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我的中国心 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对这个连载有啥看法,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啊。)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公元493年初冬,广阔的华北平原刚在一个漫长的秋雨连绵季喘了口气,又被一股迅速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把气温迅速降至冰点以下。黄河以北绝大多数河流在这股强烈冷空气的影响下,都封冻了起来。
如果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能乘坐热气球莅临北魏帝国的冀州地区,向下鸟瞰的话,冀州黄褐色的土地就像一匹向远处不断伸展的驼毛地毯,而一条条封冻的河流,在日光的照耀下则闪闪发光,好似点缀缠绕在驼毛地毯上的银色丝带,这一切就像一件大师级别的艺术品,恬静而优雅。
在这件艺术品的醒目位置,一条最大的丝带映入我们眼帘,而以这条丝带为中心还辐射出12条小流苏,一同裹挟缠绕在这一片富饶的黄土地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漳河十二渠。春秋战国时期,魏大夫西门豹破除迷信,在这里“水葬”了用童女祭祀河神的女巫和长老,又带领百姓开挖了12条水渠,引导漳河水灌溉农田,于是漳河变患为利,而冀州地区富甲一方的名号实始于此。
就在漳河南岸,一座巨大的城塞悄然伫立于此,这就是魏晋时代著名的军事要塞邺城,当年曹魏的王城所在地。魏武帝曹操曾经在邺城西城垣上建造了壮观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为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过历史上以讹传讹大大小看了邺城三台的作用,曹操雄霸天下,怎会为了两个女人而兴建铜雀台!?邺城三台的实际作用还是为军事上加强城市防御而建。
不过在现如今的公元5世纪,邺城三台早已毁于连绵的战火,但邺城作为北魏帝国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依然保持着高大巍峨的城墙,和英勇善战的帝国军队。
公元493年的这个冬天,一队北魏帝国中央禁卫军又进驻到了这里,跟随禁卫军来到邺城的正是大魏皇帝拓跋宏。此时的邺城由于皇帝的到来,原本戒备森严的城防又处处增加了卫兵,而位于邺城西边的皇帝行宫,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连一只飞鸟都休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混进大内。
在行宫的一处议事大殿里,皇帝拓跋宏正在和一个中年男子促膝长谈。只见这个男子头戴冠巾,身披乌袍,面容俊朗,目若点星,手摇一柄羽扇,在皇帝拓跋宏面前侃侃而谈,乍一看还以为是孔明再世。此人姓王名肃,字恭懿,琅琊郡临沂人士(山东省临沂市)。
熟悉魏晋史的读者可能对琅琊郡这个地方比较敏感,没错,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发源地。西晋“八王之乱”后,北中国陷入“五胡乱华”的一片混战之中,晋元帝司马睿在琅琊人王导的辅佐下,南渡长江,在建康城(南京市)建立了东晋王朝,延续了司马家又100年的江山。当时坊间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指琅琊王氏家族在东晋一朝的势力几乎和皇族相当的局面。
尽管后来城头变幻大王旗,南朝几易其主,传统的世家大族也受到一定削弱,但琅琊王氏在那个时候依然是南方显赫的名门望族,族人在南朝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而位于建康城秦淮河边的乌衣巷,则是当年那些以王家、谢家为代表的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于魏晋时代乌衣巷贵族生活的盛极而衰,作诗叹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时这个在邺城行宫和拓跋宏侃侃而谈的王肃,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庞大贵族家族的一员,大名鼎鼎的东晋开国丞相王导的后代。那么这个南朝汉人的名门之后又是如何来到邺城,投奔了北魏帝国的呢?
《资治通鉴》记载,王肃的老爸王奂当时是南齐雍州刺史,他手下一个将领刘兴祖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王奂,结果被王奂冤杀于狱中。没想到南齐皇帝萧赜大怒怪罪下来,派兵兴师问罪,最终逼反了王奂。可是王奂如何能与整个国家机器对抗,没有悬念,王奂被手下将领黄瑶起和裴叔业出卖,反叛归于失败,全部家属都被屠杀殆尽,只有王肃一人侥幸逃了出来。
史料的表述还是让人有些疑惑,王奂冤杀个将领,应该不是诛杀家族的罪过,而且皇帝派兵问罪,就是明摆着要逼反王奂,否则派一个文官一纸诏书宣他进京即可,就算王奂不从,先礼后兵,也不失政府胸怀。可萧赜居然连文官都懒得派,就是明摆着要弄死他们一家。
再研究下史料可以发现,南齐皇帝萧赜也死于这一年,而他的太子萧长懋死的更早,于是皇位到底是传于皇太孙萧昭业还是传位于二皇子萧子良就成了许多大臣的押宝对象,而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另一个朝中高官王融就是萧子良的坚定拥趸。我们都知道最终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参见“昏君继续辈出”),而王融因为支持萧子良而死于非命。据此推断,王肃的家族很有可能是参与到了王融卷入的这场皇位之争才被提前屠杀殆尽的啊。
王肃心怀惨遭灭族的深仇大恨来到北魏帝国邺城,见到皇帝拓跋宏,自然不遗余力地和盘托出自己对于国际形势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南齐政治结构、山川地形、军事战略、人口分布、民风民俗、物产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强项弱点,逐条分析,积极向拓跋宏陈述讨伐南齐的策略。当然,王肃作为世家大族的饱学之士,对于汉人政权治理国家的方案,自然也了然于胸,而拓跋宏此时正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汉化改革,而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统一全国,完成霸业。于是王肃的背景和学识,恰恰满足了拓跋宏此时的这两种需求,真是想啥来啥,皇帝拓跋宏如何能不心情激动。
史载孝文帝和王肃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座位往前移,以便听得更加仔细些,有时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从那以后,拓跋宏对于王肃的器重和待遇一天比一天隆厚,和王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久就任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而王肃对于拓跋宏的知遇之恩也大为感动,自比两人的关系就像蜀汉的刘备和孔明,决心为大魏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此时拓跋宏迫在眉睫的行动并不是要王肃领衔南征,马革裹尸,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礼乐,将鲜卑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改变成和汉人的习惯一致,而王肃在这项工作上也尽心尽力为皇帝出谋划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说到的话题过于敏感,拓跋宏都会屏退左右,和王肃单独交换意见。
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装上了王肃这个大马力的“发动机”,必将大大加速,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又将往哪里去呢?我们下次再说。
;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对这个连载有啥看法,还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微信号找我啊。)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公元493年初冬,广阔的华北平原刚在一个漫长的秋雨连绵季喘了口气,又被一股迅速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把气温迅速降至冰点以下。黄河以北绝大多数河流在这股强烈冷空气的影响下,都封冻了起来。
如果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们能乘坐热气球莅临北魏帝国的冀州地区,向下鸟瞰的话,冀州黄褐色的土地就像一匹向远处不断伸展的驼毛地毯,而一条条封冻的河流,在日光的照耀下则闪闪发光,好似点缀缠绕在驼毛地毯上的银色丝带,这一切就像一件大师级别的艺术品,恬静而优雅。
在这件艺术品的醒目位置,一条最大的丝带映入我们眼帘,而以这条丝带为中心还辐射出12条小流苏,一同裹挟缠绕在这一片富饶的黄土地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漳河十二渠。春秋战国时期,魏大夫西门豹破除迷信,在这里“水葬”了用童女祭祀河神的女巫和长老,又带领百姓开挖了12条水渠,引导漳河水灌溉农田,于是漳河变患为利,而冀州地区富甲一方的名号实始于此。
就在漳河南岸,一座巨大的城塞悄然伫立于此,这就是魏晋时代著名的军事要塞邺城,当年曹魏的王城所在地。魏武帝曹操曾经在邺城西城垣上建造了壮观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为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不过历史上以讹传讹大大小看了邺城三台的作用,曹操雄霸天下,怎会为了两个女人而兴建铜雀台!?邺城三台的实际作用还是为军事上加强城市防御而建。
不过在现如今的公元5世纪,邺城三台早已毁于连绵的战火,但邺城作为北魏帝国黄河以北的军事重镇,依然保持着高大巍峨的城墙,和英勇善战的帝国军队。
公元493年的这个冬天,一队北魏帝国中央禁卫军又进驻到了这里,跟随禁卫军来到邺城的正是大魏皇帝拓跋宏。此时的邺城由于皇帝的到来,原本戒备森严的城防又处处增加了卫兵,而位于邺城西边的皇帝行宫,更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连一只飞鸟都休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混进大内。
在行宫的一处议事大殿里,皇帝拓跋宏正在和一个中年男子促膝长谈。只见这个男子头戴冠巾,身披乌袍,面容俊朗,目若点星,手摇一柄羽扇,在皇帝拓跋宏面前侃侃而谈,乍一看还以为是孔明再世。此人姓王名肃,字恭懿,琅琊郡临沂人士(山东省临沂市)。
熟悉魏晋史的读者可能对琅琊郡这个地方比较敏感,没错,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发源地。西晋“八王之乱”后,北中国陷入“五胡乱华”的一片混战之中,晋元帝司马睿在琅琊人王导的辅佐下,南渡长江,在建康城(南京市)建立了东晋王朝,延续了司马家又100年的江山。当时坊间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就是指琅琊王氏家族在东晋一朝的势力几乎和皇族相当的局面。
尽管后来城头变幻大王旗,南朝几易其主,传统的世家大族也受到一定削弱,但琅琊王氏在那个时候依然是南方显赫的名门望族,族人在南朝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而位于建康城秦淮河边的乌衣巷,则是当年那些以王家、谢家为代表的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于魏晋时代乌衣巷贵族生活的盛极而衰,作诗叹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时这个在邺城行宫和拓跋宏侃侃而谈的王肃,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庞大贵族家族的一员,大名鼎鼎的东晋开国丞相王导的后代。那么这个南朝汉人的名门之后又是如何来到邺城,投奔了北魏帝国的呢?
《资治通鉴》记载,王肃的老爸王奂当时是南齐雍州刺史,他手下一个将领刘兴祖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王奂,结果被王奂冤杀于狱中。没想到南齐皇帝萧赜大怒怪罪下来,派兵兴师问罪,最终逼反了王奂。可是王奂如何能与整个国家机器对抗,没有悬念,王奂被手下将领黄瑶起和裴叔业出卖,反叛归于失败,全部家属都被屠杀殆尽,只有王肃一人侥幸逃了出来。
史料的表述还是让人有些疑惑,王奂冤杀个将领,应该不是诛杀家族的罪过,而且皇帝派兵问罪,就是明摆着要逼反王奂,否则派一个文官一纸诏书宣他进京即可,就算王奂不从,先礼后兵,也不失政府胸怀。可萧赜居然连文官都懒得派,就是明摆着要弄死他们一家。
再研究下史料可以发现,南齐皇帝萧赜也死于这一年,而他的太子萧长懋死的更早,于是皇位到底是传于皇太孙萧昭业还是传位于二皇子萧子良就成了许多大臣的押宝对象,而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另一个朝中高官王融就是萧子良的坚定拥趸。我们都知道最终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参见“昏君继续辈出”),而王融因为支持萧子良而死于非命。据此推断,王肃的家族很有可能是参与到了王融卷入的这场皇位之争才被提前屠杀殆尽的啊。
王肃心怀惨遭灭族的深仇大恨来到北魏帝国邺城,见到皇帝拓跋宏,自然不遗余力地和盘托出自己对于国际形势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南齐政治结构、山川地形、军事战略、人口分布、民风民俗、物产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强项弱点,逐条分析,积极向拓跋宏陈述讨伐南齐的策略。当然,王肃作为世家大族的饱学之士,对于汉人政权治理国家的方案,自然也了然于胸,而拓跋宏此时正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汉化改革,而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统一全国,完成霸业。于是王肃的背景和学识,恰恰满足了拓跋宏此时的这两种需求,真是想啥来啥,皇帝拓跋宏如何能不心情激动。
史载孝文帝和王肃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座位往前移,以便听得更加仔细些,有时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从那以后,拓跋宏对于王肃的器重和待遇一天比一天隆厚,和王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久就任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而王肃对于拓跋宏的知遇之恩也大为感动,自比两人的关系就像蜀汉的刘备和孔明,决心为大魏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此时拓跋宏迫在眉睫的行动并不是要王肃领衔南征,马革裹尸,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礼乐,将鲜卑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改变成和汉人的习惯一致,而王肃在这项工作上也尽心尽力为皇帝出谋划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说到的话题过于敏感,拓跋宏都会屏退左右,和王肃单独交换意见。
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装上了王肃这个大马力的“发动机”,必将大大加速,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又将往哪里去呢?我们下次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