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嘉师作为一个道士出身的人,他对于道教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他并不是入室弟子,所以即使是在这一方面,他更多的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最起码,他作为一个“野路子”的道门存在,并没有跟龙虎山一派的道门正宗的人有着深入的交流。
而在张嘉师的理解当中,道教,佛教或者是儒家的发展一旦得到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控制者的推崇,那么这个教派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
正如同佛教一样,佛教虽然是在“三武一宗灭佛”的行动当中损失惨重,但是佛教并没有在哪怕一次灭佛行动当中完全消亡,相反,佛教即使是在后世都能够发展出一定的规模,就可以知道这些大型宗教的生存能力如何。
……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起源于外国的宗教,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除了在东汉传入之后的一段时间来并不算是一个大型宗教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一个居于道教之上的大型教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贵霜帝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
……
而佛教的第一次崛起时期,可以推算到梁武帝时期。
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第一个“卖身”佛门的中国皇帝。
梁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我们经常吟诵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有许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据史料统计,南梁时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7万人。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监三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亲率道俗两万余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重云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布了他对佛教的皈依,并发誓“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他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天监十八年,梁武帝还于无碍殿正式受菩萨戒,所以历史上他有“皇帝菩萨”一称。
佛教思想对梁武帝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梁武帝的生活甚是节俭,日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50岁后绝房事,远离嫔妃。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平日里,命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入鸟兽之形。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极具浓重的中国特色。
梁武帝晚年对佛教更是尊崇有加,不仅大兴佛事,启建水陆法会、拜忏大法会、盂兰盆会,相传他还亲自编纂了《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宝忏》或《梁皇忏》),一直流传至今。
他把许多精力投入到佛经的研究中,著有《大品般若经注解》、《大涅经讲释》、《净名经义记》等一些佛经注释,并亲自讲经说法。他曾试图出任大僧正一职来主理全国佛教事务,后因僧众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在佛教史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梁武帝曾4次舍身寺院,其臣下4次花巨额金钱将其赎回,这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
梁武帝还以政治的力量介入僧团的修行生活,专门颁布《断酒**》,集众僧于佛前发愿,立誓“永断酒肉”。由于他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
《断酒**》的部分内容如下:
弟子萧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向已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复欲通白一言。阎浮提寿云百二十,至於世间,罕闻其人,迁变零落,亦无宿少。
经言,以一念顷,有六十刹那,生老无常,谢不移时,暂有诸根,俄然衰灭,三途等苦,倏忽便及,欲离地狱,其事甚难,戒德清净,犹惧不免,况於毁犯,安可免乎?
虽复长斋菜食,不勤方便,欲免苦报,亦无是处,何以故尔?
此生虽可不犯众罪,後报业强,现无方便,三途等苦,不能遮止,况复饮酒啖食众生。诸僧尼必信佛语,宜自力励。若云菜食为难。
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应自强,有决定心,菜食何难,菜蔬鱼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秽下食,所以涅经言,受食之时,令作子肉想。如俱非惑,岂须此法?
且置远事,止借近喻。今已能蔬食者,厌恶血腥,其於不能蔬食者,厌恶菜茹,事等如此,宜应自力,回不善惑,以为善惑,就善惑中,重为方便,食菜子想,以如是心,便得决定。
凡不能离鱼肉者,皆云菜蔬冷,令人虚乏,鱼肉温,於人补益,作如是说,皆是倒见,今试复粗言,其事不尔,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
凡如此人,法多患热,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满,则是菜蔬不冷,能有补益。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热,类皆坚强,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鱼为生,类皆多冷,血腥为法,增长百疾,所以食鱼肉者,神明理当昏浊,四体法皆沈重,无论方招後报,有三途苦,即时四大,交有不及,此岂非惑者,因心各有所执,甘鱼肉者,便为温为补,此是倒见,事不可信。
复有一种人,食菜以为冷,便复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与鱼肉,如水与火,食菜才欲得力,复啖鱼肉,鱼肉腥臊,能灭菜力,所以惑者云菜为性冷。凡数解素人,进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鱼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
是诸僧尼,复当知一事。凡食鱼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决定,多有留难,内外众魔,共相娆作,所以行者,思念鱼肉,酒是魔浆,故不待言。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如此等人,法多衰恼。
复有一种人,虽能菜食,恃此十慢,多於诡恚,好生贪求,如是之人,亦坠魔界,多於衰恼。又有一种人,外行似熟,内心粗恶,见人胜己,常怀忿疾,所行不善,皆悉覆相,如是等人,亦行魔界,虽复菜蔬,亦多衰恼。若心力决正,蔬食苦到,如是等人,多为善力所扶,法多堪能,有不直者,宜应思觉,勿以不决定心,期决定人。
诸大德僧尼,有行业已成者,今日已去,善相开导,令未得者,今去皆得,皆若已习行,愿坚志力,若未曾行,愿皆改革。今日相与共为菩提种子,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
但是梁武帝的信佛并没有给他带来善终。
在其执政后期,可以说是因为其利令智昏的举动,逼反了投奔于梁国的前东魏大将侯景,最终造就了“侯景之乱”的悲剧:
公元549年3月,侯景围攻建康。城中久被围困,粮食断绝,饥饿与疾病困扰,人多浮肿气急,横尸满路,能登城抗击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诸王手握重兵,却彼此猜忌,按兵不动。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纵兵洗劫,史称“侯景之乱”。
面对汹涌而来的叛军,糊涂的梁武帝竟派萧正德到前线统帅军队。两军对垒后,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其为皇帝。于是萧正德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可惜他没等美梦成真便被侯景杀死。
侯景攻入建康后,将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娇纵的王公贵族,尽管手下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直到这时,梁武帝才如梦方醒,大骂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孙,可惜悔之已晚。
被围困在台城后,侯景派人监视梁武帝,梁武帝的饮食也被侯景裁减。最终梁武帝口苦索蜜,未得实现,忧愤成疾。五月,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张嘉师作为一个道士出身的人,他对于道教的发展是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他并不是入室弟子,所以即使是在这一方面,他更多的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最起码,他作为一个“野路子”的道门存在,并没有跟龙虎山一派的道门正宗的人有着深入的交流。
而在张嘉师的理解当中,道教,佛教或者是儒家的发展一旦得到了一个国家的最高控制者的推崇,那么这个教派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
正如同佛教一样,佛教虽然是在“三武一宗灭佛”的行动当中损失惨重,但是佛教并没有在哪怕一次灭佛行动当中完全消亡,相反,佛教即使是在后世都能够发展出一定的规模,就可以知道这些大型宗教的生存能力如何。
……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起源于外国的宗教,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除了在东汉传入之后的一段时间来并不算是一个大型宗教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一个居于道教之上的大型教派。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贵霜帝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
……
而佛教的第一次崛起时期,可以推算到梁武帝时期。
梁武帝萧衍可以说是第一个“卖身”佛门的中国皇帝。
梁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我们经常吟诵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有许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据史料统计,南梁时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7万人。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监三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亲率道俗两万余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重云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布了他对佛教的皈依,并发誓“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他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天监十八年,梁武帝还于无碍殿正式受菩萨戒,所以历史上他有“皇帝菩萨”一称。
佛教思想对梁武帝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梁武帝的生活甚是节俭,日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50岁后绝房事,远离嫔妃。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平日里,命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入鸟兽之形。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极具浓重的中国特色。
梁武帝晚年对佛教更是尊崇有加,不仅大兴佛事,启建水陆法会、拜忏大法会、盂兰盆会,相传他还亲自编纂了《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宝忏》或《梁皇忏》),一直流传至今。
他把许多精力投入到佛经的研究中,著有《大品般若经注解》、《大涅经讲释》、《净名经义记》等一些佛经注释,并亲自讲经说法。他曾试图出任大僧正一职来主理全国佛教事务,后因僧众的反对而未能实现。在佛教史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梁武帝曾4次舍身寺院,其臣下4次花巨额金钱将其赎回,这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
梁武帝还以政治的力量介入僧团的修行生活,专门颁布《断酒**》,集众僧于佛前发愿,立誓“永断酒肉”。由于他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
《断酒**》的部分内容如下:
弟子萧衍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官,向已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今重复欲通白一言。阎浮提寿云百二十,至於世间,罕闻其人,迁变零落,亦无宿少。
经言,以一念顷,有六十刹那,生老无常,谢不移时,暂有诸根,俄然衰灭,三途等苦,倏忽便及,欲离地狱,其事甚难,戒德清净,犹惧不免,况於毁犯,安可免乎?
虽复长斋菜食,不勤方便,欲免苦报,亦无是处,何以故尔?
此生虽可不犯众罪,後报业强,现无方便,三途等苦,不能遮止,况复饮酒啖食众生。诸僧尼必信佛语,宜自力励。若云菜食为难。
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应自强,有决定心,菜食何难,菜蔬鱼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秽下食,所以涅经言,受食之时,令作子肉想。如俱非惑,岂须此法?
且置远事,止借近喻。今已能蔬食者,厌恶血腥,其於不能蔬食者,厌恶菜茹,事等如此,宜应自力,回不善惑,以为善惑,就善惑中,重为方便,食菜子想,以如是心,便得决定。
凡不能离鱼肉者,皆云菜蔬冷,令人虚乏,鱼肉温,於人补益,作如是说,皆是倒见,今试复粗言,其事不尔,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
凡如此人,法多患热,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满,则是菜蔬不冷,能有补益。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热,类皆坚强,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鱼为生,类皆多冷,血腥为法,增长百疾,所以食鱼肉者,神明理当昏浊,四体法皆沈重,无论方招後报,有三途苦,即时四大,交有不及,此岂非惑者,因心各有所执,甘鱼肉者,便为温为补,此是倒见,事不可信。
复有一种人,食菜以为冷,便复解素。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与鱼肉,如水与火,食菜才欲得力,复啖鱼肉,鱼肉腥臊,能灭菜力,所以惑者云菜为性冷。凡数解素人,进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鱼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
是诸僧尼,复当知一事。凡食鱼肉,是魔境界,行於魔行,心不决定,多有留难,内外众魔,共相娆作,所以行者,思念鱼肉,酒是魔浆,故不待言。凡食鱼肉嗜饮酒者,善神远离,内无正气,如此等人,法多衰恼。
复有一种人,虽能菜食,恃此十慢,多於诡恚,好生贪求,如是之人,亦坠魔界,多於衰恼。又有一种人,外行似熟,内心粗恶,见人胜己,常怀忿疾,所行不善,皆悉覆相,如是等人,亦行魔界,虽复菜蔬,亦多衰恼。若心力决正,蔬食苦到,如是等人,多为善力所扶,法多堪能,有不直者,宜应思觉,勿以不决定心,期决定人。
诸大德僧尼,有行业已成者,今日已去,善相开导,令未得者,今去皆得,皆若已习行,愿坚志力,若未曾行,愿皆改革。今日相与共为菩提种子,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
但是梁武帝的信佛并没有给他带来善终。
在其执政后期,可以说是因为其利令智昏的举动,逼反了投奔于梁国的前东魏大将侯景,最终造就了“侯景之乱”的悲剧:
公元549年3月,侯景围攻建康。城中久被围困,粮食断绝,饥饿与疾病困扰,人多浮肿气急,横尸满路,能登城抗击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诸王手握重兵,却彼此猜忌,按兵不动。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纵兵洗劫,史称“侯景之乱”。
面对汹涌而来的叛军,糊涂的梁武帝竟派萧正德到前线统帅军队。两军对垒后,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其为皇帝。于是萧正德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可惜他没等美梦成真便被侯景杀死。
侯景攻入建康后,将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娇纵的王公贵族,尽管手下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直到这时,梁武帝才如梦方醒,大骂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孙,可惜悔之已晚。
被围困在台城后,侯景派人监视梁武帝,梁武帝的饮食也被侯景裁减。最终梁武帝口苦索蜜,未得实现,忧愤成疾。五月,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