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章不得干政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应天作为帝都,朱元璋始终有些不满意,他的理想的都城之地是老家濠州或是古都长安、洛阳、开封建都,当然,大都(北京)也在考虑范围内。然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长安、洛阳两地,久经战火,早已破败不堪,要重修建都,耗费极大,而在濠州,中都的修建耗费极大,大臣们都反对,百姓也有意见,甚至因此而发生起义。不得已停止了修建,至于开封,好是好,城池坚固,在北宋、金、元时期发展很繁荣,遗憾的是不易防守,而且由于地势低,有洪水的威胁。北京是故元之都,元朝新亡,建都于彼,君臣皆以为不吉利。所以他才勉为其难,定下应天为都城。
虽说已经早昭告了天下,但心中对应天仍旧不满意,在他看来应天做为都城,有三处困扰着他,一是中原的局面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这两处倒也罢了,毕竟可以慢慢改变,唯独第三个隐患,让他心中着实不安。
应天就修建宫殿而言,的确比中都,汴梁差了许多,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但军师刘伯温判断此地为“龙头”宝地,对于刘伯温的能耐,朱元璋深信不疑,不得不在此修建新宫,为了修建新皇宫,他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便是这样,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长安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最为理想都城,可眼下天下尚未统一,迁都之事不是小事,需要从长计议,这才是他没有迁都汉中的缘由。
“陛下——?”一个太监看着朱元璋紧皱的眉头放了下来,这才小心翼翼的弓着身子走了上前,叫了声。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随手端起茶几上的茶杯押了一口茶,眼皮抬了一下,道:“何事?”
那太监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战战兢兢的道:“回,回禀陛下,大元帅送上了谍报,相国大人派人送进了宫中!”
“谍报,在哪里?”朱元璋一惊,腾了一下站了起来。
那太监吓了一大跳,更加担心的道:“回禀陛下,在奴才这里?“
“拿过来!”朱元璋喝道。
“是!”那太监急忙送上谍报。
朱元璋没有急着翻开谍报,而是扫了一眼那太监,从鼻腔里冷哼了声,道:“这谍报你从何处得到?“
那太监心头一惊,随即汗流如雨下,颤声道:“奴才今早收拾陛下书房时,恰好看宫中锦衣卫送来谍报,奴才怕陛下忘记看了,才大着胆子给陛下送来——?”
“大着胆子?”朱元璋冷笑了声道:“你果然大胆!来人拖出去!仗责五十!“
“陛下饶命啊,奴才,奴才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那奴才跪倒在地,大声求饶。
朱元璋道:“昔年唐代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最后形成专权,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宦官如此可恶,朕岂能纵容!“说道这儿,朱元璋眉头一皱,眼里射杀出一丝杀气,对着门口的锦衣卫道:“传令下去,今后我大明一朝,有太监干政者,处以斩刑!”
这一句圣旨一下,有洪武一朝,太监都不得过问政事,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直到后来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如狗儿、李兴、郑和、马靖等,开始受到重用。“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虽然宦官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到明英宗时,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朱元璋太监不得干政如一纸空文,明朝的太监形成了独特的局面。这个是朱元璋无法预料的。
^^^^^^^^^^^^^^^不好意思,不是凑字数,这些都不要钱的,说两段小故事!呵呵——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朱元璋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96里,13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14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确实有个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砍头的真实故事。
皇宫中各门匾中的“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没有向上的勾脚。“门”字的这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书写宫殿匾额的“门”时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书写门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到朝中为舍人,常为宫殿公署榜题写匾额,人们以得其书为荣。詹希原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了一点。朱元璋看后便大发雷霆说:“吾方欲集贤,詹希原欲闭门塞朕贤路耶?”遂下令斩之。
对于应天作为帝都,朱元璋始终有些不满意,他的理想的都城之地是老家濠州或是古都长安、洛阳、开封建都,当然,大都(北京)也在考虑范围内。然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长安、洛阳两地,久经战火,早已破败不堪,要重修建都,耗费极大,而在濠州,中都的修建耗费极大,大臣们都反对,百姓也有意见,甚至因此而发生起义。不得已停止了修建,至于开封,好是好,城池坚固,在北宋、金、元时期发展很繁荣,遗憾的是不易防守,而且由于地势低,有洪水的威胁。北京是故元之都,元朝新亡,建都于彼,君臣皆以为不吉利。所以他才勉为其难,定下应天为都城。
虽说已经早昭告了天下,但心中对应天仍旧不满意,在他看来应天做为都城,有三处困扰着他,一是中原的局面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这两处倒也罢了,毕竟可以慢慢改变,唯独第三个隐患,让他心中着实不安。
应天就修建宫殿而言,的确比中都,汴梁差了许多,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但军师刘伯温判断此地为“龙头”宝地,对于刘伯温的能耐,朱元璋深信不疑,不得不在此修建新宫,为了修建新皇宫,他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便是这样,朱元璋认为这破坏了风水,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迁往何处?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长安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最为理想都城,可眼下天下尚未统一,迁都之事不是小事,需要从长计议,这才是他没有迁都汉中的缘由。
“陛下——?”一个太监看着朱元璋紧皱的眉头放了下来,这才小心翼翼的弓着身子走了上前,叫了声。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随手端起茶几上的茶杯押了一口茶,眼皮抬了一下,道:“何事?”
那太监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战战兢兢的道:“回,回禀陛下,大元帅送上了谍报,相国大人派人送进了宫中!”
“谍报,在哪里?”朱元璋一惊,腾了一下站了起来。
那太监吓了一大跳,更加担心的道:“回禀陛下,在奴才这里?“
“拿过来!”朱元璋喝道。
“是!”那太监急忙送上谍报。
朱元璋没有急着翻开谍报,而是扫了一眼那太监,从鼻腔里冷哼了声,道:“这谍报你从何处得到?“
那太监心头一惊,随即汗流如雨下,颤声道:“奴才今早收拾陛下书房时,恰好看宫中锦衣卫送来谍报,奴才怕陛下忘记看了,才大着胆子给陛下送来——?”
“大着胆子?”朱元璋冷笑了声道:“你果然大胆!来人拖出去!仗责五十!“
“陛下饶命啊,奴才,奴才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那奴才跪倒在地,大声求饶。
朱元璋道:“昔年唐代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最后形成专权,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宦官如此可恶,朕岂能纵容!“说道这儿,朱元璋眉头一皱,眼里射杀出一丝杀气,对着门口的锦衣卫道:“传令下去,今后我大明一朝,有太监干政者,处以斩刑!”
这一句圣旨一下,有洪武一朝,太监都不得过问政事,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直到后来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如狗儿、李兴、郑和、马靖等,开始受到重用。“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虽然宦官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还没有达到专权的程度。到明英宗时,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朱元璋太监不得干政如一纸空文,明朝的太监形成了独特的局面。这个是朱元璋无法预料的。
^^^^^^^^^^^^^^^不好意思,不是凑字数,这些都不要钱的,说两段小故事!呵呵——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朱元璋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96里,13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14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确实有个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砍头的真实故事。
皇宫中各门匾中的“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没有向上的勾脚。“门”字的这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书写宫殿匾额的“门”时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书写门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到朝中为舍人,常为宫殿公署榜题写匾额,人们以得其书为荣。詹希原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了一点。朱元璋看后便大发雷霆说:“吾方欲集贤,詹希原欲闭门塞朕贤路耶?”遂下令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