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索秋雨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已经睡下了,听窗外秋雨依然淅淅沥沥,忽然就想起这四个字来,辗转不眠,遂穿衣起来,写下这个题目。
所谓萧索着,非秋雨之过也,实在是人生中的一种况味,心绪中一种茫然的凄凉哀叹。况味是一种理念,而哀叹是一种情感,理念一旦与情感相互融合,即刻就能够产生出一种可以启迪灵魂的东西,写文章的人把她叫做灵感,参禅修道的人把她叫做顿悟。而我却由于这样淅淅沥沥的雨夜,由于这样枯寂的静思,当然还有在手中曾经翻过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书,我的思绪便不无来由的越过阑珊着灯火却很有几分模糊的城市轮廓,在这样雨夜的雨帘中开始仅仅属于自己感受和体味的一种漂游,这种漂游是很具有个人独特的感受特征。于是,便有了“萧索秋雨”这种影像。
凭窗望去,雨夜里细细瘦瘦的田埂上,反射着城市慵慵散散的灯光;更远处的山影相当沉稳地端坐于斯,仿佛一个睿智的老者,丝毫不为身边的匆匆过客或者浮光掠影所动;山脚下,一条新修建的环城公路流淌着一路的灯光,又像是山的裙裾;路灯的光又投射在一条窄窄的河水上,河水便有了波光粼粼,很有生气的样子。如果可以把这些描摹下来,一定就是一幅虽然忧伤却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当然,不能少了河堤两岸的垂垂杨柳,尽管在这样的季节,浑身的绿叶已将落完,但其纤细的枝条在微微的拂动中,更加可以撩拨的人心绪不宁。
也许,这是一幅当代田园意象和境界的图画,很有些写实的味道。和那些已经感动了我们成百数千年的古旧的田园风光比较起来,和那种牵牛而归或者骑在牛背上吹着一只短笛、或者用羊鞭赶起满山炊烟的古色古香的田园画比起来,这样的画面未免逊色太多;但是,这样的愁绪却还是一样的从容,这样的景致还是一样的幽深,这样的背景还是一样的可以参差出让人心发颤的种种不同感受,并且因了个人生活的经历,这样的感受更加融合加深了对生活或者生命的反刍。
我是真正从家乡黄土高原瘦瘦的田埂上一步一步蹒跚着走进这样一个不大不小不伦不类的城市中的,现在蜗居于城市的一隅,和许多小时候的玩伴们甚至同龄人比较起来,真的可以有那么一点点的沾沾自喜。但是,我却深知即就是我明天走到天涯,我的血脉里依然会流动着一种萧索的乡愁,如一根脐带,深深地植入我的生命里。这是意味深长的感受,是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一眼就可以被别人从身影上读出来的,于是,在我们这些人的身上“萧索”就成为一种具象表现,使得我们仿佛终其一生也不能走出“乡下人”这种色彩很浓厚的被揶揄中。其实,我们却是常常在用这种理念来调动心中的怀想,温暖或者感动我们渐渐有些麻木冷漠的神经,我们常常在憨厚、蹩脚甚至词不达意相互矛盾的叙述中,以求获得一种启迪、一种来自远方的熟悉的有着家乡土炕味道的情感抚慰,并且,我们是在这种反复的情感抚慰中想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更感情一些地体验现代文明城市的感受、欲求试足般小心翼翼地渴望着可以与身处现代文明的城市人之间进行一种平等直接的对话。前两天读书痴君的帖子,他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化和知识其实是两个概念,文化是一个人六岁(?)以前因环境和家庭形成的个人的本质即人品,而知识是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谋生手段即技术。我觉得很有道理,我想我们就是在用我们的文化在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人的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
我们并不奢求更多,因为我们更加深知在我们远离故土的一刹那,在我们朝圣般满怀虔诚的走向城市的同时,所有的退路在我们身后已经永远地关闭。我们知道,我们的前方不会全部是鲜花与杜鹃。
话说得有点远了。回过头来看,我所理解的“萧索”之外还有一个经常困扰着我们的意象,那就是很多人用来表现离愁或者幽怨甚至愤懑的“秋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在中国历代文化的沉积中随手捞去,保管可以有很多这样催人泪下的意境,这些凄凄惨惨戚戚切切的描写,一直不停的反复感动着我们。爱情的失意、事业的挫折、生活的磨难、命运的坎坷,似乎都可以在淅沥的秋雨中得到寄托,而秋雨也仿佛可以承载起无边无际的种种人生况味,一旦入诗入画,更是一种特别凄凉体会的回声与感悟,不仅仅李清照等巾帼红袖用以寄托情思,很多须眉才子乃至放浪形骸的著名作家词人诗匠,都借秋雨书写过汗牛充栋的别绪离情篇章。“萧索秋雨”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萧索”是形象“秋雨”是心声;“萧索”是虚设“秋雨”是实物。两者放在一起,则为我们提供具有很多特异内涵并且可以咀嚼的文化氛围。
秋雨无过,只因为萧索的人生才负载起如许的蕴藏。而居于现代城市中,牧童短笛的身影早已经从我们眼中消失,但是,季节常在,岁月雷同,谁又可以保证不会从前人文字的累积中翻检出可以勾引出自己更多感慨的一页呢?
萧索秋雨,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一个“乡下人”的血脉里流淌且呻吟出一派哀感凄凉的韵味。
或者,是我之过。
已经睡下了,听窗外秋雨依然淅淅沥沥,忽然就想起这四个字来,辗转不眠,遂穿衣起来,写下这个题目。
所谓萧索着,非秋雨之过也,实在是人生中的一种况味,心绪中一种茫然的凄凉哀叹。况味是一种理念,而哀叹是一种情感,理念一旦与情感相互融合,即刻就能够产生出一种可以启迪灵魂的东西,写文章的人把她叫做灵感,参禅修道的人把她叫做顿悟。而我却由于这样淅淅沥沥的雨夜,由于这样枯寂的静思,当然还有在手中曾经翻过的许多让我感动的书,我的思绪便不无来由的越过阑珊着灯火却很有几分模糊的城市轮廓,在这样雨夜的雨帘中开始仅仅属于自己感受和体味的一种漂游,这种漂游是很具有个人独特的感受特征。于是,便有了“萧索秋雨”这种影像。
凭窗望去,雨夜里细细瘦瘦的田埂上,反射着城市慵慵散散的灯光;更远处的山影相当沉稳地端坐于斯,仿佛一个睿智的老者,丝毫不为身边的匆匆过客或者浮光掠影所动;山脚下,一条新修建的环城公路流淌着一路的灯光,又像是山的裙裾;路灯的光又投射在一条窄窄的河水上,河水便有了波光粼粼,很有生气的样子。如果可以把这些描摹下来,一定就是一幅虽然忧伤却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当然,不能少了河堤两岸的垂垂杨柳,尽管在这样的季节,浑身的绿叶已将落完,但其纤细的枝条在微微的拂动中,更加可以撩拨的人心绪不宁。
也许,这是一幅当代田园意象和境界的图画,很有些写实的味道。和那些已经感动了我们成百数千年的古旧的田园风光比较起来,和那种牵牛而归或者骑在牛背上吹着一只短笛、或者用羊鞭赶起满山炊烟的古色古香的田园画比起来,这样的画面未免逊色太多;但是,这样的愁绪却还是一样的从容,这样的景致还是一样的幽深,这样的背景还是一样的可以参差出让人心发颤的种种不同感受,并且因了个人生活的经历,这样的感受更加融合加深了对生活或者生命的反刍。
我是真正从家乡黄土高原瘦瘦的田埂上一步一步蹒跚着走进这样一个不大不小不伦不类的城市中的,现在蜗居于城市的一隅,和许多小时候的玩伴们甚至同龄人比较起来,真的可以有那么一点点的沾沾自喜。但是,我却深知即就是我明天走到天涯,我的血脉里依然会流动着一种萧索的乡愁,如一根脐带,深深地植入我的生命里。这是意味深长的感受,是许许多多像我这样的农家子弟一眼就可以被别人从身影上读出来的,于是,在我们这些人的身上“萧索”就成为一种具象表现,使得我们仿佛终其一生也不能走出“乡下人”这种色彩很浓厚的被揶揄中。其实,我们却是常常在用这种理念来调动心中的怀想,温暖或者感动我们渐渐有些麻木冷漠的神经,我们常常在憨厚、蹩脚甚至词不达意相互矛盾的叙述中,以求获得一种启迪、一种来自远方的熟悉的有着家乡土炕味道的情感抚慰,并且,我们是在这种反复的情感抚慰中想更深刻一些、更理性一些、更感情一些地体验现代文明城市的感受、欲求试足般小心翼翼地渴望着可以与身处现代文明的城市人之间进行一种平等直接的对话。前两天读书痴君的帖子,他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化和知识其实是两个概念,文化是一个人六岁(?)以前因环境和家庭形成的个人的本质即人品,而知识是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谋生手段即技术。我觉得很有道理,我想我们就是在用我们的文化在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人的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
我们并不奢求更多,因为我们更加深知在我们远离故土的一刹那,在我们朝圣般满怀虔诚的走向城市的同时,所有的退路在我们身后已经永远地关闭。我们知道,我们的前方不会全部是鲜花与杜鹃。
话说得有点远了。回过头来看,我所理解的“萧索”之外还有一个经常困扰着我们的意象,那就是很多人用来表现离愁或者幽怨甚至愤懑的“秋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在中国历代文化的沉积中随手捞去,保管可以有很多这样催人泪下的意境,这些凄凄惨惨戚戚切切的描写,一直不停的反复感动着我们。爱情的失意、事业的挫折、生活的磨难、命运的坎坷,似乎都可以在淅沥的秋雨中得到寄托,而秋雨也仿佛可以承载起无边无际的种种人生况味,一旦入诗入画,更是一种特别凄凉体会的回声与感悟,不仅仅李清照等巾帼红袖用以寄托情思,很多须眉才子乃至放浪形骸的著名作家词人诗匠,都借秋雨书写过汗牛充栋的别绪离情篇章。“萧索秋雨”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萧索”是形象“秋雨”是心声;“萧索”是虚设“秋雨”是实物。两者放在一起,则为我们提供具有很多特异内涵并且可以咀嚼的文化氛围。
秋雨无过,只因为萧索的人生才负载起如许的蕴藏。而居于现代城市中,牧童短笛的身影早已经从我们眼中消失,但是,季节常在,岁月雷同,谁又可以保证不会从前人文字的累积中翻检出可以勾引出自己更多感慨的一页呢?
萧索秋雨,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一个“乡下人”的血脉里流淌且呻吟出一派哀感凄凉的韵味。
或者,是我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