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人丁单薄”的张家(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穿越之前,张嘉师只知道他是一个被遗弃在道观门口的孤儿,从小就由他师傅抚养长大。
所以对于家族或者是家庭这两个概念,他并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解或者是体验。
对于他而言,他的几个师兄跟对他如同亲生的师傅,就是他的家人,但是有些情况并不是“不完整”的“家庭”就能够弥补的。
所以在穿越之后,张嘉师才逐渐体会到家庭到底是怎么一个概念。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当中,张嘉师算是有了几个孩子以及不少妻妾的“成功人士”,并且他知道了家庭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但是毫无疑问的,他的一些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嬴在亲政之后做铺垫,而非是完完全全的为了嬴姓赵氏这个秦帝国的宗室体系。
在嬴加冕为王的那一天,张嘉师以及陈平等人设计伏杀嬴子婴为首的反对派宗室之后,严格来说,张嘉师一脉的新宗室势力事实上已经与固有的嬴姓赵氏宗室基本上分道扬镳。
也许有部分远支的嬴姓赵氏宗室一脉可以看清楚形势而为新生的大秦帝国效力。
对于这些有理性的宗室,张嘉师自然是不会排除他们融入到新的体系当中。
但是对于不识相的人,张嘉师会看情况来对待他们。
若是这些人就这样跟张嘉师的势力冷战而没有其他行动,张嘉师自己都会当他们不存在。
但是若是这些人做出过激的行为,张嘉师就不会吝啬自己手中的屠刀。
尤其是眼下这么一个节骨眼上,若是这些人真的不死心,张嘉师会直接将他们送入地狱。
只不过,这也可以说是张嘉师缺乏家族势力对原有宗室体系制衡的一个无奈表现。
……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
语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宋?曾巩《徐孺子祠堂记》:“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死而不避。”
清?吴伟业《毛子晋斋中读》诗:“龚生夭天年,翟公湛家族。”
家族又有指代家庭的意思:
《三国志平话》卷上:“玄德又言:‘我妻儿必为吕布所杀,可以写书见吕布,可保家族。’”
鲁迅《书信集?致沉雁冰》:“先曾决赴日本,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上海还要烦忙,如何休养。”
我国古代,把始祖庙叫做“祖”,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叫做“宗祠”。我国历朝历代以及至今之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享有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被称为“宗子”,他的弟兄们则被称为“别子”、“支子”或“庶子”,仍属于原有的家族,到曾孙的后代,已满五代,古时奉行“五世而迁”,这时就要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庙。
奉祀支子的庙叫做祖庙,标志这一分支的始祖;支子的后代子孙另立宗庙,以标志这一分支从哪里来,那么这同祖庙的一支就称做“一族”。综上所述,所谓家族,就是奉祀同一宗庙的家族分支,是以宗庙为中心聚集起来的人群,它是以血统为标准划分的。
……
而五姓七望可以说是家族势力的一个历史重要体现。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在张嘉师麾下势力当中,事实上已经有着陇西李氏以及太原王氏的两个家族的效力。
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和这一文化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陇西李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逐渐转变为一项文化产业。
“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和族群凝聚。陇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
而同样是出身于秦国军事世家的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实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朝先祖。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
圣历二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
虽然在眼下,张嘉师麾下的王离以及李信两支军官团在某个意义上距离千年世家的势力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张嘉师自己都清楚一点,那就是假如自己不对这个情况进行掣肘,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以及陇西李氏发展成“五姓七望”可能性相当大。
只不过对于张嘉师而言,眼下并不是解决这种苗头的最好时机,因为他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匈奴人的入侵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在穿越之前,张嘉师只知道他是一个被遗弃在道观门口的孤儿,从小就由他师傅抚养长大。
所以对于家族或者是家庭这两个概念,他并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解或者是体验。
对于他而言,他的几个师兄跟对他如同亲生的师傅,就是他的家人,但是有些情况并不是“不完整”的“家庭”就能够弥补的。
所以在穿越之后,张嘉师才逐渐体会到家庭到底是怎么一个概念。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当中,张嘉师算是有了几个孩子以及不少妻妾的“成功人士”,并且他知道了家庭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但是毫无疑问的,他的一些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嬴在亲政之后做铺垫,而非是完完全全的为了嬴姓赵氏这个秦帝国的宗室体系。
在嬴加冕为王的那一天,张嘉师以及陈平等人设计伏杀嬴子婴为首的反对派宗室之后,严格来说,张嘉师一脉的新宗室势力事实上已经与固有的嬴姓赵氏宗室基本上分道扬镳。
也许有部分远支的嬴姓赵氏宗室一脉可以看清楚形势而为新生的大秦帝国效力。
对于这些有理性的宗室,张嘉师自然是不会排除他们融入到新的体系当中。
但是对于不识相的人,张嘉师会看情况来对待他们。
若是这些人就这样跟张嘉师的势力冷战而没有其他行动,张嘉师自己都会当他们不存在。
但是若是这些人做出过激的行为,张嘉师就不会吝啬自己手中的屠刀。
尤其是眼下这么一个节骨眼上,若是这些人真的不死心,张嘉师会直接将他们送入地狱。
只不过,这也可以说是张嘉师缺乏家族势力对原有宗室体系制衡的一个无奈表现。
……
家族,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一个社会群体,通常有几代人。
语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宋?曾巩《徐孺子祠堂记》:“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死而不避。”
清?吴伟业《毛子晋斋中读》诗:“龚生夭天年,翟公湛家族。”
家族又有指代家庭的意思:
《三国志平话》卷上:“玄德又言:‘我妻儿必为吕布所杀,可以写书见吕布,可保家族。’”
鲁迅《书信集?致沉雁冰》:“先曾决赴日本,昨忽想及,独往大家不放心,如携家族同去,则一履彼国,我即化为翻译,比在上海还要烦忙,如何休养。”
我国古代,把始祖庙叫做“祖”,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叫做“宗祠”。我国历朝历代以及至今之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享有建立、奉祀历代宗庙的特权,被称为“宗子”,他的弟兄们则被称为“别子”、“支子”或“庶子”,仍属于原有的家族,到曾孙的后代,已满五代,古时奉行“五世而迁”,这时就要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一个家族的分支,另建祖庙。
奉祀支子的庙叫做祖庙,标志这一分支的始祖;支子的后代子孙另立宗庙,以标志这一分支从哪里来,那么这同祖庙的一支就称做“一族”。综上所述,所谓家族,就是奉祀同一宗庙的家族分支,是以宗庙为中心聚集起来的人群,它是以血统为标准划分的。
……
而五姓七望可以说是家族势力的一个历史重要体现。
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在张嘉师麾下势力当中,事实上已经有着陇西李氏以及太原王氏的两个家族的效力。
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和这一文化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陇西李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逐渐转变为一项文化产业。
“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和族群凝聚。陇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
而同样是出身于秦国军事世家的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实为部落联盟首领),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为周朝先祖。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为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
圣历二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
虽然在眼下,张嘉师麾下的王离以及李信两支军官团在某个意义上距离千年世家的势力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张嘉师自己都清楚一点,那就是假如自己不对这个情况进行掣肘,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以及陇西李氏发展成“五姓七望”可能性相当大。
只不过对于张嘉师而言,眼下并不是解决这种苗头的最好时机,因为他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匈奴人的入侵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