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惊闻地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永徽元年,是李治登基后的第一年。
太极宫内摆放着几千盆的雏菊,虽然花还没有开放,但几片金黄而细长的花瓣已从花苞纤指般伸出,不久之时,整个太极宫就会淹没在一片金黄和浓重的花香里。
这是李治为了祭奠先帝太宗李世民,而专门让尚宫局摆放的。
二十二岁,身穿黄色龙袍,脸上略有倦意的天子李治站在象征着大唐最高权力,富丽堂皇的太极殿上,有点苍白的脸上竟然挂着一丝优虑。
艳阳当空,宫内午时的钟声已经敲响,缓步走到院中,李治摘了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菊花,放在唇边嗅了嗅,一股淡淡的清香泌入鼻孔。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刚刚薨逝的父皇李世民,还有与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之间哪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
一阵风吹来,万头菊攒动,过去的一幕一幕在李治眼前闪现,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
一阵凉意随着一阵风袭来,李治打了个寒战,才从与诸皇子的夺嫡之争,自己如何登上皇位的回忆中清醒过来,他感觉自己在这站了很久,仿佛有好多年……
现在尘埃落定,自己以无争而大争,取得了皇位,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长夜无人之时,自己也经常问自己,哪次魏王李泰恐吓自己不要与他争皇位的哪几句话,真的就吓到自己了吗?
自己为什么在父皇面前做出如此惶恐不安表现?
又为什么急于把魏王恐吓自己的话添油加醋地学给父皇听?
自己难道真的在通往皇位的路中什么也没做吗?
他自已心里明白,无非是他做的更加高明,别人有没有看出来而已。
自己被立储后,更加注重保护自己,原来的故吏来辅弼自己,自己一个都没用,向世人也向父皇表明,自己不党不私的决心,所以才赢得了旧东宫李圣乾和魏王李泰两派人的钦佩,真心实意地拥戴自己,直到父皇崩逝,自己顺利做上了皇帝。
说到底,自己嘴上说不争,其实内心对这皇位还是有相当强烈的期待,只是自己比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他们更隐忍,更谦虚、更俾下、更会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已。
“皇上,王皇后求见,说有要事禀报陛下”。
两朝执事太监魏顺安打断了他的沉思。
王皇后出身于北方望族——太原王氏,出身名门、天生丽质,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可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为李治生一儿半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事多少有点另李治不快。
听说是王皇后求见,李治略显不快,心想:
不会又是找理由,求得朕的宠幸吧。不过毕竟是皇后求见,还是让魏顺安传她觐见。
身着红色凤冠凤袍,面庄重美艳的王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进了太极宫,见到李治赶忙跪下:
“臣妾见过陛下”
李治问道:
“不知皇后来朕的承露殿有何要事相禀啊?”
王皇后说:
“今日永城县县令柳文直命人快马给臣妾舅父柳奭送来一封信,信上说,晋州、永城县周围不日将发生地震,得知此信后,舅父柳奭又到宫中说与臣妾,臣妾也是左右为难,禀报于皇上吧,历朝从没有能预知地震之事者,不禀报于皇上吧,毕竟此事关乎两地百姓生死,思虑再三,为了当朝百姓着想,臣妾还是禀于皇上,请皇上自行决断。”
李治听此话也是一惊,晋州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又是自己任晋王时的封地,在自己刚刚登上皇位就发生地震,实在是一个不祥之兆。
于是让魏顺安速去传柳奭和太史局承议郎李淳风前来觐见。
不一会,柳觐和李淳风带到。
“柳爱卿,地震之事,取决于天,非人所能预知,不知哪永城县令柳文直如何得知晋州和永城两地将要发生地震?
李治问道。
柳奭忙说:
“是一位名叫安和的少年郎观天象得知,柳县令报于臣,可臣深知此事有点匪夷所思,人怎能预知天意,可哪柳县令又言之凿凿,柳文直是微臣堂弟,臣知他平时是谨慎之人,若非断定将发生地震,臣想他定不敢贸然上报于臣,饶是如此,臣也不太相信,如是妄言,还请皇上恕臣欺君之罪。”
李治将目光转向李淳风:
“李爱卿,你们太史局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可否测得晋州和永城两地将有地震异象。
李淳风现任太史局将仕郎,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
早在唐初就被太宗李世民封为将仕郎。
原因是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
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屡在白天出现的天象。
李淳风据此占卜得出“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的卜象。
太宗得知此事后,极为担忧。为此,秘召李淳风加以垂询是否真有此天象。
李淳风说:
“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取得李唐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
太宗又问:“朕想把疑似之人尽杀之,你看怎样?”
李淳风答道:
“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所谓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后三十年,其人已老,假如此人有慈心,为祸可能还比较浅。如果现在找出此人杀了他,上天或许再派一个更年轻之人下世,到哪时恐陛下子孙,无不被杀啊!”
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杀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br>
永徽元年,是李治登基后的第一年。
太极宫内摆放着几千盆的雏菊,虽然花还没有开放,但几片金黄而细长的花瓣已从花苞纤指般伸出,不久之时,整个太极宫就会淹没在一片金黄和浓重的花香里。
这是李治为了祭奠先帝太宗李世民,而专门让尚宫局摆放的。
二十二岁,身穿黄色龙袍,脸上略有倦意的天子李治站在象征着大唐最高权力,富丽堂皇的太极殿上,有点苍白的脸上竟然挂着一丝优虑。
艳阳当空,宫内午时的钟声已经敲响,缓步走到院中,李治摘了一朵还没有开放的菊花,放在唇边嗅了嗅,一股淡淡的清香泌入鼻孔。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刚刚薨逝的父皇李世民,还有与大哥李承乾、四哥李泰之间哪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
一阵风吹来,万头菊攒动,过去的一幕一幕在李治眼前闪现,仿佛很近,又仿佛很远……
一阵凉意随着一阵风袭来,李治打了个寒战,才从与诸皇子的夺嫡之争,自己如何登上皇位的回忆中清醒过来,他感觉自己在这站了很久,仿佛有好多年……
现在尘埃落定,自己以无争而大争,取得了皇位,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长夜无人之时,自己也经常问自己,哪次魏王李泰恐吓自己不要与他争皇位的哪几句话,真的就吓到自己了吗?
自己为什么在父皇面前做出如此惶恐不安表现?
又为什么急于把魏王恐吓自己的话添油加醋地学给父皇听?
自己难道真的在通往皇位的路中什么也没做吗?
他自已心里明白,无非是他做的更加高明,别人有没有看出来而已。
自己被立储后,更加注重保护自己,原来的故吏来辅弼自己,自己一个都没用,向世人也向父皇表明,自己不党不私的决心,所以才赢得了旧东宫李圣乾和魏王李泰两派人的钦佩,真心实意地拥戴自己,直到父皇崩逝,自己顺利做上了皇帝。
说到底,自己嘴上说不争,其实内心对这皇位还是有相当强烈的期待,只是自己比故太子李承乾和魏王他们更隐忍,更谦虚、更俾下、更会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已。
“皇上,王皇后求见,说有要事禀报陛下”。
两朝执事太监魏顺安打断了他的沉思。
王皇后出身于北方望族——太原王氏,出身名门、天生丽质,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可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为李治生一儿半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事多少有点另李治不快。
听说是王皇后求见,李治略显不快,心想:
不会又是找理由,求得朕的宠幸吧。不过毕竟是皇后求见,还是让魏顺安传她觐见。
身着红色凤冠凤袍,面庄重美艳的王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进了太极宫,见到李治赶忙跪下:
“臣妾见过陛下”
李治问道:
“不知皇后来朕的承露殿有何要事相禀啊?”
王皇后说:
“今日永城县县令柳文直命人快马给臣妾舅父柳奭送来一封信,信上说,晋州、永城县周围不日将发生地震,得知此信后,舅父柳奭又到宫中说与臣妾,臣妾也是左右为难,禀报于皇上吧,历朝从没有能预知地震之事者,不禀报于皇上吧,毕竟此事关乎两地百姓生死,思虑再三,为了当朝百姓着想,臣妾还是禀于皇上,请皇上自行决断。”
李治听此话也是一惊,晋州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又是自己任晋王时的封地,在自己刚刚登上皇位就发生地震,实在是一个不祥之兆。
于是让魏顺安速去传柳奭和太史局承议郎李淳风前来觐见。
不一会,柳觐和李淳风带到。
“柳爱卿,地震之事,取决于天,非人所能预知,不知哪永城县令柳文直如何得知晋州和永城两地将要发生地震?
李治问道。
柳奭忙说:
“是一位名叫安和的少年郎观天象得知,柳县令报于臣,可臣深知此事有点匪夷所思,人怎能预知天意,可哪柳县令又言之凿凿,柳文直是微臣堂弟,臣知他平时是谨慎之人,若非断定将发生地震,臣想他定不敢贸然上报于臣,饶是如此,臣也不太相信,如是妄言,还请皇上恕臣欺君之罪。”
李治将目光转向李淳风:
“李爱卿,你们太史局置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可否测得晋州和永城两地将有地震异象。
李淳风现任太史局将仕郎,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
早在唐初就被太宗李世民封为将仕郎。
原因是唐初行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李淳风对之做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古代,历法编撰是专门之学,一般学者很难问津,而李淳风对《戊寅元历》提出修订意见时才20多岁,这自然要引起人们注意。
他也因此得到褒奖,被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初,长安城中出现了太白星屡屡在白天出现的天象。
李淳风据此占卜得出“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的卜象。
太宗得知此事后,极为担忧。为此,秘召李淳风加以垂询是否真有此天象。
李淳风说:
“臣仰稽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取得李唐天下,杀唐子孙殆尽,其兆既成矣。”
太宗又问:“朕想把疑似之人尽杀之,你看怎样?”
李淳风答道:
“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所谓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后三十年,其人已老,假如此人有慈心,为祸可能还比较浅。如果现在找出此人杀了他,上天或许再派一个更年轻之人下世,到哪时恐陛下子孙,无不被杀啊!”
这次密谈后,太宗虽没将“疑似者尽杀之”的想法付诸行动,但对传言与天象的迷信却有增无已,对武氏女王将取代唐朝天下这件事特别留意,成了一大心病,为日后李君羡谶言冤案埋下伏笔。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