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借刀杀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一秒记住【59小说网 www.59to.co】,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国时代,口若悬河的祢衡,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才,但最终的结局都很悲惨。祢衡被黄祖所杀,孔融被曹操所杀,其中,祢衡的死还让曹操背负了一个骂名。那么在曹操唯才是举的观念里,为什么容不下这两个一等一的人才?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借刀杀人。
在上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二十年来,为曹操看家护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的荀彧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同而翻脸,最终忧郁而死。荀彧的死没能遏止曹操野心的膨胀,因为此刻的曹操已经走火入魔,为了最高权力,他一直在继续杀人,而且,早在荀彧之前他就杀过人。那么,曹操还杀过谁,又为什么要杀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借刀杀人”
易中天:
实际上曹操早就在杀人,杀什么人?杀反对他的人。但是曹操在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曹操一贯鼓励说真话,这不是假的,是真的。因为曹操非常明白,对他说真话对他有好处,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的部下和朝廷的大臣能够对他说真话,能够真诚地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这是真诚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镇压他的反对派。那么如何解决这当中的矛盾呢,一方面保证大家能够说真话,另一方面他又能够镇压他的反对派?曹操的做法是区分善意反对和恶毒攻击,他把这两个东西区分开来,善意的反对他鼓励,恶毒的攻击他镇压。那你又怎么样区分善意的反对和恶毒的攻击呢?你怎么搞得清楚呢?曹操的办法是看三点:第一,看你是提意见还是唱反调;第二,看你是闹别扭还是搞阴谋;第三,看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伙人。如果这个反对派只是一个人,这个人又不过是闹别扭,并没有背后搞阴谋,他的那些反对都是当面说出来的,尽管是唱反调,曹操也不一定杀,比方说祢衡。
祢衡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谁都看不起。喜欢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孔融。孔融认为祢衡这个人是一等一的人才,不断地向朝廷上书推荐,把这个祢衡说得简直是旷世奇才,好得不能再好,也向曹操推荐。那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主张唯才是举,他是个爱才的人,所以曹操也想见一见这个祢衡。但是祢衡瞧不起曹操,骨子里面瞧不起,不愿意去见曹操,自称狂病,说我这个人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我不能去见你;但是背后又不停地说曹操的坏话。这些坏话当然会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你要知道手下是有特务的,说“说曹操,曹操到”什么意思,你在背后议论曹操,曹操来了,有人在打小报告啊,他的这个耳目和线人是很多的,那么祢衡说他的坏话他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根据曹操的这个原则,他很清楚地知道祢衡他不是一个搞阴谋的小集团、一个利益集团,就是这么个人,所以他不打算杀祢衡,但是要杀一杀他的威风。他听说祢衡会击鼓,鼓敲得非常漂亮,他就任命祢衡为鼓吏,然后大摆宴席,叫祢衡来击鼓。祢衡来了,来了以后就开始击鼓,这个鼓我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鼓,这个鼓敲得非常漂亮,所有的人都被祢衡的鼓声所感动。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往前走,走到了曹操的跟前。这个时候负责礼仪的官员就过来拦住他,祢衡,懂不懂规矩?鼓吏有专门的制服,你怎么不换衣服就来了?祢衡说,诺,然后开始脱衣服,不是要我换衣服吗,脱得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站在曹操跟前,然后不慌不忙再拿起鼓吏的衣服来,一件一件又穿上去,穿完了以后继续击鼓,面不改色心不跳,非常的坦然。这下曹操弄得下不了台了,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啊,可爱的奸雄,这个可爱的奸雄就呵呵一笑,呵呵呵,你看,你看这,诸位你看这算什么事嘛你说这?这我本来是想羞辱一下祢衡的,他把我羞辱了,散会散会散会。
这个事情倒是孔融看不下去了,因为祢衡是孔融推荐的嘛。孔融就跑去找祢衡说,兄弟,你怎么这样做事情呢?给你讲,曹公确实是爱才啊,他知道你是人才,我也一再推荐你是人才,他是真心实意地想使用你这个人才的,你不要这样嘛。祢衡说,好好好,我去见他。那么孔融听了这个消息马上报告曹操,说祢衡他认错了,他又来见你。曹操说好啊,只要他肯来我也不计较了,就吩咐门房,说你们注意点儿,祢衡一来立刻通报,我在房子里等着。等了老半天,他不来。等到曹操不耐烦的时候祢衡来了,穿了一件单布衣,头上戴了一个布头巾,手上拿了一个木棍棍,往曹操的门口一站,就开始骂。而且用他的棍子敲着节奏骂,非常有节奏感地骂曹操。这下子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曹操就跟孔融说:你看看,你这推荐的是什么人?你以为我杀不了他?我杀他这小子,我跟杀只麻雀、杀只老鼠也没什么区别。算了算了算了,叫他滚蛋,刘表不是也在招揽人才吗?上刘表那儿去,打发到刘表那儿去了。
刘表也知道祢衡是个人才,对祢衡也很客气。祢衡也对刘表很客气,但是过了没多久他老毛病犯了,他开始骂刘表。这刘表受不了啊,就把他打发到黄祖那去。黄祖对这个祢衡也很尊重,也很客气,祢衡也过了几天安生日子。搞着搞着,老毛病又犯了,他又开始骂黄祖。有一次黄祖大摆宴席,大会宾客,祢衡就口出狂言,黄祖也喝了几杯了,就很生气,说你怎么这样说话?拉下去打屁股。这个祢衡就跳起来说,你敢打我屁股!就跳起来骂。这个黄祖是个大老粗啊,是个军阀,哪儿受得了这个,给我砍了,拉出去给我砍了。这个黄祖周围的人是早就恨祢衡,一听说黄祖下了命令说拉出去砍了,赶快手忙脚乱,拉出去,啪,一刀就砍了。等到黄祖的儿子得到消息骑马赶过来救的时候,人头落地了。祢衡就这么死了,享年二十六岁。
恃才傲物、狂熬不羁的祢衡,几经辗转,最终惨死在野蛮军阀黄祖的手下。祢衡的死多少让人联想到曹操,有人认为,这是曹操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才把祢衡送到刘表那儿,在曹操的心里,是否有借刀杀人的意思呢?是谁制造了祢衡之死?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孔融认为祢衡是旷世奇才,把他推荐给曹操。不想祢衡恃才傲物,辱骂曹操,曹操把他送给了刘表。祢衡依旧我行我素,辱骂刘表,刘表不堪受辱,又把祢衡送给黄祖。祢衡变本加厉,愈发张狂,后被黄祖所杀。祢衡之死,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话柄,曹操也为此担负了“害贤”的恶名。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祢衡之死?祢衡的死,冤不冤呢?
祢衡的死,博得了后世很多的同情,很多人同情祢衡。为什么同情他呢?三个理由:第一,祢衡有敖骨;第二,祢衡骂曹操;第三,祢衡死得冤,因此,同情他。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三条。
第一条,祢衡有敖骨吗?好像有,因为他骂当局啊,到曹操那儿他骂曹操,到刘表那儿他骂刘表,到黄祖那儿骂黄祖,谁是一号领导人他就骂谁,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铮铮敖骨啊,你说有几个敢骂的?骂大老板的有几个啊?不敢吧,他敢,有敖骨吧?但是问题不能这么看。祢衡骂当局不假,但是我们要问三个问题:第一,这个当局该骂不该骂?不该骂你为什么要骂呢?第二,祢衡为什么骂?第三,祢衡是不是从来就骂、一贯就骂的?那么一问,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祢衡这个人其实是很想从政,很想做官的,不是某些人说的多么多么清高,他一点都不清高。他觉得他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他可以治国平天下,祢衡迫不及待地就跳出来,要去求得一官半职,跑到哪儿去呢?跑到了许县,也就是曹操刚把天子迎奉到许县的时候,祢衡就找上去了。“阴怀一刺”刺是什么?刺就是名片,悄悄的怀里揣着张名片,准备递给那些他认为可以选择的老板。但是这个家伙目空一切,他谁都看不上,在许都转了一圈以后,他发现没有可以投靠的人。没有投靠的人,那么你如果是一位真正清高的人,你回去嘛,你也可以躬耕于南阳嘛。他不,他怎么办呢?他骂人,他开始骂人。这叫敖骨吗?这叫狂悖。所以,这样一个人他是不受欢迎的。我们现在也弄不清楚,他是因为到处碰壁而破口大骂呢,还是因为到处骂人才到处碰壁。我看是恶性循环,一方面他谁都看不起才到处碰壁,碰了壁以后他更看不起别人,他要骂人,他骂人人家更不喜欢他,他更碰壁。史书上的说法是“人皆憎之”当时所有的人都讨厌他。
他也讨厌大家,他也不想搞好群众关系,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把关系搞好一点。他不是被曹操赶出去吗,到荆州与依刘表吗?那么,当时京都这些文人、名士们就到京郊去送他。送他的时候大家就约好,说祢衡这个家伙一贯到处骂人,十分可恨,待会儿他来了以后我们都不起来,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祢衡来了以后,这些送行的人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都不理他。然后祢衡就放声大哭,这些人就奇怪说你哭什么啊?他说,唉,躺着的是尸体,坐着的是坟墓,我祢衡来到尸体和坟墓之间能不放声大哭吗?你说这种人啊,实在不是曹操、刘表、黄祖不喜欢他,是大家都不喜欢他。他对抗的也不是当局,不是曹操、刘表、黄祖,他对抗的是整个社会,这叫做自绝于人民啊。所以第一条,有敖骨这个不能成立。
第二个,曹操该不该骂?可以肯定地说,曹操有该骂的地方,有该骂的部分,曹操是有功、有过,或者说有功劳、有罪,他的罪过那一方面是可以骂的。但是,不等于祢衡骂了曹操就是英雄,要看他骂曹操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他骂的是什么,因为他骂的这个话原文没有记载,三国演义那是靠不住的。有人说,祢衡骂曹操是因为曹操篡汉,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骂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可不篡汉;而且,即便曹操是篡汉的,荀彧不篡汉啊,你为什么骂荀彧呢?对不对?有人说,他骂曹操是因为曹操暴力,曹操有很多暴行,那刘表没有暴行啊,你为什么要骂刘表呢?何况曹操对你祢衡至少是够意思的了,听说你要来见,自己马上就在家里坐着等,礼贤下士如此,怎么就该骂呢?所以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
那么第三个,祢衡死得冤,成不成立?我的结论是也冤,也不冤。为什么说他冤呢?他罪不当死,他是骂了很多人,但是不能说骂人就该死嘛。为什么说他也不冤呢?因为他多多少少有一些咎由自取。我们看他是怎么回事,他被曹操打发到刘表那儿,他对刘表是歌功颂德,不吝溢美之词。但是同时他又讽刺刘表的左右,对刘表手下那些人他全部都是讽刺的。所以,刘表的左右手下人就到刘表那儿去打小报告,说将军有没有注意祢衡是怎么歌颂你的?他歌颂你很仁慈,什么意思?说你是妇人之仁,说你其实是没有能力,其实是窝囊废。这话祢衡没说过,但是刘表一听,像,相信了。相信了以后,打发到黄祖那儿。那么曹操把祢衡打发到刘表那儿,他是知道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你到刘表那儿如果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还可以得一个善终。所以曹操送祢衡到刘表那儿,有以观后效的这样的一个意思;而刘表很清楚黄祖是个什么人,黄祖是什么人呢?军阀大老粗,脾气暴躁,这是是史书上有记载的,他还要把祢衡往黄祖那送,那才是借刀杀人呢。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祢衡之死,第一,是他自己有不检点的地方;第二,是刘表借刀杀人;第三,归根结底是社会黑暗。因为祢衡再怎么说,他没有死罪。一个江厦太守,就因为人家骂了自己就把人家随随便便杀了,这是什么社会?这是专制社会、黑暗社会、没有人权的社会,还不经审判,也没有找律师来辩护。所以归根结底,祢衡死于不讲人权和不讲法制。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即便是在讲人权、讲法制的时代,这个人也不讨人喜欢。他说话从来不给对方留面子,也从来不给自己留余地,他硬是要把对方和自己都逼到墙角上去,这是何苦呢?所以我的结论是,祢衡不该死,也不值得学习,更不能当作英雄来歌颂。
在祢衡之死的问题上,易中天认为,祢衡是有不检点的地方,但罪不致死。他狂敖不羁的性格使他处处碰壁,到处伤人,最终难逃噩运。而作为祢衡好朋友的孔融,则比祢衡明事理得多,性格要收敛很多,但他却真真正正地死于曹操之手,这是为什么呢?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祢衡之死多少有点他性格的因素,才招致杀身之祸,与曹操关系不大。但是祢衡的好朋友孔融,却真的被曹操所杀,这是为什么呢?有着谦让之美德的孔融,为什么会死于曹操之手呢?
孔融的死,就是得罪了曹操,这个很明确。而且孔融是一贯得罪曹操,早在建安二年的时候,袁术在淮南称帝,这个时候曹操就想趁机把杨修的父亲杨彪杀了。因为这个曹操和杨彪历来是搞不来的,而杨彪和袁术是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这当然是曹操以权谋私了,公报私仇啊,这个可以肯定。孔融就去找曹操了,说这个不能这样株连啊,说按照法律,父亲犯罪都不能株连到儿子,何况是一个亲戚关系呢?曹操就装糊涂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想,真是扯淡,皇上,皇上这会儿有意思吗?谁不知道现在是谁在管事,但话不能这么说,孔融就说,照曹公的意思,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不知道?成王年幼的时候是周公摄政,说成王要干什么事情周公可能不知道吗?再说了,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到许县来?大家还是希望你曹公能做一个公正的人,执法如山,给大家一个公道嘛。你这样做,弄得人心涣散,以后谁都不来了,谁都不会再投奔我们了,别人我不敢说,我,孔融,鲁国堂堂男子汉,明儿个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没有办法,放了杨彪。这是一件事。
到了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攻破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干了件什么事呢?就是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收编了。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当年周武王攻下殷都的时候,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说,这没这个事啊,就回去翻书,翻来翻去翻不到,就写封信问孔融,典故在哪儿啊?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古,想其当然耳”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所以曹操这个人也是很奇怪,你说那么狡诈的人他都看不出这是讽刺。反正是找着个机会他就要把曹操挖苦讽刺一顿,曹操也都忍气吞声,都吞了下来,因为这个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出身名门,来头大,名气大,不能随便杀的。
但是曹操是这么个观点,你如果是这些小事你讽刺我一下,我就哈哈一笑算了,但是如果你反对我的政治路线,那是不能容忍的。而孔融恰恰就反对曹操的政治路线。曹操要跟袁绍作战,官渡之战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这么一个论调。那这个在战争期间是不能允许的,战争期间你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这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提出来千里之内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加上孔融和刘备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就把孔融杀了。
孔融在一些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最终搭进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自幼就有让梨的美名,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孔融与曹操意见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还应该有所顾及,安排一个合适的罪名。那么,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曹操改制,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这个职务自己当了,然后设立了一个副丞相兼监察部部长叫御史大夫,就让郗虑来当。这个郗虑我们前面出现过几次了,杀伏皇后啊,封曹操为魏公都是这郗虑,这个郗虑也就干了这三件事。郗虑当监察部长,郗虑马上心领神会,就指使人去查查查,最后查出来孔融有一个反动言论,说什么呢?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刘”这个字,就是当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刘啊。
孔融的这句“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狂语,是出自建安十三年,当时的曹操既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皇帝的条件,而孔融屡屡与曹操作对,因此曹操就拿孔融的这句话做起了文章。
那就是谋反了,马上把孔融抓起来了,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全部杀掉。但是曹操杀孔融,他公布的罪名不是谋反,是什么呢?是不孝。说孔融查出来有两条不孝的言论,第一条说什么呢?说父母和子女是没有恩情的。首先父亲对子女没有恩,为什么呢?因为父亲之所以生下儿子、女儿,他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自己快活,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那母亲总有恩吧?他说母亲也没有恩,母亲就好比一个瓦罐,这个孩子就好比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倒出来以后你说这个东西跟这个瓦罐有什么关系啊?没关系。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说,饥荒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吃的东西,是给父亲呢还是给别人?孔融说,如果父亲不好,这个东西就宁肯给别人,不要给你父亲。这两条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给杀了,而且把这个罪状公布出来。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因为第一条,我们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说了这个话,根据公布的材料看,说是孔融跟祢衡说,然后祢衡到处散布。但是你要知道祢衡现在已经死了啊,死无对证。就我个人认为,说这个话是祢衡说的还有点像,孔融倒是未必说了这个话,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说的,那就算孔融说了,也不容他辩护,也没有律师对不对,也没有证据。第二,就算孔融说了这个话,他顶多是不像话嘛,还犯不了死罪嘛。第三点,曹操自己说过唯才是举,不仁、不孝都不要紧,对不对?这个孔融仅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论,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岗位上了,你的罪过不是更大吗?你怎么不死呢?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但是曹操的这个做法,用心是极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书呆子。为什么呢?曹操为什么不用谋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来杀孔融呢?因为西汉、东汉两汉王朝是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汉代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以外每个人的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比方说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来杀人,就是证明说自己道德高尚,也说明自己维护汉室,是忠臣。污蔑了别人,洗刷了自己,一箭双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孔融是什么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孝啊,你孔子的后代不孝是什么概念,你们想想是什么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灭他的肉体,而且要玷污他的声誉。所以这一手极其毒辣,以至于后来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给孔融立传。
不过这个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正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正一正社会风气,但这个风气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么呢?是这个时候这些士人们都非常清高,这些清高的士人当中也有两拨人,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一种是真有才,一种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只要有一个士人的身份,那么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那么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个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岂容别人天天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又岂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须杀一儆百,他必须杀鸡给猴子看,孔融就是这样一只大公鸡。
那么,在建安元年,祢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了杨修。崔琰的死、杨修的死,和前面的这些人——祢衡、孔融、荀彧的情况又不相同,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请看下集——命案真相。
三国时代,口若悬河的祢衡,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才,但最终的结局都很悲惨。祢衡被黄祖所杀,孔融被曹操所杀,其中,祢衡的死还让曹操背负了一个骂名。那么在曹操唯才是举的观念里,为什么容不下这两个一等一的人才?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借刀杀人。
在上期节目中易中天先生讲到,二十年来,为曹操看家护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的荀彧因为与曹操政见不同而翻脸,最终忧郁而死。荀彧的死没能遏止曹操野心的膨胀,因为此刻的曹操已经走火入魔,为了最高权力,他一直在继续杀人,而且,早在荀彧之前他就杀过人。那么,曹操还杀过谁,又为什么要杀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借刀杀人”
易中天:
实际上曹操早就在杀人,杀什么人?杀反对他的人。但是曹操在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曹操一贯鼓励说真话,这不是假的,是真的。因为曹操非常明白,对他说真话对他有好处,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他的部下和朝廷的大臣能够对他说真话,能够真诚地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这是真诚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必须镇压他的反对派。那么如何解决这当中的矛盾呢,一方面保证大家能够说真话,另一方面他又能够镇压他的反对派?曹操的做法是区分善意反对和恶毒攻击,他把这两个东西区分开来,善意的反对他鼓励,恶毒的攻击他镇压。那你又怎么样区分善意的反对和恶毒的攻击呢?你怎么搞得清楚呢?曹操的办法是看三点:第一,看你是提意见还是唱反调;第二,看你是闹别扭还是搞阴谋;第三,看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伙人。如果这个反对派只是一个人,这个人又不过是闹别扭,并没有背后搞阴谋,他的那些反对都是当面说出来的,尽管是唱反调,曹操也不一定杀,比方说祢衡。
祢衡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谁都看不起。喜欢他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孔融。孔融认为祢衡这个人是一等一的人才,不断地向朝廷上书推荐,把这个祢衡说得简直是旷世奇才,好得不能再好,也向曹操推荐。那我们知道曹操这个人是主张唯才是举,他是个爱才的人,所以曹操也想见一见这个祢衡。但是祢衡瞧不起曹操,骨子里面瞧不起,不愿意去见曹操,自称狂病,说我这个人有病,而且是精神病,我不能去见你;但是背后又不停地说曹操的坏话。这些坏话当然会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你要知道手下是有特务的,说“说曹操,曹操到”什么意思,你在背后议论曹操,曹操来了,有人在打小报告啊,他的这个耳目和线人是很多的,那么祢衡说他的坏话他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根据曹操的这个原则,他很清楚地知道祢衡他不是一个搞阴谋的小集团、一个利益集团,就是这么个人,所以他不打算杀祢衡,但是要杀一杀他的威风。他听说祢衡会击鼓,鼓敲得非常漂亮,他就任命祢衡为鼓吏,然后大摆宴席,叫祢衡来击鼓。祢衡来了,来了以后就开始击鼓,这个鼓我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鼓,这个鼓敲得非常漂亮,所有的人都被祢衡的鼓声所感动。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往前走,走到了曹操的跟前。这个时候负责礼仪的官员就过来拦住他,祢衡,懂不懂规矩?鼓吏有专门的制服,你怎么不换衣服就来了?祢衡说,诺,然后开始脱衣服,不是要我换衣服吗,脱得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站在曹操跟前,然后不慌不忙再拿起鼓吏的衣服来,一件一件又穿上去,穿完了以后继续击鼓,面不改色心不跳,非常的坦然。这下曹操弄得下不了台了,但是曹操毕竟是曹操啊,可爱的奸雄,这个可爱的奸雄就呵呵一笑,呵呵呵,你看,你看这,诸位你看这算什么事嘛你说这?这我本来是想羞辱一下祢衡的,他把我羞辱了,散会散会散会。
这个事情倒是孔融看不下去了,因为祢衡是孔融推荐的嘛。孔融就跑去找祢衡说,兄弟,你怎么这样做事情呢?给你讲,曹公确实是爱才啊,他知道你是人才,我也一再推荐你是人才,他是真心实意地想使用你这个人才的,你不要这样嘛。祢衡说,好好好,我去见他。那么孔融听了这个消息马上报告曹操,说祢衡他认错了,他又来见你。曹操说好啊,只要他肯来我也不计较了,就吩咐门房,说你们注意点儿,祢衡一来立刻通报,我在房子里等着。等了老半天,他不来。等到曹操不耐烦的时候祢衡来了,穿了一件单布衣,头上戴了一个布头巾,手上拿了一个木棍棍,往曹操的门口一站,就开始骂。而且用他的棍子敲着节奏骂,非常有节奏感地骂曹操。这下子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曹操就跟孔融说:你看看,你这推荐的是什么人?你以为我杀不了他?我杀他这小子,我跟杀只麻雀、杀只老鼠也没什么区别。算了算了算了,叫他滚蛋,刘表不是也在招揽人才吗?上刘表那儿去,打发到刘表那儿去了。
刘表也知道祢衡是个人才,对祢衡也很客气。祢衡也对刘表很客气,但是过了没多久他老毛病犯了,他开始骂刘表。这刘表受不了啊,就把他打发到黄祖那去。黄祖对这个祢衡也很尊重,也很客气,祢衡也过了几天安生日子。搞着搞着,老毛病又犯了,他又开始骂黄祖。有一次黄祖大摆宴席,大会宾客,祢衡就口出狂言,黄祖也喝了几杯了,就很生气,说你怎么这样说话?拉下去打屁股。这个祢衡就跳起来说,你敢打我屁股!就跳起来骂。这个黄祖是个大老粗啊,是个军阀,哪儿受得了这个,给我砍了,拉出去给我砍了。这个黄祖周围的人是早就恨祢衡,一听说黄祖下了命令说拉出去砍了,赶快手忙脚乱,拉出去,啪,一刀就砍了。等到黄祖的儿子得到消息骑马赶过来救的时候,人头落地了。祢衡就这么死了,享年二十六岁。
恃才傲物、狂熬不羁的祢衡,几经辗转,最终惨死在野蛮军阀黄祖的手下。祢衡的死多少让人联想到曹操,有人认为,这是曹操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才把祢衡送到刘表那儿,在曹操的心里,是否有借刀杀人的意思呢?是谁制造了祢衡之死?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孔融认为祢衡是旷世奇才,把他推荐给曹操。不想祢衡恃才傲物,辱骂曹操,曹操把他送给了刘表。祢衡依旧我行我素,辱骂刘表,刘表不堪受辱,又把祢衡送给黄祖。祢衡变本加厉,愈发张狂,后被黄祖所杀。祢衡之死,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话柄,曹操也为此担负了“害贤”的恶名。那么到底是谁制造了祢衡之死?祢衡的死,冤不冤呢?
祢衡的死,博得了后世很多的同情,很多人同情祢衡。为什么同情他呢?三个理由:第一,祢衡有敖骨;第二,祢衡骂曹操;第三,祢衡死得冤,因此,同情他。这其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三条。
第一条,祢衡有敖骨吗?好像有,因为他骂当局啊,到曹操那儿他骂曹操,到刘表那儿他骂刘表,到黄祖那儿骂黄祖,谁是一号领导人他就骂谁,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铮铮敖骨啊,你说有几个敢骂的?骂大老板的有几个啊?不敢吧,他敢,有敖骨吧?但是问题不能这么看。祢衡骂当局不假,但是我们要问三个问题:第一,这个当局该骂不该骂?不该骂你为什么要骂呢?第二,祢衡为什么骂?第三,祢衡是不是从来就骂、一贯就骂的?那么一问,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祢衡这个人其实是很想从政,很想做官的,不是某些人说的多么多么清高,他一点都不清高。他觉得他是一个一等一的人才,他可以治国平天下,祢衡迫不及待地就跳出来,要去求得一官半职,跑到哪儿去呢?跑到了许县,也就是曹操刚把天子迎奉到许县的时候,祢衡就找上去了。“阴怀一刺”刺是什么?刺就是名片,悄悄的怀里揣着张名片,准备递给那些他认为可以选择的老板。但是这个家伙目空一切,他谁都看不上,在许都转了一圈以后,他发现没有可以投靠的人。没有投靠的人,那么你如果是一位真正清高的人,你回去嘛,你也可以躬耕于南阳嘛。他不,他怎么办呢?他骂人,他开始骂人。这叫敖骨吗?这叫狂悖。所以,这样一个人他是不受欢迎的。我们现在也弄不清楚,他是因为到处碰壁而破口大骂呢,还是因为到处骂人才到处碰壁。我看是恶性循环,一方面他谁都看不起才到处碰壁,碰了壁以后他更看不起别人,他要骂人,他骂人人家更不喜欢他,他更碰壁。史书上的说法是“人皆憎之”当时所有的人都讨厌他。
他也讨厌大家,他也不想搞好群众关系,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把关系搞好一点。他不是被曹操赶出去吗,到荆州与依刘表吗?那么,当时京都这些文人、名士们就到京郊去送他。送他的时候大家就约好,说祢衡这个家伙一贯到处骂人,十分可恨,待会儿他来了以后我们都不起来,给他点颜色看看。于是祢衡来了以后,这些送行的人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地上,都不理他。然后祢衡就放声大哭,这些人就奇怪说你哭什么啊?他说,唉,躺着的是尸体,坐着的是坟墓,我祢衡来到尸体和坟墓之间能不放声大哭吗?你说这种人啊,实在不是曹操、刘表、黄祖不喜欢他,是大家都不喜欢他。他对抗的也不是当局,不是曹操、刘表、黄祖,他对抗的是整个社会,这叫做自绝于人民啊。所以第一条,有敖骨这个不能成立。
第二个,曹操该不该骂?可以肯定地说,曹操有该骂的地方,有该骂的部分,曹操是有功、有过,或者说有功劳、有罪,他的罪过那一方面是可以骂的。但是,不等于祢衡骂了曹操就是英雄,要看他骂曹操什么。现在我们不知道他骂的是什么,因为他骂的这个话原文没有记载,三国演义那是靠不住的。有人说,祢衡骂曹操是因为曹操篡汉,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骂曹操是在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可不篡汉;而且,即便曹操是篡汉的,荀彧不篡汉啊,你为什么骂荀彧呢?对不对?有人说,他骂曹操是因为曹操暴力,曹操有很多暴行,那刘表没有暴行啊,你为什么要骂刘表呢?何况曹操对你祢衡至少是够意思的了,听说你要来见,自己马上就在家里坐着等,礼贤下士如此,怎么就该骂呢?所以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
那么第三个,祢衡死得冤,成不成立?我的结论是也冤,也不冤。为什么说他冤呢?他罪不当死,他是骂了很多人,但是不能说骂人就该死嘛。为什么说他也不冤呢?因为他多多少少有一些咎由自取。我们看他是怎么回事,他被曹操打发到刘表那儿,他对刘表是歌功颂德,不吝溢美之词。但是同时他又讽刺刘表的左右,对刘表手下那些人他全部都是讽刺的。所以,刘表的左右手下人就到刘表那儿去打小报告,说将军有没有注意祢衡是怎么歌颂你的?他歌颂你很仁慈,什么意思?说你是妇人之仁,说你其实是没有能力,其实是窝囊废。这话祢衡没说过,但是刘表一听,像,相信了。相信了以后,打发到黄祖那儿。那么曹操把祢衡打发到刘表那儿,他是知道刘表的为人是比较宽厚的,确实也是比较仁慈的,因此曹操的意思就是你到刘表那儿如果能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你还可以得一个善终。所以曹操送祢衡到刘表那儿,有以观后效的这样的一个意思;而刘表很清楚黄祖是个什么人,黄祖是什么人呢?军阀大老粗,脾气暴躁,这是是史书上有记载的,他还要把祢衡往黄祖那送,那才是借刀杀人呢。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祢衡之死,第一,是他自己有不检点的地方;第二,是刘表借刀杀人;第三,归根结底是社会黑暗。因为祢衡再怎么说,他没有死罪。一个江厦太守,就因为人家骂了自己就把人家随随便便杀了,这是什么社会?这是专制社会、黑暗社会、没有人权的社会,还不经审判,也没有找律师来辩护。所以归根结底,祢衡死于不讲人权和不讲法制。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即便是在讲人权、讲法制的时代,这个人也不讨人喜欢。他说话从来不给对方留面子,也从来不给自己留余地,他硬是要把对方和自己都逼到墙角上去,这是何苦呢?所以我的结论是,祢衡不该死,也不值得学习,更不能当作英雄来歌颂。
在祢衡之死的问题上,易中天认为,祢衡是有不检点的地方,但罪不致死。他狂敖不羁的性格使他处处碰壁,到处伤人,最终难逃噩运。而作为祢衡好朋友的孔融,则比祢衡明事理得多,性格要收敛很多,但他却真真正正地死于曹操之手,这是为什么呢?
易中天先生刚才讲到,祢衡之死多少有点他性格的因素,才招致杀身之祸,与曹操关系不大。但是祢衡的好朋友孔融,却真的被曹操所杀,这是为什么呢?有着谦让之美德的孔融,为什么会死于曹操之手呢?
孔融的死,就是得罪了曹操,这个很明确。而且孔融是一贯得罪曹操,早在建安二年的时候,袁术在淮南称帝,这个时候曹操就想趁机把杨修的父亲杨彪杀了。因为这个曹操和杨彪历来是搞不来的,而杨彪和袁术是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这当然是曹操以权谋私了,公报私仇啊,这个可以肯定。孔融就去找曹操了,说这个不能这样株连啊,说按照法律,父亲犯罪都不能株连到儿子,何况是一个亲戚关系呢?曹操就装糊涂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想,真是扯淡,皇上,皇上这会儿有意思吗?谁不知道现在是谁在管事,但话不能这么说,孔融就说,照曹公的意思,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不知道?成王年幼的时候是周公摄政,说成王要干什么事情周公可能不知道吗?再说了,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到许县来?大家还是希望你曹公能做一个公正的人,执法如山,给大家一个公道嘛。你这样做,弄得人心涣散,以后谁都不来了,谁都不会再投奔我们了,别人我不敢说,我,孔融,鲁国堂堂男子汉,明儿个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没有办法,放了杨彪。这是一件事。
到了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攻破了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干了件什么事呢?就是把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收编了。孔融就写了封信给曹操,说当年周武王攻下殷都的时候,把妲己给了周公。曹操说,这没这个事啊,就回去翻书,翻来翻去翻不到,就写封信问孔融,典故在哪儿啊?历史上哪儿的记载啊?孔融说“以今度古,想其当然耳”就是按照我们今天的事情推论,应该是那样的。曹操这才明白是讽刺他,所以曹操这个人也是很奇怪,你说那么狡诈的人他都看不出这是讽刺。反正是找着个机会他就要把曹操挖苦讽刺一顿,曹操也都忍气吞声,都吞了下来,因为这个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出身名门,来头大,名气大,不能随便杀的。
但是曹操是这么个观点,你如果是这些小事你讽刺我一下,我就哈哈一笑算了,但是如果你反对我的政治路线,那是不能容忍的。而孔融恰恰就反对曹操的政治路线。曹操要跟袁绍作战,官渡之战前,就是孔融在朝廷中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这么一个论调。那这个在战争期间是不能允许的,战争期间你怎么能够散布敌人不可战胜的论调呢?这是很严重的。还有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他提出来千里之内不封侯,就是在京城的一千里范围内不能封侯。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封了武平侯,意思就是把曹操赶出去,那曹操当然是不能接受的。加上孔融和刘备的关系特别好,所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就把孔融杀了。
孔融在一些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最终搭进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自幼就有让梨的美名,尽管在一些问题上孔融与曹操意见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还应该有所顾及,安排一个合适的罪名。那么,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曹操改制,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这个职务自己当了,然后设立了一个副丞相兼监察部部长叫御史大夫,就让郗虑来当。这个郗虑我们前面出现过几次了,杀伏皇后啊,封曹操为魏公都是这郗虑,这个郗虑也就干了这三件事。郗虑当监察部长,郗虑马上心领神会,就指使人去查查查,最后查出来孔融有一个反动言论,说什么呢?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来就是繁体的“刘”这个字,就是当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刘啊。
孔融的这句“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狂语,是出自建安十三年,当时的曹操既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也没有当皇帝的条件,而孔融屡屡与曹操作对,因此曹操就拿孔融的这句话做起了文章。
那就是谋反了,马上把孔融抓起来了,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全部杀掉。但是曹操杀孔融,他公布的罪名不是谋反,是什么呢?是不孝。说孔融查出来有两条不孝的言论,第一条说什么呢?说父母和子女是没有恩情的。首先父亲对子女没有恩,为什么呢?因为父亲之所以生下儿子、女儿,他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自己快活,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那母亲总有恩吧?他说母亲也没有恩,母亲就好比一个瓦罐,这个孩子就好比瓦罐里装的东西,东西倒出来以后你说这个东西跟这个瓦罐有什么关系啊?没关系。这是一条。第二条就是说,饥荒的时候如果有一点吃的东西,是给父亲呢还是给别人?孔融说,如果父亲不好,这个东西就宁肯给别人,不要给你父亲。这两条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给杀了,而且把这个罪状公布出来。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个案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因为第一条,我们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说了这个话,根据公布的材料看,说是孔融跟祢衡说,然后祢衡到处散布。但是你要知道祢衡现在已经死了啊,死无对证。就我个人认为,说这个话是祢衡说的还有点像,孔融倒是未必说了这个话,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说的,那就算孔融说了,也不容他辩护,也没有律师对不对,也没有证据。第二,就算孔融说了这个话,他顶多是不像话嘛,还犯不了死罪嘛。第三点,曹操自己说过唯才是举,不仁、不孝都不要紧,对不对?这个孔融仅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论,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岗位上了,你的罪过不是更大吗?你怎么不死呢?鲁迅先生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问曹操,我们如果去问他,他把我们也杀了。
但是曹操的这个做法,用心是极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书呆子。为什么呢?曹操为什么不用谋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来杀孔融呢?因为西汉、东汉两汉王朝是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汉代的皇帝,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以外每个人的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比方说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来杀人,就是证明说自己道德高尚,也说明自己维护汉室,是忠臣。污蔑了别人,洗刷了自己,一箭双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孔融是什么人?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啊,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孝啊,你孔子的后代不孝是什么概念,你们想想是什么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灭他的肉体,而且要玷污他的声誉。所以这一手极其毒辣,以至于后来陈寿作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给孔融立传。
不过这个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也确有一正风气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来正一正社会风气,但这个风气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么呢?是这个时候这些士人们都非常清高,这些清高的士人当中也有两拨人,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一种是真有才,一种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只要有一个士人的身份,那么不管他是有才气还是没才气,都有脾气。那么这些人都是采取一个和当局不合作的态度,这些人都喜欢在背后议论、嘲笑、挖苦、讽刺曹操,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个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岂容别人天天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又岂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须杀一儆百,他必须杀鸡给猴子看,孔融就是这样一只大公鸡。
那么,在建安元年,祢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杀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杀了杨修。崔琰的死、杨修的死,和前面的这些人——祢衡、孔融、荀彧的情况又不相同,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又为什么要杀杨修呢?请看下集——命案真相。