是此人巧舌圆滑,一路攀附,就算为人正直,
但不能乱了官法,若人人都这样,岂不是乱了?加上此次的事,朕不得不暂且撤了他的职,若他能规规矩矩,踏实做官,朕自会另许他官职,这段期间,全当他在家好好养养身子。”
带着不容反驳的语气。
众人哗然。
皇帝果然果决。
为了撤走余大人头上的官帽,真是别出心裁。
花样多多。
当然,皇上下的令,无人能反。
景容也没有说话,在旁静听。
有大臣问道,“皇上,如果撤了余大人的职,那么,应该由谁接任大理寺卿一职?”
“那诸位大臣可有人选推荐?”
“若是按照惯例,应该由余大人的儿子余寺正接任。”
卫奕想了想,否定,“那余寺正倒是个规规矩矩的人,没有他爹那么圆滑,可是……朕既然撤了他爹的职,就不能升他上去,不然,这跟撤与不撤有何区别?”
厉大人问,“那皇上可有人选?”
卫奕,“朕倒有个好人选,工部右侍郎王烨。”
工部?
王烨?
这……
立刻有人道,“皇上,工部和大理寺从不挂钩,就算要调任,也应该从刑部和御史台,或者吏部调选人才是,工部右侍郎王大人恐怕不合适。”偏偏卫奕不理,他说,“大理寺的历代官员从来都是由六部调任,而且六部相通,工部有何不可?王大人未入工部之前曾在翰林院待过几年,又曾经在刑部任职过几年,经验丰富,更复查过大理寺的卷宗,
这样的人,朕觉得十分合适。”
这话说完,便有几位大臣附和,“皇上所言极是。”
“臣认为由王大人担任此职更合适不过。”
“臣也推荐王大人。”
……
这几个大臣,皆是由卫奕提拔入朝的。
见皇上心意已定,无人再敢反驳。
厉大人退下之时,看了容王一眼,他不明白,为何容王没有说话?
或许容王说一声,皇上就会收回成命。
想不明白!
最后——
皇上下了圣旨,封王烨为大理寺卿。
退朝后。
景容没有出宫,而是直接去了阜阳殿。
殿外的小太监拦下了他,“王爷,皇上吩咐,谁也不见。”
“你去通报一声。”
“王爷……”有些为难。
“就说本王有要事相见。”
太监犹豫半响,说到底,还是不敢得罪景容。
便赶紧进去通报了。
但是,却过了好一会儿才出来,俯身道,“皇上宣王爷进殿。”
景容这才进去。
里面,卫奕正在写字,十分认真。
长桌上铺着一张长帛纸。
已经写上了一行字。
没想到,卫奕的字竟写得如此好。
不仅好,就连下笔的力度也是刚刚好。
轻重缓急,笔中神韵。
景容站在那里,默默的看着,衣襟内的手已不知不觉握成了拳头。
卫奕写完最后一个字,抬起头来,笑容相迎。
将笔放下。
接过太监递上来的帕子擦了擦手。
“景容,你来的正好,快看我写的字。”
他像个孩子一样走到景容面前,吩咐太监将那张纸拿起来。
纸很长,由四个太监拿着。
立在卫奕和景容面前。
那是一首十分简短的词。
卫奕吟道,“落雪不知州年州月,之刻,已无人裳。”
十四个字,言简意赅。
写得十分漂亮。
“景容,如何?”他询问。
景容却冷着脸,看了他一眼。
“皇上的字固然是好,只可惜……”
他语声一顿。
卫奕眉心一皱,问,“可惜什么?”
景容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走到那张桌子前,将卫奕放下的那支笔拿了起来,沾了沾墨水。
然后——
在那张纸上添了几笔。
加了几个字。
一看。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