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五 文会(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的春节假期最早的时候只有五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官员们也该如同他一样辛勤工作,所以全年假期从宋代的一百余日降低十倍,只有十余日,那是真正的十余日,没有双休日的,所以,大明朝的官员们是很累的,时代展到如今,嘉靖皇帝对这些并不是很看重了,历代皇帝也不会如同朱元璋那般有老牛的精神,也是想法设法的给自己找轻松,所以,大明朝的假期就开始有所转变了。[? <〔
到嘉靖朝,在皇帝带头偷懒的前提下,皇帝自然也不会过于苛责臣子们,于是春节的假期就成了全年最长的一段假期,将除夕节、元宵节和元旦节连在一起,从初一一直放到大年二十,二十日的长假,可谓是让文武百官们享受个够,自然而然的,官员们不干活儿,百姓们也不干活儿了,除了酒楼这些服务业的倒霉孩子们要上班,大明朝基本上都不上班了。
郑光他们也度过了一个舒适的长假,辛苦奋斗了一年的牛鬼蛇神们都要在这个时候休息一下,好积蓄力量,为未来的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继续折腾积蓄力量,所以这二十日是难得的太平二十日,不仅北边没消息,南边也没有消息,举国平静了二十日。
二十日里,不知怎的,郑光的住处被一些从南直隶来的同乡学子们知道了,张居正和李一元誓他们没有透露,结果这些南直隶的学子们自己说,是他们找郑光的家人打听的,这些学子都是在义乌事件中和郑光有了生意上的往来的家族的子弟,所以受到家中长辈的托付,前来特意拜访一下郑光,没别的意思。
大家都是心学门人,相互亲近一下是挺好的,比如王世贞,比如何心隐等人,同来的还有一些人,李春芳、凌云翼、杨豫孙、朱笈和有过一些来往的徐陟,王世贞这些人来了郑光也不觉得奇怪,但是这一科的状元,未来的内阁辅李春芳也来了,郑光还是觉得有些在意的。
虽然李春芳是个好好先生,为人深谙中庸之道,从不展现自己的锋芒,不过,他的学力的确是学霸级别的,未来的站队和眼光也是一时之选,才能在嘉靖末年的严徐政治漩涡中保全自己,在隆庆年间的诡异政治氛围中稳稳当当,在万历初年的大改革前夕急流勇退,成为一个著名的过渡宰相。
在那个时代,做出政绩不奇怪,做到辅的地位还能保全自己的安全,才是最值得注意的事情,他主动辞职之后,父母都还在世,李家人天天摆酒娱乐,共享天伦之乐,旁人对此艳羡不已,直到父母去世很久之后李春芳才寿终正寝,所以,现年三十七岁的李春芳绝对是一个老司机!这样的人才,要多多来往才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陟在上一次的事件之后,这一次主动接触了徐渭,向徐渭转达了想要和郑光在义乌合作的意图,并且独资建设了一家臭豆腐乳作坊还主动和郑光合资了一家火腿加工坊,考虑到长远展,郑光接下了他主动投来的橄榄枝,并且加深了交流。
说实话,至今为止,郑光从来没有对徐陟有过任何好感,连带着他那位会在未来扳倒严嵩的老大哥徐阶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他们都是为了一些东西而舍弃了一些东西的人,但是徐阶和徐陟舍弃的东西,明显不是郑光所希望看到的。
他们这一来,就代表着整个南直隶诸地数个会馆的人都来了,郑光一问之下,就知道基本上南直隶诸地会馆的举子们都知道郑光来了,出于尊敬和感谢,尤其是想感谢郑光在之前的苏松之战平定了苏松倭患,使得苏松到如今都没有一个倭寇出现,大家过了一个难得的和平年,所以大家一商议,就派出几个代表来拜见郑光,领头的就是苏州太仓王氏家族的王世贞。
王世贞素有才名,早些年的乡试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上一次会试落榜,这一次会试志在必得,王氏家族和郑光有了生意上的往来之后,也对郑光有了极大的兴趣,带着礼品前来拜访郑光的诸位里,他的礼品是最贵重的。
“不知诸位前来,在下没有什么准备,实在是失礼了。”郑光吩咐下人去备些酒菜,不过不知道那么多人来,没什么准备,大家也都理解郑光,表示无妨,大家是受了全南直隶的举子所托,来拜访郑光,顺带着感谢郑光铲除苏松倭寇七千,让大家享受到了久违的和平,这一点,是整个南直隶人民外加浙江福建人们都感谢郑光的理由。
大家也担心耽搁了郑光的考试,所以只派了几个代表过来,因为这次战功,南直隶的学子都不愿意和郑光产生不愉快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来自郑光的恩惠,所以郑光是唯一一个不被大家忌惮的人,反而大家都希望郑光可以考取进士,得到更高的地位,然后为大家平定倭患,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不不不,失礼的是我等,是我等没有事先通知平之,贸然来访,让平之麻烦了,还望平之不要在意。”王世贞深深一礼,身后李春芳凌云翼等人也随之行礼。
郑光忙上前扶起王世贞,一个个扶起这些人,苦笑道:“在下何德何能,能得诸位如此厚爱,诸位万不可如此,折煞郑光了!”
王世贞抬起头,很严肃的说道:“不,平之担得,光是在下这一礼,平之就担得,太仓州为倭寇围困日久,城内疲惫,若不是平之带兵来救,太仓州城一旦被倭寇攻破,王氏一族遭殃不说,太仓州城数十万百姓也将惨遭屠戮,那将是尸山血海,平之带兵来救,无异于再造之恩,在下当时也在太仓城内,只是没有见到平之的面,平之就去追击倭寇了,仅仅是一点,在下就是下跪,也难以报答平之之恩。”
一看王世贞说的眼圈子都要红了,眼看着真要下跪了,郑光连忙扶住王世贞,说道:“王兄不可,王兄不可,在下当时身为守备,自然有守土击贼之职责,那是在下该做的,王兄不用专门道谢,真的不用,而且平灭倭寇是在下毕生之理想,家父丧于倭寇之手,从九岁起,在下就誓,一定要当平东南倭寇,无论如何,在下定会回到东南,荡平倭寇!倭寇不除,在下绝不在京城为官!”
一听这话,南直隶的举子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对最年轻的郑光产生了敬意,这年头的誓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是一种信念,一种说出口大家都会相信且期待的信念,说得出做不到,你的信用就会破产,在大明朝这种对信用达到了偏执程度的信仰的大环境之下,你要是信用破产,那是真的会遗臭万年的,所以大家毫不怀疑郑光的誓言。
“这,平之,以平之之文才,若是能被选为庶吉士,当在翰林院观政才是,怎能离开北京,去东南平倭呢?”凌云翼大惊失色,连忙追问道,李春芳王世贞等人也是一脸的大惊失色,倒是徐陟面带讶异之色的看着郑光,似乎在考虑着什么,只是郑光毫不在意,说道:“这是在下很早以前就下的誓言,若在下侥幸取得好成绩,侥幸被选为庶吉士,也定然会向陛下请求,南下平倭,倭寇不平,绝不北上京城!”
说实话,郑光说这话,大家还是有一丝高兴的,郑光之所以可以打败倭寇,靠的是他的一手练兵之术,东南之地的大家都知道郑光从义乌招兵,练了一个月就开上战场对倭寇作战,第一战就收拾了东南巨寇陈东,这份练兵的本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练成的,如果有郑光坐镇东南,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老家被倭寇袭击,家人被倭寇威胁了。
不过,郑光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这又叫他们好生羞愧,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却要一个年仅十七,还要几个月才能十八岁的少年去办,还要为此押上自己的前程,毕竟从未有过被选为庶吉士不在翰林院待上几年的先例,这可真的是拿自己的前程去做赌注了,为了东南平倭,郑光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前程,这份气度,怎能不叫他们折服呢?
当晚,大家畅饮开怀,聊天聊得很开心,酒宴之后,王世贞邀请郑光去参加三日之后南直隶会馆举办的文会,据说这是惯例,每一次会试之前,各个省份的举子们都会邀请翰林院里面考取优异成绩的清贵翰林们来为他们做一次文章的评断,被邀请的都是上一科或者上上科成绩优异的庶吉士们,甚至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类的极品,所以他们的评断往往很有参考价值。
即将奔赴考场的举子们会写文章请求这些翰林们来评断,翰林们就自己的经验和这些年的积累来判断这篇文章和举子的水平是否足以考取进士,是三甲还是二甲还是三鼎甲,这都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而且这里面还有地域之争,出身本地的翰林肯定会偏帮自己家乡的举子,考前的评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心理,所以这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大明的春节假期最早的时候只有五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认为官员们也该如同他一样辛勤工作,所以全年假期从宋代的一百余日降低十倍,只有十余日,那是真正的十余日,没有双休日的,所以,大明朝的官员们是很累的,时代展到如今,嘉靖皇帝对这些并不是很看重了,历代皇帝也不会如同朱元璋那般有老牛的精神,也是想法设法的给自己找轻松,所以,大明朝的假期就开始有所转变了。[? <〔
到嘉靖朝,在皇帝带头偷懒的前提下,皇帝自然也不会过于苛责臣子们,于是春节的假期就成了全年最长的一段假期,将除夕节、元宵节和元旦节连在一起,从初一一直放到大年二十,二十日的长假,可谓是让文武百官们享受个够,自然而然的,官员们不干活儿,百姓们也不干活儿了,除了酒楼这些服务业的倒霉孩子们要上班,大明朝基本上都不上班了。
郑光他们也度过了一个舒适的长假,辛苦奋斗了一年的牛鬼蛇神们都要在这个时候休息一下,好积蓄力量,为未来的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继续折腾积蓄力量,所以这二十日是难得的太平二十日,不仅北边没消息,南边也没有消息,举国平静了二十日。
二十日里,不知怎的,郑光的住处被一些从南直隶来的同乡学子们知道了,张居正和李一元誓他们没有透露,结果这些南直隶的学子们自己说,是他们找郑光的家人打听的,这些学子都是在义乌事件中和郑光有了生意上的往来的家族的子弟,所以受到家中长辈的托付,前来特意拜访一下郑光,没别的意思。
大家都是心学门人,相互亲近一下是挺好的,比如王世贞,比如何心隐等人,同来的还有一些人,李春芳、凌云翼、杨豫孙、朱笈和有过一些来往的徐陟,王世贞这些人来了郑光也不觉得奇怪,但是这一科的状元,未来的内阁辅李春芳也来了,郑光还是觉得有些在意的。
虽然李春芳是个好好先生,为人深谙中庸之道,从不展现自己的锋芒,不过,他的学力的确是学霸级别的,未来的站队和眼光也是一时之选,才能在嘉靖末年的严徐政治漩涡中保全自己,在隆庆年间的诡异政治氛围中稳稳当当,在万历初年的大改革前夕急流勇退,成为一个著名的过渡宰相。
在那个时代,做出政绩不奇怪,做到辅的地位还能保全自己的安全,才是最值得注意的事情,他主动辞职之后,父母都还在世,李家人天天摆酒娱乐,共享天伦之乐,旁人对此艳羡不已,直到父母去世很久之后李春芳才寿终正寝,所以,现年三十七岁的李春芳绝对是一个老司机!这样的人才,要多多来往才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陟在上一次的事件之后,这一次主动接触了徐渭,向徐渭转达了想要和郑光在义乌合作的意图,并且独资建设了一家臭豆腐乳作坊还主动和郑光合资了一家火腿加工坊,考虑到长远展,郑光接下了他主动投来的橄榄枝,并且加深了交流。
说实话,至今为止,郑光从来没有对徐陟有过任何好感,连带着他那位会在未来扳倒严嵩的老大哥徐阶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他们都是为了一些东西而舍弃了一些东西的人,但是徐阶和徐陟舍弃的东西,明显不是郑光所希望看到的。
他们这一来,就代表着整个南直隶诸地数个会馆的人都来了,郑光一问之下,就知道基本上南直隶诸地会馆的举子们都知道郑光来了,出于尊敬和感谢,尤其是想感谢郑光在之前的苏松之战平定了苏松倭患,使得苏松到如今都没有一个倭寇出现,大家过了一个难得的和平年,所以大家一商议,就派出几个代表来拜见郑光,领头的就是苏州太仓王氏家族的王世贞。
王世贞素有才名,早些年的乡试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上一次会试落榜,这一次会试志在必得,王氏家族和郑光有了生意上的往来之后,也对郑光有了极大的兴趣,带着礼品前来拜访郑光的诸位里,他的礼品是最贵重的。
“不知诸位前来,在下没有什么准备,实在是失礼了。”郑光吩咐下人去备些酒菜,不过不知道那么多人来,没什么准备,大家也都理解郑光,表示无妨,大家是受了全南直隶的举子所托,来拜访郑光,顺带着感谢郑光铲除苏松倭寇七千,让大家享受到了久违的和平,这一点,是整个南直隶人民外加浙江福建人们都感谢郑光的理由。
大家也担心耽搁了郑光的考试,所以只派了几个代表过来,因为这次战功,南直隶的学子都不愿意和郑光产生不愉快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来自郑光的恩惠,所以郑光是唯一一个不被大家忌惮的人,反而大家都希望郑光可以考取进士,得到更高的地位,然后为大家平定倭患,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不不不,失礼的是我等,是我等没有事先通知平之,贸然来访,让平之麻烦了,还望平之不要在意。”王世贞深深一礼,身后李春芳凌云翼等人也随之行礼。
郑光忙上前扶起王世贞,一个个扶起这些人,苦笑道:“在下何德何能,能得诸位如此厚爱,诸位万不可如此,折煞郑光了!”
王世贞抬起头,很严肃的说道:“不,平之担得,光是在下这一礼,平之就担得,太仓州为倭寇围困日久,城内疲惫,若不是平之带兵来救,太仓州城一旦被倭寇攻破,王氏一族遭殃不说,太仓州城数十万百姓也将惨遭屠戮,那将是尸山血海,平之带兵来救,无异于再造之恩,在下当时也在太仓城内,只是没有见到平之的面,平之就去追击倭寇了,仅仅是一点,在下就是下跪,也难以报答平之之恩。”
一看王世贞说的眼圈子都要红了,眼看着真要下跪了,郑光连忙扶住王世贞,说道:“王兄不可,王兄不可,在下当时身为守备,自然有守土击贼之职责,那是在下该做的,王兄不用专门道谢,真的不用,而且平灭倭寇是在下毕生之理想,家父丧于倭寇之手,从九岁起,在下就誓,一定要当平东南倭寇,无论如何,在下定会回到东南,荡平倭寇!倭寇不除,在下绝不在京城为官!”
一听这话,南直隶的举子们无论年龄大小,都对最年轻的郑光产生了敬意,这年头的誓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是一种信念,一种说出口大家都会相信且期待的信念,说得出做不到,你的信用就会破产,在大明朝这种对信用达到了偏执程度的信仰的大环境之下,你要是信用破产,那是真的会遗臭万年的,所以大家毫不怀疑郑光的誓言。
“这,平之,以平之之文才,若是能被选为庶吉士,当在翰林院观政才是,怎能离开北京,去东南平倭呢?”凌云翼大惊失色,连忙追问道,李春芳王世贞等人也是一脸的大惊失色,倒是徐陟面带讶异之色的看着郑光,似乎在考虑着什么,只是郑光毫不在意,说道:“这是在下很早以前就下的誓言,若在下侥幸取得好成绩,侥幸被选为庶吉士,也定然会向陛下请求,南下平倭,倭寇不平,绝不北上京城!”
说实话,郑光说这话,大家还是有一丝高兴的,郑光之所以可以打败倭寇,靠的是他的一手练兵之术,东南之地的大家都知道郑光从义乌招兵,练了一个月就开上战场对倭寇作战,第一战就收拾了东南巨寇陈东,这份练兵的本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练成的,如果有郑光坐镇东南,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老家被倭寇袭击,家人被倭寇威胁了。
不过,郑光拿自己的前程做赌注,这又叫他们好生羞愧,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却要一个年仅十七,还要几个月才能十八岁的少年去办,还要为此押上自己的前程,毕竟从未有过被选为庶吉士不在翰林院待上几年的先例,这可真的是拿自己的前程去做赌注了,为了东南平倭,郑光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前程,这份气度,怎能不叫他们折服呢?
当晚,大家畅饮开怀,聊天聊得很开心,酒宴之后,王世贞邀请郑光去参加三日之后南直隶会馆举办的文会,据说这是惯例,每一次会试之前,各个省份的举子们都会邀请翰林院里面考取优异成绩的清贵翰林们来为他们做一次文章的评断,被邀请的都是上一科或者上上科成绩优异的庶吉士们,甚至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类的极品,所以他们的评断往往很有参考价值。
即将奔赴考场的举子们会写文章请求这些翰林们来评断,翰林们就自己的经验和这些年的积累来判断这篇文章和举子的水平是否足以考取进士,是三甲还是二甲还是三鼎甲,这都是非常吸引人眼球的,而且这里面还有地域之争,出身本地的翰林肯定会偏帮自己家乡的举子,考前的评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考生的心理,所以这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