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君臣奏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顾秉谦也说没有圣旨私自离开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派三人骑快马阻止孙承宗。
魏忠贤又假传圣旨给九门的宦官,若孙承宗到了齐化门,就将他绑了。
孙承宗到达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请求罢官。
只不过天启皇帝没允许,魏忠贤的策略没有奏效,但是孙承宗在辽东,魏忠贤就在天启皇帝身边,加上天启皇帝的身体状况堪忧,魏忠贤能够做很多的手脚。
天启五年,马世龙误信降人降将刘伯漒,派鲁之甲、李承先袭取耀州,中计身死,损失四百余人。
于是魏忠贤党羽趁机弹劾马世龙和孙承宗,孙承宗于是强烈请求辞官,十月,天启皇帝同意孙承宗辞官,并给孙承宗加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
在崇祯皇帝看来,孙承宗当时辞官,只不过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
魏忠贤却鼓动天启皇帝答应了下来,让孙承宗结束了四年的督师生涯。要知道当时孙承宗已经准备出师平辽了,宁远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
孙承宗上书朱由校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向朱由校进谗不能给钱,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孙承宗大军因此没有出征。
这里面充满了魏忠贤的影子,他担心,他害怕,一旦孙承宗平定了辽东,朝堂之上还有谁能够和孙承宗争权?孙承宗也一定是誉满天下,魏忠贤怎么敢让孙承宗平辽。
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想尽各种办法将孙承宗调离辽东。
其实孙承宗索要不过二十四万军饷,朝廷怎么可能拿不出来?
因为这件事情,孙承宗怕也是心灰意冷,这才动了辞官的念头,或者说用辞官来做最后一搏,只不过这最后一搏失败了。
东林党曾经也想托庇于孙承宗旗下,只不过孙承宗并不擅长党争和争权夺利,当然也有魏忠贤篡权的原因,孙承宗只能在自己最想施展抱负的时候,黯然收场,最后悲壮的战死。
虽然崇祯皇度软禁了魏忠贤,没有杀他,可是崇祯皇帝也知道,魏忠贤做了些事情,但是坏事也没少做。
或者说这就是当时党争的环境,党争高于一切,非彼即此,至于国家兴亡,百姓死活,全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朝堂上就是你争我夺,你赞成的我反对,你反对的,我赞成,无分是非,无论对错。
穿越过来之后,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是很单纯的,那就是杀或者不杀。
从来没有想过重用魏忠贤,一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要收拢权力,绕不过的就是魏忠贤。二来也是因为魏忠贤的人品,说实话,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并没有那么信任。
毕竟他曾经试图给崇祯皇帝下药,还要给崇祯皇帝安排美女,试图腐蚀崇祯皇帝,将崇祯皇帝当做傀儡。
对于孙承宗,崇祯皇帝却没有这种想法,最多也就是对孙承宗策略的不赞同,但是对于孙承宗的人品,崇祯皇帝重来没怀疑过,至于孙承宗对大明的忠心,崇祯皇帝更加没有怀疑过。
这也是在得知孙承宗在京城,崇祯皇帝第一时间要见孙承宗的原因。
对于这位天启皇帝的老师,崇祯皇帝真的很想见一见,听一听他对大明现状的看法。
在见到王承恩的时候,孙承宗也很诧异,崇祯皇帝宣自己入宫?不会宣袁崇焕?自己没听错?确认了自后,孙承宗心里也有些迟疑,这个时候圣上召自己进宫,所谓何事?
虽然心里迟疑,但是行动上却时不敢耽搁,跟着王承恩就进了宫。
来到乾清宫,孙承宗就见到一个年轻人坐在龙椅上,身上穿着龙袍,似乎在看奏折,眉头皱着,好像被难住了的样子。
撩起衣服跪倒在地,孙承宗开口说道:“臣孙承宗参加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抬起头,见到孙承宗跪在地上,连忙起身,快步的从龙椅上下来,双手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爱卿快快请起!”说着还对一边的王承恩吩咐道:“以后孙爱卿进宫勉通报,免跪拜礼!”
“奴婢记下来!”王承恩连忙答道,看了一眼孙承宗,这还是崇祯皇帝第一如此看重的大臣。
伸手拉住孙承宗,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是先皇的老师,自然也是朕的老师,原本朕也不知道孙爱卿在京城,早知道爱卿在京城,朕早就将爱卿找来了。”
说实话,孙承宗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看向崇祯皇帝,突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
虽然不是同一张脸,但是这个拉着自己的胳膊的动作好熟悉,以前天启皇帝就是如此。想到自己那个对自己尊敬有加的学生,孙承宗不禁有些唏嘘。
对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很多地方不支持自己,孙承宗对天启皇帝有些不满,但是对于自己这个老师,天启皇帝是绝对的尊重。孙承宗不禁想起了天启皇帝的音容笑貌,再看崇祯皇帝的时候,目光就柔和了很多。
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自己得到了大哥的遗泽,拉着孙承宗向暖阁走去。
来到暖阁,崇祯皇帝坐下,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赐座,给孙爱卿搬一把椅子来!”
搬一把椅子?王承恩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圣上赐座,一项但是一个锦墩,圆形的,谁能在圣上面前坐椅子?除非是那些皇亲国戚,圣上的叔叔或者国舅爷才有这样的待遇。
孙承宗也对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礼遇感到诧异,连忙说道:“臣惭愧!”
君臣二人坐下之后,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朕初登大宝,朝廷之事繁多,朕有很多的事情理不清头绪,今日爱卿既然来着,要为朕好好的解答一番。”
问政?能够问政于臣下,说明崇祯皇帝能够听得进去意见,但是这也只是初步印象,至于能不能听进去,还要在观察。孙承宗虽然心里起了希望,但是依旧不动声色的说道:“圣上垂询,臣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明这些年,天灾频仍,朝廷赋税沉重,为了辽东之事,朝廷又屡次加饷,百姓苦不堪言。”崇祯皇帝也不饶弯子,直接就说道:“加上朝堂上党同伐异,官商勾结,大发国难财,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朕夙夜忧叹,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知道爱卿可有良策?”
见崇祯皇帝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孙承宗觉得自己久违的热血似乎又热了起来。
沉思了片刻,孙承宗缓缓的开口说道:“治国,无外乎治人,圣上想要解决这些事情,最先要做的还是选贤用能,澄清吏治,没有能力和廉政,其他的事情做起来也是枉然。”
“至于朝堂上党同伐异,臣子不能以党侍君,君也不能以党疑臣。用人选贤任能,只问清廉和能力,不问党派,又要对党同伐异之事严加惩戒,假以时日,比能够澄清吏治。”
崇祯皇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也知道这不是权宜之计,最好的办法是培养新人。
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眼下还是需要这些人,原本的崇祯皇帝连杀在换了几十个内阁大臣,结果换上了一个和原来一样,再来一个还和原来一样,想要解决党争顽疾,绝对不是杀人能解决的。
建立全新的,系统的人才培养系统,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
崇祯皇帝突然想起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忍不住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孙承宗点了点头,接着说道:“皇上对百官公平,自然会有很多有识之士得到赏识,党争之风也会得到遏制。”
“至于官商勾结,荼毒百姓,说到底还是官的问题,如果官员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官商勾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说到底还是治官。”
崇祯皇帝接着问道:“爱卿,你对辽东之事怎么看?爱卿在辽东四年,对辽东非常的了解,现在辽东每年消耗军饷巨万,朝廷早已不堪重负,爱卿可有万全之策?”
“守辽土,必用辽人,屯田养兵,训练军士,这些都会做的。”孙承宗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上下一心,用人得当,克复辽土必然不在话下。”
想了想,崇祯皇帝决定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自从萨尔浒之后,大明精锐一战尽没,朝廷以无精锐之师征讨辽东。爱卿虽然在辽东做出了成绩,也编练了一支精锐之师,可是爱卿可曾想过,朕倾举国之力一战辽东,如若战败,后果会怎么样?”说完,崇祯皇帝盯着孙承宗,等着他的回答。
顾秉谦也说没有圣旨私自离开防守的地方,不合法度。于是朱由校连夜召见兵部尚书,派三人骑快马阻止孙承宗。
魏忠贤又假传圣旨给九门的宦官,若孙承宗到了齐化门,就将他绑了。
孙承宗到达通州后,接到朱由校的旨意,只好返回辽东。魏忠贤又让党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书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请求罢官。
只不过天启皇帝没允许,魏忠贤的策略没有奏效,但是孙承宗在辽东,魏忠贤就在天启皇帝身边,加上天启皇帝的身体状况堪忧,魏忠贤能够做很多的手脚。
天启五年,马世龙误信降人降将刘伯漒,派鲁之甲、李承先袭取耀州,中计身死,损失四百余人。
于是魏忠贤党羽趁机弹劾马世龙和孙承宗,孙承宗于是强烈请求辞官,十月,天启皇帝同意孙承宗辞官,并给孙承宗加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
在崇祯皇帝看来,孙承宗当时辞官,只不过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
魏忠贤却鼓动天启皇帝答应了下来,让孙承宗结束了四年的督师生涯。要知道当时孙承宗已经准备出师平辽了,宁远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
孙承宗上书朱由校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向朱由校进谗不能给钱,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孙承宗大军因此没有出征。
这里面充满了魏忠贤的影子,他担心,他害怕,一旦孙承宗平定了辽东,朝堂之上还有谁能够和孙承宗争权?孙承宗也一定是誉满天下,魏忠贤怎么敢让孙承宗平辽。
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想尽各种办法将孙承宗调离辽东。
其实孙承宗索要不过二十四万军饷,朝廷怎么可能拿不出来?
因为这件事情,孙承宗怕也是心灰意冷,这才动了辞官的念头,或者说用辞官来做最后一搏,只不过这最后一搏失败了。
东林党曾经也想托庇于孙承宗旗下,只不过孙承宗并不擅长党争和争权夺利,当然也有魏忠贤篡权的原因,孙承宗只能在自己最想施展抱负的时候,黯然收场,最后悲壮的战死。
虽然崇祯皇度软禁了魏忠贤,没有杀他,可是崇祯皇帝也知道,魏忠贤做了些事情,但是坏事也没少做。
或者说这就是当时党争的环境,党争高于一切,非彼即此,至于国家兴亡,百姓死活,全都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朝堂上就是你争我夺,你赞成的我反对,你反对的,我赞成,无分是非,无论对错。
穿越过来之后,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态度是很单纯的,那就是杀或者不杀。
从来没有想过重用魏忠贤,一来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要收拢权力,绕不过的就是魏忠贤。二来也是因为魏忠贤的人品,说实话,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并没有那么信任。
毕竟他曾经试图给崇祯皇帝下药,还要给崇祯皇帝安排美女,试图腐蚀崇祯皇帝,将崇祯皇帝当做傀儡。
对于孙承宗,崇祯皇帝却没有这种想法,最多也就是对孙承宗策略的不赞同,但是对于孙承宗的人品,崇祯皇帝重来没怀疑过,至于孙承宗对大明的忠心,崇祯皇帝更加没有怀疑过。
这也是在得知孙承宗在京城,崇祯皇帝第一时间要见孙承宗的原因。
对于这位天启皇帝的老师,崇祯皇帝真的很想见一见,听一听他对大明现状的看法。
在见到王承恩的时候,孙承宗也很诧异,崇祯皇帝宣自己入宫?不会宣袁崇焕?自己没听错?确认了自后,孙承宗心里也有些迟疑,这个时候圣上召自己进宫,所谓何事?
虽然心里迟疑,但是行动上却时不敢耽搁,跟着王承恩就进了宫。
来到乾清宫,孙承宗就见到一个年轻人坐在龙椅上,身上穿着龙袍,似乎在看奏折,眉头皱着,好像被难住了的样子。
撩起衣服跪倒在地,孙承宗开口说道:“臣孙承宗参加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抬起头,见到孙承宗跪在地上,连忙起身,快步的从龙椅上下来,双手将孙承宗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爱卿快快请起!”说着还对一边的王承恩吩咐道:“以后孙爱卿进宫勉通报,免跪拜礼!”
“奴婢记下来!”王承恩连忙答道,看了一眼孙承宗,这还是崇祯皇帝第一如此看重的大臣。
伸手拉住孙承宗,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是先皇的老师,自然也是朕的老师,原本朕也不知道孙爱卿在京城,早知道爱卿在京城,朕早就将爱卿找来了。”
说实话,孙承宗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在看向崇祯皇帝,突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
虽然不是同一张脸,但是这个拉着自己的胳膊的动作好熟悉,以前天启皇帝就是如此。想到自己那个对自己尊敬有加的学生,孙承宗不禁有些唏嘘。
对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很多地方不支持自己,孙承宗对天启皇帝有些不满,但是对于自己这个老师,天启皇帝是绝对的尊重。孙承宗不禁想起了天启皇帝的音容笑貌,再看崇祯皇帝的时候,目光就柔和了很多。
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自己得到了大哥的遗泽,拉着孙承宗向暖阁走去。
来到暖阁,崇祯皇帝坐下,对身边的王承恩说道:“赐座,给孙爱卿搬一把椅子来!”
搬一把椅子?王承恩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圣上赐座,一项但是一个锦墩,圆形的,谁能在圣上面前坐椅子?除非是那些皇亲国戚,圣上的叔叔或者国舅爷才有这样的待遇。
孙承宗也对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礼遇感到诧异,连忙说道:“臣惭愧!”
君臣二人坐下之后,崇祯皇帝笑着说道:“爱卿,朕初登大宝,朝廷之事繁多,朕有很多的事情理不清头绪,今日爱卿既然来着,要为朕好好的解答一番。”
问政?能够问政于臣下,说明崇祯皇帝能够听得进去意见,但是这也只是初步印象,至于能不能听进去,还要在观察。孙承宗虽然心里起了希望,但是依旧不动声色的说道:“圣上垂询,臣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大明这些年,天灾频仍,朝廷赋税沉重,为了辽东之事,朝廷又屡次加饷,百姓苦不堪言。”崇祯皇帝也不饶弯子,直接就说道:“加上朝堂上党同伐异,官商勾结,大发国难财,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朕夙夜忧叹,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不知道爱卿可有良策?”
见崇祯皇帝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孙承宗觉得自己久违的热血似乎又热了起来。
沉思了片刻,孙承宗缓缓的开口说道:“治国,无外乎治人,圣上想要解决这些事情,最先要做的还是选贤用能,澄清吏治,没有能力和廉政,其他的事情做起来也是枉然。”
“至于朝堂上党同伐异,臣子不能以党侍君,君也不能以党疑臣。用人选贤任能,只问清廉和能力,不问党派,又要对党同伐异之事严加惩戒,假以时日,比能够澄清吏治。”
崇祯皇帝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也知道这不是权宜之计,最好的办法是培养新人。
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眼下还是需要这些人,原本的崇祯皇帝连杀在换了几十个内阁大臣,结果换上了一个和原来一样,再来一个还和原来一样,想要解决党争顽疾,绝对不是杀人能解决的。
建立全新的,系统的人才培养系统,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之道。
崇祯皇帝突然想起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忍不住说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孙承宗点了点头,接着说道:“皇上对百官公平,自然会有很多有识之士得到赏识,党争之风也会得到遏制。”
“至于官商勾结,荼毒百姓,说到底还是官的问题,如果官员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官商勾结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说到底还是治官。”
崇祯皇帝接着问道:“爱卿,你对辽东之事怎么看?爱卿在辽东四年,对辽东非常的了解,现在辽东每年消耗军饷巨万,朝廷早已不堪重负,爱卿可有万全之策?”
“守辽土,必用辽人,屯田养兵,训练军士,这些都会做的。”孙承宗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上下一心,用人得当,克复辽土必然不在话下。”
想了想,崇祯皇帝决定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自从萨尔浒之后,大明精锐一战尽没,朝廷以无精锐之师征讨辽东。爱卿虽然在辽东做出了成绩,也编练了一支精锐之师,可是爱卿可曾想过,朕倾举国之力一战辽东,如若战败,后果会怎么样?”说完,崇祯皇帝盯着孙承宗,等着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