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秦帝国的战争当中,很多时候都算是以保证后勤充足为主体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当然这一点并非是秦帝国首创,而是在军事史上的一种必须要做到的作战根本。
正所谓皇帝都不差饿兵。
而仓库这种存在,就是保证军事物资的一个重要储存手段。
在眼下的秦帝国,张嘉师对于军队仓库是相对而言比较重视的。
但是很多时候,挖空山体来作为山体仓库,这一种方式并不是张嘉师希望采取的办法。
因为山仓是一种耗资相对较多,而人力需求同样也很庞大的一种仓库建造方式。
但是,山仓在秦帝国甚至是汉帝国时期修筑大型甚至是巨型仓库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着自身的一些利好因素。
比如说在防御方面,山仓很大程度上即使是无法抵御外敌的攻势,只要将山仓的仓门堵死,那么就足够进攻方面的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来重新开启山仓。
而地下仓库同样有着这样的好处,只不过地下仓库对于修筑要求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比起山仓要更高。
所以在眼下人力紧缺的情况下,秦帝国的军粮仓库的新筑方式,张嘉师更多地采取的是房屋样式的仓库修筑方式来在一些重要地区修筑仓库,屯放军械粮秣,以备战时。
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个时期的房屋对于作为一个仓库而言,有着很大的缺陷,其中一旦遇上攻势,这些仓库的防御能力,张嘉师只能够呵呵。
然而解决这种情况的手段不是没有,张嘉师就思考过要不要搞鼓水泥这种玩意来提升房屋的整体结构水平。
………………………………………………分割线…………………………………………
水泥,在后世是一种很常见,甚至是可以说主流的一种建筑材料。
但是水泥可以说是一种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成果: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
这也就是说水泥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其工艺水平严格来说并不算高。
但是在很多时候而言,这个时候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土木原料的建筑方式,相对于水泥建筑而言,有着很大的缺陷。
……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木建筑的一些缺陷:木材的寿命不象砖石那样恒久;怕火,易遭火灾。
木材越来越少华夏先民们更喜欢: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布局向平面方向发展,以单层建筑为主;对建筑的坚固程度采取相对的态度,并不要求千年不朽,还希望建筑易于改造。
木结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了许多。
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若是论时间的话,那么即使是木工建筑,都无法与水泥建筑相比。
……
张嘉师想要制作出来的是钢筋混凝土,但是对于生铁的硬度不太抱有希望的他,在打算尝试进行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制作测试。
若是这种以生铁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真的不堪大用,那么他更多地只能够制作出相对简陋的混凝土建筑。
混凝土据说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当然这个是一种与现代混凝土有着很大区别的存在:
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
工作人员说,原始先民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但是张嘉师想要的是那种比较原始,但是制作难度基本上没有的用石灰与黏土制作而成的水泥。
张嘉师不是没有想过制作“罗马水泥”以及“波特兰水泥”,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罗马水泥需要加入火山灰,这就让张嘉师表示呵呵哒。
而“波特兰水泥”虽然相对而言更为方便,但是从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历史来看,这种水泥在秦帝国的生产环境下,事实上较难大量生产:
1756年,英国海峡群岛上的一座灯塔,突然失火烧毁了。这真要命,要知道这可是英吉利海峡南端最重要的灯塔,没有了它,要影响无数船只的航行。英国政府命令工程师史密顿用最快的速度重建这座灯塔。
史密顿立即通知将石灰石运往灯塔所在的小岛,以便烧成石灰后将岛上产的石头黏合起来重砌灯塔。由于史密顿多次完成过类似的工程,对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充满信心。
两星期后,石灰石运到了,史密顿兴冲冲地赶到卸料码头。当他见到这些越山跨海送来的石灰石时,不由失声惊叫起来:“真倒霉,这石头怎么是带有黑色的?它混有太多的土质,用这种次品原料建造高标准的灯塔,不是开玩笑吗?”可是,时间已不允许他再调运优质石灰石了,史密顿只好将就着用这些劣质原料进行烧制。
不料,史密顿却因祸得福。用这批石灰石烧出来的石灰,性能居然好得出奇,将石块黏结得从来没有过的结实。当监工官员将这出人意料的结果通知史密顿时,他惊喜得跳了起来。随即他又冷静下来,“这石灰中有名堂,要查一查。”史密顿马上对这些石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这些石灰的确不纯,其中竟含有多达约20%的黏土。
“看来,正是这些被视为杂质的黏土起了好的作用。”史密顿后来就有意识地把黏土同石灰石适当地配合加以煅烧,这种石灰性能果然理想。史密顿高高兴兴地对人讲了他的经验。
史密顿的做法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人们仿效此法去煅烧也都获得了成功。1820年前后,俄国建筑师契利耶夫在莫斯科地区从事建筑施工时,就用这种方法烧石灰,造了好些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用它来修复克里姆林宫的墙垣。
“能不能使它的性能更好一些呢?”一位名叫亚斯普丁的英国工匠企图对史密顿的发明进行改进。他联想到古罗马人为增强石灰的黏结力,曾在石灰中加入火山灰的做法,因而产生了新的想法:火山灰是岩石高温熔烧后的产物,那么,把陶器、砖瓦的屑片磨成细粉,是不是也跟火山灰差不多呢?
亚斯普丁试了一下,效果果然不错。后来他又由此想到,煤高温燃烧后的煤渣、炼铁高炉里流出的经高温冶炼的矿渣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经试验也证实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1824年,亚斯普丁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石灰、黏土、矿渣等各种原料之间的比例以及生产这种混合料的方法。亚斯普丁为他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用这项专利生产出来的便是今天被我们称为“水泥”的建筑材料。由于亚斯普丁的水泥在硬结后的颜色和强度,都和当时英国波特兰岛上所产的石材差不多,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波特兰水泥”。
“波特兰水泥”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建造了穿越泰晤士河河底的隧道。尔后,它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开来,法国和德国分别在1840年和1855年建设了水泥制造厂。现在,水泥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了。
所以相对而言,基本上只是需要黏土与石灰制作出来的水泥,就是张嘉师自己认为更加能够制作出来的存在。
在秦帝国的战争当中,很多时候都算是以保证后勤充足为主体才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当然这一点并非是秦帝国首创,而是在军事史上的一种必须要做到的作战根本。
正所谓皇帝都不差饿兵。
而仓库这种存在,就是保证军事物资的一个重要储存手段。
在眼下的秦帝国,张嘉师对于军队仓库是相对而言比较重视的。
但是很多时候,挖空山体来作为山体仓库,这一种方式并不是张嘉师希望采取的办法。
因为山仓是一种耗资相对较多,而人力需求同样也很庞大的一种仓库建造方式。
但是,山仓在秦帝国甚至是汉帝国时期修筑大型甚至是巨型仓库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有着自身的一些利好因素。
比如说在防御方面,山仓很大程度上即使是无法抵御外敌的攻势,只要将山仓的仓门堵死,那么就足够进攻方面的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来重新开启山仓。
而地下仓库同样有着这样的好处,只不过地下仓库对于修筑要求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是比起山仓要更高。
所以在眼下人力紧缺的情况下,秦帝国的军粮仓库的新筑方式,张嘉师更多地采取的是房屋样式的仓库修筑方式来在一些重要地区修筑仓库,屯放军械粮秣,以备战时。
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个时期的房屋对于作为一个仓库而言,有着很大的缺陷,其中一旦遇上攻势,这些仓库的防御能力,张嘉师只能够呵呵。
然而解决这种情况的手段不是没有,张嘉师就思考过要不要搞鼓水泥这种玩意来提升房屋的整体结构水平。
………………………………………………分割线…………………………………………
水泥,在后世是一种很常见,甚至是可以说主流的一种建筑材料。
但是水泥可以说是一种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成果: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
这也就是说水泥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是其工艺水平严格来说并不算高。
但是在很多时候而言,这个时候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土木原料的建筑方式,相对于水泥建筑而言,有着很大的缺陷。
……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中国古代木建筑的一些缺陷:木材的寿命不象砖石那样恒久;怕火,易遭火灾。
木材越来越少华夏先民们更喜欢: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布局向平面方向发展,以单层建筑为主;对建筑的坚固程度采取相对的态度,并不要求千年不朽,还希望建筑易于改造。
木结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头建筑优越了许多。
但是在很多方面而言,若是论时间的话,那么即使是木工建筑,都无法与水泥建筑相比。
……
张嘉师想要制作出来的是钢筋混凝土,但是对于生铁的硬度不太抱有希望的他,在打算尝试进行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制作测试。
若是这种以生铁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真的不堪大用,那么他更多地只能够制作出相对简陋的混凝土建筑。
混凝土据说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当然这个是一种与现代混凝土有着很大区别的存在:
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
工作人员说,原始先民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但是张嘉师想要的是那种比较原始,但是制作难度基本上没有的用石灰与黏土制作而成的水泥。
张嘉师不是没有想过制作“罗马水泥”以及“波特兰水泥”,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罗马水泥需要加入火山灰,这就让张嘉师表示呵呵哒。
而“波特兰水泥”虽然相对而言更为方便,但是从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历史来看,这种水泥在秦帝国的生产环境下,事实上较难大量生产:
1756年,英国海峡群岛上的一座灯塔,突然失火烧毁了。这真要命,要知道这可是英吉利海峡南端最重要的灯塔,没有了它,要影响无数船只的航行。英国政府命令工程师史密顿用最快的速度重建这座灯塔。
史密顿立即通知将石灰石运往灯塔所在的小岛,以便烧成石灰后将岛上产的石头黏合起来重砌灯塔。由于史密顿多次完成过类似的工程,对如期完成重建任务充满信心。
两星期后,石灰石运到了,史密顿兴冲冲地赶到卸料码头。当他见到这些越山跨海送来的石灰石时,不由失声惊叫起来:“真倒霉,这石头怎么是带有黑色的?它混有太多的土质,用这种次品原料建造高标准的灯塔,不是开玩笑吗?”可是,时间已不允许他再调运优质石灰石了,史密顿只好将就着用这些劣质原料进行烧制。
不料,史密顿却因祸得福。用这批石灰石烧出来的石灰,性能居然好得出奇,将石块黏结得从来没有过的结实。当监工官员将这出人意料的结果通知史密顿时,他惊喜得跳了起来。随即他又冷静下来,“这石灰中有名堂,要查一查。”史密顿马上对这些石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这些石灰的确不纯,其中竟含有多达约20%的黏土。
“看来,正是这些被视为杂质的黏土起了好的作用。”史密顿后来就有意识地把黏土同石灰石适当地配合加以煅烧,这种石灰性能果然理想。史密顿高高兴兴地对人讲了他的经验。
史密顿的做法很快传遍欧洲各国,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人们仿效此法去煅烧也都获得了成功。1820年前后,俄国建筑师契利耶夫在莫斯科地区从事建筑施工时,就用这种方法烧石灰,造了好些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用它来修复克里姆林宫的墙垣。
“能不能使它的性能更好一些呢?”一位名叫亚斯普丁的英国工匠企图对史密顿的发明进行改进。他联想到古罗马人为增强石灰的黏结力,曾在石灰中加入火山灰的做法,因而产生了新的想法:火山灰是岩石高温熔烧后的产物,那么,把陶器、砖瓦的屑片磨成细粉,是不是也跟火山灰差不多呢?
亚斯普丁试了一下,效果果然不错。后来他又由此想到,煤高温燃烧后的煤渣、炼铁高炉里流出的经高温冶炼的矿渣可能也有类似的功能,经试验也证实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1824年,亚斯普丁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石灰、黏土、矿渣等各种原料之间的比例以及生产这种混合料的方法。亚斯普丁为他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用这项专利生产出来的便是今天被我们称为“水泥”的建筑材料。由于亚斯普丁的水泥在硬结后的颜色和强度,都和当时英国波特兰岛上所产的石材差不多,所以人们就称它为“波特兰水泥”。
“波特兰水泥”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建造了穿越泰晤士河河底的隧道。尔后,它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开来,法国和德国分别在1840年和1855年建设了水泥制造厂。现在,水泥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了。
所以相对而言,基本上只是需要黏土与石灰制作出来的水泥,就是张嘉师自己认为更加能够制作出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