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小说网 > 定秦曲 > 第一三一章

第一三一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匈奴在某个意义上,算得上是第一个真正对汉民族有着根本威胁性的游牧民族。

    而比较讽刺的是,匈奴人在后世的很多资料当中,都有着作为“夏朝”遗民的称呼。换句话说,汉民族跟匈奴人的多次大战,其指挥官在很多方面而言,跟民族英雄真的不搭边了。

    因为这本身就是华夏民族与匈奴人之间的一次次内部碰撞。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东胡这个有渔猎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游牧文化的民族,正好算得上是一个对于华夏民族而言,真正的外族。

    而在华夏民族的历史发展当中,很多时候就是对外扩张的历史进程。

    而比较明确的对外扩张之旅,亦或者是有着真正的文字记录,而非仅仅凭借传说的对外扩张,则是从商朝开始。

    而就在这个时候,华夏民族就正式需要面对四个外敌的存在。

    其中这四个外敌,分别就是东夷,南蛮,西戎以及北狄。

    而这种观念主要出自《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

    东夷,是中国****时期,中原人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最先在夏商朝期称为“夷”,不带有外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东夷又称夷方,不同时期指不同群体,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朝时的特指山东胶东和胶西外族,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民族的泛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不是特定的一个民族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到了周朝,肃慎也被归入东夷的范围。再往后,日本和朝鲜也被归入东夷。东夷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对生活在东方的不同民族的统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种族、传统和起源。

    早期东夷中有许多部族属于华夏族群。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大或者人字,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而先秦时期的东夷,据后世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商与东夷发生过多起战争,殷商多次征讨东夷使得元气大伤,最终被周趁机攻灭,周也与东夷频繁战争。

    夏朝有没有与东夷交战的记录,在后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有一种说法是,夏朝的领土与东夷并不接壤。

    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骨刻文中已经发现了类似人背弓形的“夷”字,“从大从弓”有了原始依据。

    夷的族称,今所见为当时确证的,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古籍记载则夏代的东方已有众多夷人的方国部落。

    《后汉书?东夷传》说:“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这九种夷都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夏朝与东方诸夷关系的记载。实际上,“九”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种。《竹书纪年》所载,夏代还有淮夷、蓝夷;《尚书?禹贡》记载两河之间的冀州有鸟夷;青州在泰山以东至海有夷、莱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与淮海之间扬州也有鸟夷(一作岛夷)。《禹贡》成书于战国,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称。

    甲骨卜辞对于商朝东方与东南方的夷人,写作人方和尸方。前者像人侧立之形,释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与夏人危坐不同,释为“尸方”。

    后世甲骨文学界认为作为族称,两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人方”指商东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带和山东半岛靠海一带;有的学者认为人方与尸方是同一称谓的不同写法,都是指商东方与东南方的诸夷。郭沫若先生说:“尸方当即东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则殷代之尸方乃合山东之岛夷与淮夷而言。”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在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不同时期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两三个世纪观念上的变化,造成了现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难。学术界对西周时期东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有着不同的看法。

    据后世《西周金文所见东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较表》统计,西周早期仅见有“东夷”,周公、成王东征的对象金文中记载都概称为东夷,而《史记?周本纪》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

    周公,成王东征虽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东省境,此为东夷起源的地区,也是夏、商时东方诸夷的核心地区。金文为当时实录,西周早叶以东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今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到西周中叶淮夷在淮河地区兴起,成为东夷中势力最强的一支。据上引张懋的《比较表》第二栏,西周中期金文只见有淮夷,反而不见东夷的记录。说明成康以后,周王朝与东方诸夷的关系,主要对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称东方诸夷部落与方国了。文献记载多为后世追叙,关于周公、成王东征的记载,盖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观念,反以淮夷概称东夷了。

    到了西周晚叶,夷王时期《禹鼎》复见淮夷与东夷并举,而淮夷居前;厉王时器《钟》又有南夷与东夷并见,而南夷居前。周晚叶的南淮夷、东夷各指哪些地区的部落与方国,可在东夷与西周的关系中去辨析。总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东夷的军事活动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区,然而其分布范围,都没有超出海岱与淮河流域。

    而关于东夷的相应记载,则是引起了一个人的平反,这个人就是千古著名的纣王。

    后世的某个伟人认为:“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而除了这个伟人之外,还有不少人质疑纣王的相关记载,即使是古代,也出现这样的人:

    这些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在现存的典籍记载中,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一点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贡。

    针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的现象,子贡一针见血地指出: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作为孔门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鲁卫”,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感觉,一语道破了“千年积毁”现象的本质:“天下之恶皆归焉”,所有的曾经见过的罪恶和所有的人们能想象到的罪恶,都“归”于帝辛的头上。所以“君子恶居下流”,千万别当失败者,其结果是极其可悲的。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都极可怜,但象帝辛这样被肆意抹黑的却绝无仅有。

    宋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帝辛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实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帝辛的罪,桀受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

    翻开《尚书》、《史记》等,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

    南蛮的称谓来源在后世有一种观点: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人把长江以南各部统称为“越”。“南蛮”即是指江浙沪、广东、广西一带。江浙沪一带是“吴越”,福建一带是“闽越”,广东一带是“南越”,广西一带是“骆越”。骆越是现在壮、侗、京等现今广西及越南各族的祖先。

    当两个文明交流的时候,总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是另一个文明没有的。于是必须新造一个字、词来代指这个事物,在古代的中原文化也是如此。在新造字、词中,最简单的、最常用的就是音译。比如:古代有“”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一种稻类植物”。其实,这个读音在壮语中的意思就是:“大米”,这和汉语的解释完全一致。

    同理,壮语中的“村庄”读音正是和“蛮”相近。所以,“南蛮”的正解应该是:“南方的部落(村庄)”。另外,在秦以后,“骆越”一词就极少用,取代的是“南蛮”。然而其他各越却无取代之词。由此可见,“蛮”正是壮语言的音译。

    而除了以上的观点之外,有一种说法认为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微、越。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南蛮的历史关系。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后世一些地方,往往将南蛮作为骂人用语,但是历史上的南蛮更多是区域指代,而非用来嘴炮的:

    南蛮在古时候只是指南方的民族和他们居住的地方。中原汉人在秦代之前叫华族(或华夏族),华族之外的民族按分布方位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南蛮就是对长江以南各民族的统称,不仅是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曾有蛮族居住。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是由古蛮族演变而来的。可见“南蛮”在古时候根本就不是骂人的话,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谁谁谁是苗人、谁谁谁是瑶人一样,不存在贬义。

    古时候的四方异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到现在只有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这是为什么呢?

    根子要追到被称为儒家正统的孟子身上。因为他曾经讥讽楚国人许行是“南蛮舌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在孟子时代南蛮不是骂人话,因为楚国就是南蛮,倒是“舌”有讥讽的意思,说他讲话像鸟叫,就是伯劳鸟。

    但时间久了以后它累及到“南蛮”也被当成是讥讽南方人的词儿了。

    而在某个意义上,南蛮若是说作为一个名词的存在,理应与百越是区分开来。

    而先秦时期的南蛮描述,事实上是将百越聚居之地到巴蜀这一片区域的民族,都笼统概括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